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流动人口代谢指标异常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
2014-02-02陈静张美金乔方圆
陈静 张美金 乔方圆
影响流动人口代谢指标异常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
陈静①张美金②乔方圆③
目的:探讨影响流动人口代谢指标异常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方法:依据2012年安庆市宜秀区流动人口慢病调查的302份监测数据,分析吸烟、运动不足、过量饮酒、超重、中心性肥胖与空腹血糖和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流动人口吸烟率、运动不足率、过量饮酒率、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6.9%、82.1%、26.3%、53.1%、38.0%,均明显高于女性的0、70.7%、0.8%、30.9%、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空腹血糖异常者的过量饮酒率、中心性肥胖率、超重率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异常者的吸烟率、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均明显高于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男性流动人口是各种慢性病的重点预防对象。过量饮酒、中心性肥胖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对流动人口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明显影响。
流动人口; 慢性病; 危险因素
21世纪后中国的流动人口现象已经是非常普遍,这也促使流动人口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逐渐引起高度关注。危险因素如吸烟、缺少运动、过量饮酒、肥胖会对血糖、血脂产生影响。心血管病与糖代谢及脂代谢关系密切[1]。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流动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危险因素与代谢指标异常之间的关系,以改善流动人口相关行为,并进而对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按行业多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庆市宜秀区制造业、批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要求每个行业的流动人口进行等额抽样,流动人口年龄均在18岁及以上,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地区不同,排除同一市内跨区人口,在该地居住6个月及以上者,共计302例。其中男179例(59.27%),女123例(40.73%),平均年龄(38.24±11.75)岁。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3部分,问卷是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设计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吸烟、饮酒、身体活动状况,血压、血糖、血脂等信息,社会支持和满意度等内容。
1.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集中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
1.2.3 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对调查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测量,并记录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工具均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提供。身高测量使用长度为2.0 m的身高坐高计,以m为记数单位,精确到0.1 cm;体重测量使用刻度精确到0.1 kg,最大称量150 kg的电子体重秤,以kg为记数单位;腰围测量使用长度为1.5 m腰围尺,刻度精确到0.1 cm。测量员均经过培训并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由两名测量员共同配合完成,在确保姿势正确的状态下进行读数和记录。空腹血糖在安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测定,其他血脂等生化指标在收集血样后1个月内派专人按要求送上海市瑞金医院实验室统一测定。本检测使用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的试剂、仪器、测定方法和质量控制原则。
1.2.4 指标定义及分类标准 本研究中危险因素的定义和代谢指标的分类标准参考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1》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病预防控制指南》。具体如下:吸烟指每天10支以上,持续1年以上;运动不足指平均每周不运动或运动不达标(理想运动标准:每周坚持3~5次的中强度每次持续30 min以上的有氧运动);过量饮酒指每日平均饮白酒1两或红酒2两或黄酒半斤或啤酒1瓶(其中任意一种)及以上;超重指体质指数(BMI)≥24 kg/m2;中心性肥胖指腰围(WC)男≥85 cm,女≥80 cm;空腹血糖分类标准:6.1 mmol/L以下为正常,≥6.1 mmol/L为异常;血脂异常分类标准:甘油三酯:1.70 mmol/L以下为正常,≥1.70 mmol/L为异常;高密度脂蛋白:≥ 1.04 mmol/L为正常,1.04 mmol/L以下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经中国CDC编制的录入程序录入并审核,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性别的关系 研究发现,男性的吸烟率、过量饮酒率、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性的运动不足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男、女在慢性病危险因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见表1。
表1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影响与性别的关系 例(%)
2.2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的关系 研究分析发现,空腹血糖异常者的过量饮酒率、中心性肥胖率、超重率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过量饮酒、中心性肥胖、超重是影响流动人口的空腹血糖值的危险因素;但在吸烟、运动不足两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的关系 例(%)
2.3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异常者的中心性肥胖率明显高于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异常者的吸烟率、超重率均明显高于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心性肥胖、超重、吸烟是影响流动人口高密度脂蛋白值异常的危险因素;但在运动不足、过量饮酒等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例(%)
2.4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甘油三酯的关系 研究表明,甘油三酯异常者与甘油三酯正常者相比,在吸烟、运动不足、超重、中心性肥胖等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甘油三酯的关系 例(%)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性别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运动不足、过量饮酒、超重、中心性肥胖男性占36.9%、82.1%、26.3%、53.1%、38.0%;女性占0、70.7%、0.8%、30.9%、21.1%,这和一般人群调查结果一致。男性中心性肥胖、吸烟、过量饮酒、超重及身体活动不足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2]。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男性吸烟率高于城市[3]。背井离乡,工作压力大,男性负担更重,使吸烟、饮酒成为男性流动人口“排忧解难”的主要途径。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将吸烟视为坏女人的形象,更喜欢通过购物、聊天来缓解压力。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为中青年,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工作,对健康行为接纳程度有限,业余时间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而女性平时家务劳动时间长[4]。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营养过剩,男性较女性更易肉食摄入过多引发肥胖,而年轻女性受以瘦为美的社会舆论导向,对形体的要求越来越多,注意节食和运动[5-6]。生理方面,男性型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女性型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7]。因此,男性流动人口更易形成超重、向心性肥胖。
