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

2014-02-02聂乃新

科技致富向导 2014年2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大学生

聂乃新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与分析。问卷从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8个维度来衡量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结果表明: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整体水平一般;男女生在行为认知方面处于较高水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呈一般水平;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较差,并出现男女生差异性大;反映出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忧患意识不强及缺乏体育学习目标设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分析

0.前言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①一般而言,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固通常可用体育锻炼态度来预测体育行为,通过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更好指导体育实践。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大学生的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这种危机已受社会的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体育态度问题,找出对策,至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及各种生存环境提供必要的身体保证。并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东海洋大学一年,二年级大学生。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进行调查,严格按照随机抽样法发放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7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5.88%。

1.2.2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2.0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分析

表1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得分统计

2.1统计结果

学生体育行为认知与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具有显著差异。

通过十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持以肯定的态度。从表1显示:大学生行为认知平均得分为26.85分,说明学校对锻炼导致结果的正确认识性较高,且姓别差异不大。而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平均得分为30.7分、22.74分、21分,三维度处于较低水平,男生比女生稍好,说明虽然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与功能认识程度较高,但在行动上却不统一。大学生行为态度、目标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各平均得分分别是26.85分45.08分33.18 分18.95分,表明4个维度呈一般水平。

2.2存在的问题

2.2.1学生缺乏忧患意思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换发、精力充沛时期,身体素质快速提高阶段,虽然他们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身心愉悦,但也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认为现在学习压力大,首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次爱的需要让他们迷恋网络、恋爱,在那虚幻的世界里他们能找到心灵的归属,这种归属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便成为一种内驱力,于是上网便成为多数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方式,这也是目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社会就业、工作压力,更需要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休闲娱乐缓减压力。

2.2.2大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理论指出,既定的目标决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指引度规范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行为,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在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祝蓓里2000),可见有目标的体育锻炼具有一定方向性和持续性; 无目标设置的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表1也反映出大学生行为控制感较差,普遍认为天冷、热或身心疲惫都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大阻力。如何把学生从电脑前引到运动场,这是学校体育责无旁贷的事。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们观念还没更新的情况下,学校体育也不能脱胎换骨,完全以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上课。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愿性同时也要坚持一定的强制性,严格操作学校体育目标评价与达标标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作为学生体育行为的鞭策力。

2.2.3学校体育监督不严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关。当前学校体育也一直在改革求发展。体育教育培养目標从增强体到质掌握三基再到增进健康,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实行“三自主”教学,结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首先,以大学生自主性选课必然存在趋乐避苦的思想,造成学生兴趣与选课出现偏差;其次,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没有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以至学生感受不到愉快的运动体验;再次,大学生体育课程极少或没有涉及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课程,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坚持体育锻炼;最后,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评价不严,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过高,这种掇手可及的高分促使大学生对体育课贬值,以至不认真对待,这种不认真态度会延至课外体育锻炼态度。

3.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整体水平一般;男女生在行为认知方面处于较高水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呈一般水平;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较差,并出现男女生差异性大;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忧患意识不强及缺乏体育学习目标设置、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很好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建议学校体育坚持大学生自愿性与强制性结合选课,注重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与意志品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赵红.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120-122.

[3]陈炳煌.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54-57.

[4]杜晓红,陈永发,赫忠慧.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70-72.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