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及规划开发的研究

2014-02-02翁莉

科技致富向导 2014年2期

翁莉

【摘 要】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不仅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更进一步的决定着旅游流的规模和走向,本文在研究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邻近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进而对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邻近旅游资源;关系解析;规划开发

1.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的活动对象。中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不同,在形态和文化上都显现出差异性,并表现出地域的不可移动性和内质的不可复制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赏、消遣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服务以及纯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赋存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趋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2.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对所要前往的旅游景点的选择数量和范围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数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对邻近的区域内选择景点,而对于旅游开发和规划而言,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所关注的首先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其它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邻的旅游资源个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近邻效应,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相邻旅游资源的关系存在着互补和替代。

2.1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

如果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个体都具备独特性,相互之间形成强烈差异,在景观形态、类别和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在该地的游玩时间,它们可以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形成正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主要包括:

(1)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在相邻的旅游资源分布中存在这一现象,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就有此特征,它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拥有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而庐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遗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又成就了内涵丰富的庐山文化景观,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2)类别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自然和人文资源下还包含着各种小类的旅游资源类别,它们的形态风貌各异也构成了资源上的互补,如某地在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峡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绕,“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风光。

2.2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

如果某区域内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资源等级、规模、类型、文化表现上大同小异,则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会导致旅游者的分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会相互抑制,通常资源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资源个体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就形成负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关系就表现为替代。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较广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现代娱乐景观,如广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题公园景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替代关系。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它由于观赏对象、资源规划开发、旅游地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促动下会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历史年代、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个单体对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补的;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它们极其类似,在游览了其中几座之后便失去兴趣,因而它们是替代关系。

3.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品位、等级、类型的分布关系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邻近的旅游资源实现共生关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对客源市场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资源特点,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资源、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利共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资源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备邻近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地缘条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更能实现。

如果邻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那么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如对江西庐山、三清山、井冈山三大名山分别以名山风光、道教文化、革命胜地被游客认可,旅游产品特色明显,市场认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旅游交通系统连接这些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单体,特别是独特性大、游玩时间长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将游客留在本区域内,以使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在该区域内均衡分布,如近年来提出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无障碍”计划,就是利用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将和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3.2合理组合旅游资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某一主体旅游目的地,同时对主体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资源类型不同、品位差异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虽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邻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会顺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览,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与朱家尖之间、安徽的黄山与黟县、歙县之间都是偏利共生的关系。 在现实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现代时尚和乡村的自然纯朴形成互补;传统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共生,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与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区、现代娱乐中心、主题公园景观的各种新兴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3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变竞争为共赢

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会出现对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进行争夺的现象。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市场、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现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现象,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以周边城镇为客源市场,等级高的资源则吸引中长距离的游客,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统做出相应的设置来积极调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过广告宣传、旅游信息引导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关系能够协调合作,由不利的关系转化为有利的关系。如“江南六大古镇”的统一营销、联合宣传使本来处于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凝聚性的吸引力,从而转化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B].2004:62-66.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B].2003:136.

[3]董雪旺.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解释.经济地理[J].2004(1).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B].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