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观众”心弦,好戏开幕
2014-02-02郑轶
郑轶
初中物理教学,在引入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满趣味的实验、常见的现象、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等资源。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
一、引人入胜、出乎意料的故事引入
在讲解“浮沉条件”一节中关于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对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影响时,可以引入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后续故事:一个老妇人拿着一个铁球来见国王和阿基米德,请教阿基米德如何鉴定这个铁球是否是纯铁的。阿基米德说放入水中,沉底的就是纯铁的。在水中,铁球浮起,由此阿基米德断定这不是纯铁的。而老妇人拿出利器破开铁球,里面是空心,这下轮到阿基米德哑口无言——并非纯铁就一定沉底,还取决于该物体是否空心!这时老妇人亮明身份,她是因阿基米德认为王冠不是纯金制成而被杀害的工匠的母亲!阿基米德忽略了王冠不是实心的问题!这个故事很好地解决了浮沉问题中物体密度是指平均密度及增大空心体积来增大浮力的学生易混淆的两个问题!
二、神奇的实验引入
这种引入方法比较适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例如大气压、磁场、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化等等。
大气压实验除了常见的覆杯实验、瓶子吞蛋、被大气压扁的易拉罐外,还可以演示“水往高处流”“激流勇进”:前者取一只加热过的空试管口朝下插入水中,水居然慢慢地涌入试管往高处流;后者找两只大小不同的试管,大的装满水,小的口朝上插入大试管,倒置后,随着大试管中水不断流出,小试管不仅没有因为重力作用而落下,反而快速地冲到大试管顶部。两个实验中的无形推手正是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就这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
三、常见的有趣现象引入
譬如,水杯中的两根吸管在水里好像交叉断开,由此引入“光的折射”;戴眼镜的人,冬天吃火锅、夏天走出空调房间时镜片起糊的现象引入液化概念及液化的条件等等。以常见的有趣现象来引入,对于知识尚且还不丰富的中学生,很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引入
在“摩擦力”一节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学生很难区分。这节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位爱摇凳子的男生,坐到前面示范摇凳子,这时问学生:“凳子与地面是什么摩擦力?”大多数学生都喊:“滑动摩擦力。”笔者又在凳子下面垫上香蕉皮,让他继续摇,这个男生小心翼翼地摇动,免不了打滑,笔者赶紧扶住险些滑倒的他,同时问学生这时又是什么摩擦力,学生都反应过来:这次才是真正的滑动摩擦力,刚才是静摩擦力,因为前者地面与凳子底部相对静止。由此,他们又接受了走路时地面与鞋底的摩擦力、刨笔刀刀刃与被刨的铅笔间的摩擦力都是静摩擦力!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引入,不仅抓住了“小观众”的眼球,还使他们牢牢记住了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五、拍摄身边师生的日常活动视频引入
还是“摩擦力”这节,笔者拍了这样两段视频:选了班上十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每队五人,第一组视频中两队势均力敌,但其中一队地上倒了水,结果他们输了;另一组视频中,有一队换了一个胖男生,结果他们轻松地取勝。这就解决了三个问题:
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学生与重力、质量混淆,可让学生这样设想:如果让使他们取胜的大块头两脚悬空吊起,而手仍然握住绳子,他们这队还能赢吗?大块头的重力、质量是否变化了?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大小并不是取决于重力、质量,而是取决于对地面的压力。
3.为下一节的相互作用力埋下伏笔
每次获胜方依靠什么力取胜?是手与绳之间的摩擦力,还是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前两次我们都在讨论地面与脚之间摩擦力的变化,显然是这个滑动摩擦力决定胜负,那么手与绳之间的摩擦两队间谁的比较大呢?一样大的结论会让他们惊讶不已,由此就可以作为下一节“相互作用力”的引入了。沉闷、枯燥、抽象的概念也变得清晰、鲜活而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着很强烈的兴趣,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六、爱国主义情感引入
笔者听得记忆犹新的一节课是对“速度”这一节的讲授,讲授该课的老师随着上课铃声响、班长喊起立、全体师生保持肃立姿态的同时,点下鼠标,播放伴随国歌声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夺冠的画面,师生在肃立激动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上课伊始,不仅是学生,连听课、观摩的老师也被深深吸引,教学的效果能不好吗!
在眼球经济的今天,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入,也需要这种抓学生眼球的意识,在“开战”之初就牢牢掌控“局势”,让一个个“小战士们”完全按老师的意愿“作战”!
当然,物理教学的引入除了针对不同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外,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选择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引入的形式与引入的深浅程度,注重“备学生”的同时,还要“备教材”,弄清哪些是物理教学的关键,主次分明,才能准确地确定物理教学的正确方法。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