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2014-02-02张金平
张金平
国学大师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综观古今中外成功者的经历,发现他们的境况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其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他在其著名的《人间词话》中所概括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分别引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这三首词,原意是表达思念、离愁、等待。王国维别出心裁,对形象思维的这些句子予以逻辑概念的升华,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新意:志向、决心、意志和经历,最后达到繁花盛开、硕果累累的佳境。细想起来,的确如此。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不书写着一部艰辛的奋斗史呢?
志向,是成功的起点,所谓“有志者事竞成”,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雄勃志向,大业将从何谈起?不过,只有志向,而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实现志向的决心,那就只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了志向和决心,事情仅能算是有了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最需要的就是为促之实现的百折不挠的意志,肯于“众里寻她千百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当然,这可能是一段极其枯燥,甚至令人沮丧的历程,但不经过这样的历程,又怎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喜悦呢?因此,揣度思量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对有志于成才者不无启迪。人的生命似洪水奔腾,不遇岛屿与礁石,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每一个渴求成功的探索者,都要有直面挫折的心理准备。只有勇于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无独有偶,尼采《苏鲁支语录》说:“让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猴子,猴子怎样变为婴儿。”刘墉认为,尼采的“精神三变”,对应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
有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求的就是一种抱负,自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是儒学的精神指向,影响了我国几千年来无数的读书人,以此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风骨。《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许就是孔老夫子的人生境界。而孟子为他心目中的“大丈夫”立了三项标准,或许也可称之为他的人生三境界,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三条,可谓无愧于天地,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了。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应该是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境界吧!
人生之境界说很多,但大多偏好“三境界说”。如宋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丰子恺先生评弘一大师的三层境界:“人生的第一层境界是喜怒哀乐,即生活;第二层境界是琴棋书画,即艺术;第三层境界是生死随意,即灵魂。”当代社会学者周国平也曾提出过“人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人生三重境界。年幼时单纯无知,少接触社会,脑子很单纯,等到成年后,应对人情世故,处理的关系极多,要做的事也多,思想自然变得复杂了。老年后,世事皆经历,风云看淡,很多无用的东西从生活中被除去,思想回归到简单。但这种简单不是单纯无知,而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人生感悟的提升;还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编辑: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