3.2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的关系 本研究提示,空腹血糖正常者的过量饮酒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2.6%、27.6%;而空腹血糖异常者的过量饮酒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0.4%、46.4%。提示过量饮酒、中心性肥胖是导致流动人口空腹血糖值异常的危险因子。许多医学证据表明,饮酒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U型关系,即轻到中度饮酒者糖尿病发生的风险最低,而不饮酒或大量饮酒者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均较高[8]。中心性肥胖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的程度,其较好的反映内脏肥胖的情况[9]。过剩的脂质储存于内脏组织如肝、肾以及胰岛β细胞,从而导致脂毒性产生,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损伤,最后形成糖尿病[10]。有报道显示,较低体质指数时就易出现身体脂肪含量增多的中心性肥胖[11]。这提示体质指数正常但腰围增大的流动人口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3.3 流动人口危险因素与脂代谢指标异常的关系 数据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者的吸烟率、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8.5%、39.3%、26.5%,高密度脂蛋白异常者为29.7%、54.9%、41.8%。提示吸烟、超重、中心性肥胖、过量饮酒是影响流动人口脂代谢指标异常的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认为吸烟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一致[12]。超重、中心性肥胖影响血脂水平的机制主要与脂肪过度沉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有关,最终导致高密度脂蛋白降解增加[13]。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4]。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中心性肥胖程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关系更为密切[15]。多个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可使心血管病总体危险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男性流动人口是各种慢性病的重点预防对象。吸烟、过量饮酒、超重、中心性肥胖是流动人口脂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过量饮酒、中心性肥胖、超重是空腹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有独特性,应根据流动人口慢性病危险因素与生化指标异常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强化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和防控干预措施。首先,以流动人口集聚区域为单元,围绕吸烟、肥胖、过量饮酒等重点慢性病危险因素开展卫生宣传、指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其次,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免费的体检,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的慢性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与临床检验学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7-88.
[2]高丽娟,张卫东,韩晓燕.北京社区健康管理人群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5):464-465.
[3]姜垣,李强,肖琳,等.中国烟草流行与控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1181-1187.
[4]陈定湾,何凡.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三种常见健康相关行为差异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9):841-844.
[5]刘艺,王芳,余霄龙,等.山东沿海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特征的5年变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884-889.
[6]张晓红,李奇临.冀东油田体检人员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病,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9-40.
[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7.
[8] Howard A A,Arnsten J H,Gourevitch M N.Effec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diabetes mellitusA systematic review[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4,140(3):211-219.
[9]郑瑾,叶平,肖文凯,等.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北京市社区人群动脉僵硬度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5):465-468.
[10]杨晨,郭志荣,胡晓抒,等.脂质蓄积指数和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关系比较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0(1):5-8.
[11]赵辉,冷松,刘颖,等.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4):255-258.
[12]黄楚霖,林刁珠,黎锋,等.广州地区40岁以上人群肥胖情况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242-244.
[13]傅媛媛,余金明,王家宏,等.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562-566.
[14]舒燕,何森,陈晓平,等.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炎症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2):125-130.
[15]胡东生,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1064.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 on impact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bnormal metabolic indexes.Method:According to the 302 survey of chronic disease monitoring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Yixiu district of Anqing city in 2012,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lack of exercise,excessive drinking,overweight,central obesity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abnormality were analyzed.Result:Smoking rate,lack of exercise rate,excessive drinking rate,overweight rate,central obesity rate of 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36.9%,82.1%,26.3%,53.1%,38.0%,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0,70.7%,0.8%,30.9%,21.1%),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or P<0.05).Excessive drinking rate,central obesity rate of fasting glucose abnormal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fasting blood glucose,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Smoking rate,overweight rate,central obesity rate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abnormal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or P<0.05).Conclusion:The 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all kinds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Excessive drinking,central obesity and other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level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Chronic diseases; Risk factor
An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Anqing 246000,China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4.028
①安徽省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 安庆 246000
②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③安徽省皖南医学院
陈静
2014-02-25)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