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图书馆科研状况的分析
2014-02-02莘岩
莘岩
【摘 要】随着新形势下,中小图书馆建设的日益加快,笔者通过对中小图书馆在图书馆系统中的科研现状进行粗浅的思考,并为之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中小图书馆;科研;分析
1.对中小图书馆的划分标准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汉字查询,关于对图书馆规模的划分标准的资料,仓促之间,暂时只有查到以下两篇文章,他们是:左正洪同志的 《图书馆规模划分标准浅析》,《黑龙江图书馆》,1989年第01期;庄革发同志的《图书馆规模的科学划分标准》,《图书馆建设》,1990年第04期。而其中关于划分标准的数量级观念的只有一篇。即左正洪同志的《图书馆规模划分标准浅析》一文。其中,他在文中提到图书数量介于 5到20万的为小型图书馆,而在20万到50万的为中型图书馆。
笔者暂时以数量级划分为研究对象,触类旁通,五星级酒店,除了建筑面积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务层次,因此,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许是朝着多元化的服务方向发展的,但是本文,仅以图书数量为研究前提,暂不涉及多元化服务因素。
2.中小图书馆在图书馆系统中的科研现状
2.1反应延后性
中小型图书馆处于图书馆系统的基层,如果有文化或者政策的冲击,大型图书馆往往是最先感受到冲击的。那么,对于冲击的振荡,从上层开始,逐层向下共振传导,而中小型图书馆对冲击的嗅觉不灵敏,预测和捕捉预知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具有反应延后性。
2.2认识模糊性
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多分散在不同系统内,多有母机构保护,对文化冲击的应激性反应迟钝,从根本上讲,还是对体制内的承平日久的相对安逸的环境失去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此基础上的认识的模糊性就逐渐显示了出来。另一方面,中小型图书馆尤其是机构内的中小型图书馆读者相对固定,当大型图书馆从众多的读者对象中捕捉到文化冲击的信息时,中小型图书馆稳定的读者群容易对冲击现象反映迟钝,从而造成没有冲击反应的假相。
2.3政府行为性
中小图书馆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杂,资源与经费相对不足,面对社会和读者没有较强的适应性。系统内部为了改革文化布局,经常会舍弃中小型图书馆而选择大型图书馆作为信息集中源,这种政府规划行为包括同行的竞争给中小型图书馆带来冲击。
3.中小图书馆员科研困扰及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系统中的图书馆人员发展的有如下几个趋势:图书馆员知识专业化、馆员科研团队化、馆员知识和专业交叉拓展化、馆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等。然而,图书馆馆员的科研工作状况却差强人意,尤其是中小图书馆的现状有进一步反思的必要和抓紧改善的迫切要求。
3.1图书馆在系统内部架构定位不准确
笔者认为,用学术观点的氛围来观察图书馆系统的图书馆科研,不得不让人感到一丝忧虑。长期以来,在人们惯性思维中,对图书馆行业一直存在非常狭隘的理解,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2002年2月26日印发)中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一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包括领导都认为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看门值守的单纯性体力工作,是为其他业务和职能部门提供功能服务的,是个从属地位,是属于“教辅部门”。因此,单位的主要领导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图书馆科研工作便没有纳入整个布局中给予关注和支持,更不用说科研规划和科研政策经费倾入等等。在这种低迷的科研氛围下,中小图书馆人员的动力和和才智受到压抑,自身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的动力,使得科研能力和水平陷入恶性循环。与“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的地位严重不符。
3.2图书馆科研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
科研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就能申请和解决的。作为图书馆学而言,它是一门专业性强、应用性更强的学科。一项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它设计的理论、方法、动态,不具体从事这项工作,或者没有相当的业务技能是无法理顺头绪并体验研究成果的。就中小型图书馆而论,就现状而言,可以说课题小组的构建都成问题,何况面对各级社科类项目专家委员会的立项评审。因此,在图书馆系统体制内部,建立和完善科研團队的管理机制和相关鼓励政策,激发图书馆人员科研;加大对图书馆科研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固定的科研经费,以使科研成为一项图书馆日常性的工作,很有必要。其中,一方面要明确团队的各项管理职责,对经费、设备、科研进度、对内沟通与对外协调等工作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建立健全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形成团队规范。另外,需要加强与领导的合作。加强对科研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主要领导应亲自抓,把科研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考核员工工作实绩、衡量业务能力和水平、进行升迁和奖励的一项重要指标,予以执行和贯彻。
3.3开展图书馆科研工作,可以为馆内的科研全局增添砝码,能够推动图书馆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图书馆学科的学术研究,无论是指导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性的工作研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但是,科研方式单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当前,科研以撰写学术论文为主要形式,而调查、参观、访问、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专题教育培训等重要的科研活动,因为不是晋职和考评标准,囿于经费或者其他情况,很少开展。
图书馆学从诞生之日迄今不过百年时间,入职的图书馆人员,如果不学习、不钻研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一定无法适应现在的图书馆中的采集、分类及编目、排架、参考咨询、读者服务等任何一项具体业务岗位,尤其是图书馆里高层次服务中的咨询服务、代检课题、专题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等也就更不能胜任。
长期以来的图书馆,往往被作为一个安置闲人的岗位或称清水衙门的清闲地带,确实存在整体人才结构中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参差不齐的现象,管理队伍不稳定,工作素质更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戏言称,正规大学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博士后,成了安排教职员工家属的地方,而对一部分不正规和不完善的中小图书馆而言,情况就可见一斑了。
3.4开展中小图书馆科研工作,有助于改变图书馆形象
能够提升图书馆在普通读者受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纵观图书馆的科研活动,应该说是形式多样的。有对馆藏文献的信息进行深层的开发和挖掘工作,对分散甚至隐藏在书、报、刊资料字里行间的信息加以筛选、汇总、编制的,以上工作不仅仅能使文献增值,也是提高馆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从事科研活动。图书馆人员需要学习大量本专业的著作和论文,对于专业论文的学习与研究,对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理论水平大有裨益。通过扩大知识储备范围,了解借鉴他其他馆舍的经验与教训,也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图书馆馆员在研究方法上,因为限于系统环境和文化氛围仅限于文献研究法、引文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几种方法,而田野调查法、数据实验法、专家咨询法等少有人运用,统计法、数学模型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其它理科学科的方法运用得更少,总体偏向文科知识的运用,侧重间接知识的分析研究,疏于对理科等学科知识的借鉴应用。因此要加强馆员的在职技能培训和脱产学历进修,这对图书馆事业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4.结束语
随着图书馆建设的日益加快,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图书馆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在职在岗的非图书馆专业人士纷纷接受其继续教育。因此,提高中小图书馆科研的实力,应该是可行的和必须的。另外,笔者对图书馆规模的划分标准还是沿用纸质图书的数量的标准,而新阶段下文化载体的多元性,必然给传统的思维定义带来变革。因此,此问题还留待与图书馆同仁共同进行探讨。 [科]
【参考文献】
[1]谷新梅.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在科研中的作用.科技信息,2011,(01).
[2]赵文安.谈图书馆科研团队的组建.科技资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