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探索
2014-02-02程永浩
程永浩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正式颁布实施[1],明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同时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 如何运用技术经营手段打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 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已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技术转移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并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2]。为此,亟须构建与自主创新战略相适应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应该形成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的有力支持和主导,以及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一、技术转移中的市场机制作用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但是科研与生产、科研与经济、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不紧密, 一直是科技、经济界长期以来探索要解决的问题[3]。从科技工作本身来看,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推动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从总体上说, 科研游离于生产实践, 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科技与经济缺乏有机结合, 科研单位和科研部门与生产企业分离, 科技开发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分离的弊端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科研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不力,浪费严重,转化率不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4]。市场导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中, 技术拥有者获利的基础是市场, 盈利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首先考虑应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占领市场,只有该技术的应用成果——产品占领了市场,才能实现技术转移获利的目的。所以, 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二、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是药物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为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对内是负责新药进入开发阶段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部门,对外专门负责新药研发成果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及技术服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新药开发部依靠人才、科研优势,应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创新与市场的联系程度,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药物研究所与百余家国内及国外医药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新药;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至今,新药开发部已先后向医药企业成功转让科技成果百余项,获得技术转让收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一)创新技术转移服务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依托药物研究所的自主创新及新药开发技术平台,构建“市场导向-研企联合-药物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转移-药物后续开发”的一体化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药物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药创制及技术转移新型模式。
1.市场导向: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医药企业的沟通,了解市场需求,从立项开始强调立项依据的科学性,重视市场前景,减少盲目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搜集,适时调整研发方向及研发策略,提高项目研发的目的性。
2.研企联合: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与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如: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专利转让、建立技术平台、企业早期介入、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实行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3.药物创新: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特点,从立项、评估、专利申请、合作方式、药品注册等诸多环节实行集中管理。对早期引入企业资金的项目,实行风险投入的管理、签订保密协议制度;根据项目的不同合作方式,实行项目联系人定期评估和跟踪管理制度,加速研发进度,提高研发效率,确保研发质量。
4.知识产权保护: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立项的研发项目从短期和长期着眼,采用不同的专利申请策略,有效地保护研发成果。为使科研成果能够面向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专利的申请,促进科研成果向国际市场转化。
5.项目转移:新药研发开发周期长、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根据项目的进程及风险程度采用项目受让方分期支付资金的方式,使企业受让项目的资金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在项目转让后,继续给予受让方技术、信息方面的充分支持,解除受让方的后顾之忧。
6.药物后续开发:创新药研发有一定的延续性。依据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优势及不良反应,在原有药物研究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以期发现新的适应症。
(二)创新技术转移服务的实践
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转移模式,多渠道利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搭建的交流平台,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及良好的沟通渠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摆脱了向企业单纯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的思路和纯科研式思维,逐步拓展并形成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早期介入、联合开发、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合作方式,使研发成果及时向医药市场转化。
2.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模式,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点从药物研究所的技术转移交易额逐年递增可得到直观的印证,并且得到了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认可,获得第十届金桥奖集体一等奖。近年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模式完成典型案例26项,促成技术交易额约两亿元人民币。下面列举两个不同方式转让成功的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1:用于治疗焦虑症的布格呋喃原料药及胶囊项目合作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以苯二氮卓和丁螺环酮为主。现有的药物中依赖性问题、起效慢以及其他毒副作用限制了焦虑症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抗焦虑药物是广大焦虑症患者的迫切需要。
布格呋喃为化药1.1类创新药物,经过系统的神经精神药理模型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焦虑作用,毒性低,无依赖性和耐受性。布格呋喃的生产工艺成熟,适合工业化生产,如能够在临床研究中证明布格呋喃抗焦虑作用,成为新的抗焦虑药,将会为广大的患者减轻因病造成的精神和身体的痛苦,也为医生用药增加新的选择。
鉴于布格呋喃独特的药理特性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应按照创新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协助研发人员获得各类基金支持,与企业联系,引入风险投资,加快研发进度。通过北京市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与加拿大埃克菲斯制药公司(XPhase Pharmaceuticals Inc.),于 2008 年 10月28日签订长期合作意向书,共同推进布格呋喃原料及胶囊项目研究开发。目前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案例2:匹诺塞林原料药及其冻干粉针剂的技术转让
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病人愈后生活质量较差,需终生服药,带来较重的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还不能有效纠正脑缺血的症状,改善脑卒中的后遗症,因此开发有效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匹诺塞林为化药1.1类创新药物,是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数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来的具有显著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化合物。在多种动物脑缺血模型(急性脑缺血、慢性脑缺血、局灶性脑缺血、腔隙性脑血栓等缺血模型)中,匹诺塞林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脑缺血作用,与阳性药物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匹诺塞林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的磷酸化发挥脑保护作用。在治疗脑缺血性中风等疾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大会,向参会的国内外制药企业介绍药物所情况及创新药物项目,并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探讨,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全国新特药博览会期间,国内某大型制药集团对药物研究所“匹诺塞林”项目非常感兴趣,双方就该项目的研发背景、立题依据、国内外市场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会后,经反复磋商,双方最终签署正式转让合同。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
以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部实际工作中所总结出的新药创制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在实践中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新模式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科研机构和企业相互紧密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单位只有与企业紧密合作,优势互补,集新药研发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为一体,形成真正的产学研联盟一体化,改变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的局面,最终使企业真正成为新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才能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药品,真正地造福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