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看图作文中的对话描写
2014-02-02杨花
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但在我们的作文中,常常是叙述多,对话少。有些学生的作文,只知道写人物的活动,全篇文章像无声哑剧,人物在故事中只是干呀干呀,一句话也不讲。这样写,既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又使所写的内容枯燥,为了使作文的内容生动、活泼,我们在记叙人物、事情的时候,适当让人物开口讲话,就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要有顺序
有顺序观察能让学生写对话有条理性。观察顺序可以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可以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中间到四周,通过观察让学生对画面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了解。
2.观察要抓住特点
抓特点是为了让写对话更具有准确性,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要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画面周围的环境,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3.观察要找联系
找联系是为了使学生将整幅图或多幅图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动人。
4.展开联想和想象
观察是联想、想象的基础,没有对事物过细的观察、深刻的体会,就难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反过来,联想、想象又是观察的延伸和发展,能使观察得以深化、升华,观察一旦与联想、想象结合,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为写对话打下基础。
二、广泛阅读,为写话打基础
1.教师推荐
儿童爱听故事、爱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扩大阅读面,推荐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如童话、寓言、儿歌、谜语、成语故事等。还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2.阅读的方法
小学课堂每天下午开设读书课,在读书课时,教师要适时指导阅读:画画优美词句、摘抄、剪贴等,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批注、概括、写读后感等方法,让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交流,尽量积累语言,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激发读书激情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在班级中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如讲故事、赛读、诵读,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演绎书中的情节,向学生推荐自己制作的名言书签等,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为写话打下基础。
三、有效写话,发展思维能力
1.语言精练
写对话并不是把人物的语言、画面都一字不漏地写进作文,应经过选择加工,写有意义的话,能表现中心的话。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习作一中第一幅画《孙小圣到此一游》,围绕主题:在公共场所不乱写乱画,做文明小公民。这样写:调皮的孙小圣在公园亭子的柱子写下“孙小圣到此一游”,小熊贝贝看到后语重心长地对孙小圣说:“你这样破坏公物,乱写乱画是不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的话,公园还会美丽吗?”孙小圣听了像红苹果一样,惭愧地低下头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我现在就去擦干净。”“好啊!知错就改,真是我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擦掉了字,高高兴兴地去玩了。
2.表现人物性格
每个“人”或“物”的思想、感情、愿望,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适当描写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语气,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习作四第一幅图《小白兔采蘑菇》中这样写:小兔多多听了,一蹦三尺高,高兴地说:“太棒了,太棒了!”写出了小白兔的活泼、高兴劲儿。“傻孩子!”兔妈妈和蔼地说,“你一定被它们美丽的外衣所迷惑了。其实他们都有毒!你不知道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啊!”写出了兔妈妈和蔼、谆谆教诲子女的形象,使整篇文章具体、生动。
3.恰当运用对话形式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沟通。同样,在文章里,对话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巧。提示语在前:即说话人在前,人物语言在后。如我对妈妈说:“时间快到了,走快一点吧!”提示语在后:即人物语言在前,说话人在后。如“妈妈,我不是诚实的孩子。昨晚我没完成作业,你打我吧。我再也不撒谎了。”我一边说着一边想。提示语在中间:即把一次说得几句话分成前后两节来写,中间交代谁说的。如:“不,我今天是特地来帮他补课的。”老师开腔了,“李××,把书包拿来,我帮你把今天没弄懂的那道题算算。”没有提示语:即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如“不,妈妈回来接你的。”
教师应有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尽可能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愉快作文。
参考文献:
[1]沈涛.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王鼎钧.作文七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1.
作者简介:杨花,1980年6月出生,女,汉族,就职于澄江县九村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