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填碾压地基的CFG桩加固工程

2014-02-02

钻探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压缩性碾压压实

李 江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7)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简介

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建生产及办公用房。其中厂房为单层轻钢结构,采用独立柱基础,埋深-2.00 m(相对±0.00 m)。办公用房为框架结构,地上10层、地下1层,采用筏板基础,埋深-3.50 m(相对±0.00 m)。

1.2 场地地质工程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北京东南部,原有取土深坑后作为渣土消纳场地进行回填。场地内地形基本平坦,略有起伏,总体地形趋势是北侧低南侧高、最大高差约1.03 m,东西方向基本平坦。

根据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的主要地层为填土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3大类,分述如下。

第一类填土层主要是:①杂填土,主要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土质松散、极不均匀,分布地段凌乱,深度不一,最深处达5 m且位于办公楼范围内。

第二类新近沉积层主要是:②粉质粘土,土质不均,中~高压缩性;②1粘土,含云母、氧化铁和少量有机质,土质不均,中~高压缩性;②2粉土,中压缩性,局部缺失;②3粉细砂,砂质不均,低压缩性,局部缺失。

第三类第四系沉积层主要是:③细砂,中密,砂质较均匀,低压缩性;④中砂,密实,砂质较均匀,低压缩性。勘察未揭穿该层。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内分布2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为潜水,稳定水位埋深6.00~7.00 m;第二层地下水为层间水,稳定水位埋深17.00~18.00 m。这两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均具弱腐蚀性。

1.3 结构设计要求

单层轻钢结构厂房采用天然地基方案(遇填土换填),办公楼范围几乎都是渣土坑,范围大深度深,局部超过了基础埋深。设计进行了基础形式的比选,一种方案是将杂填土全都挖除并换填整平,然后加深基础或改为地下2层;另一种方案是开挖回填,并碾压密实后打CFG桩,结构形式不变。最终后一方案造价更低,确定选择CFG桩复合地基,并提出相关要求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60 kPa;最大沉降量<5 cm。

2 复合地基设计总体思路

2.1 工序思路

任何设计方案的提出,必须要以实践能力为前提,并且要遵循工程经验和惯例。根据设计条件,本项目的地基施工工序很清晰,即挖土→回填碾压→CFG桩施工→验收。由于拟建场地开阔,周边没有影响地基基础施工的建筑物和地上、地下障碍物,加之开挖深度内也没有地下水的影响,所以施工条件非常好,施工难度也不大。确定这样的施工顺序和工艺,一定能收到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

2.2 技术思路

基于上述工序思路,复合地基设计的技术思路也相应形成,主要是2个重点:一是控制回填碾压质量;二是做好CFG桩施工。这2个重点必须同时抓好,缺一不可。因为回填碾压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步骤,回填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CFG桩的设计和施工,桩体的侧摩阻力、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复合土体的压缩性等,这些直接影响整个复合地基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条件,都受制于回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而这些性质完全取决于回填碾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把这一步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后序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3 换填碾压设计方案

3.1 基本设计参数

(1)根据勘察报告开挖深度3.50~4.60 m,以现场实地查验为准。

(2)采用素土(粉质粘土)分层(每层0.50~0.80 m)回填压实,土质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的要求;回填施工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3)大面积的回填压实工作采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小范围的区域采用人工、小型机械夯实,施工时应配合钎探试验确定施工参数。

(4)回填压实后的土层,其承载力要求不低于80 kPa。回填土质量检验采用密实度试验和钎探测试两种方法。

(5)密实度试验采用环刀法分层取样,要求压实系数≮0.95[5];钎探测试采用标准钎、分层机械触探,贯入击数要求>14击[6]。

(6)换填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500 mm,开始打桩,预留的保护土层随桩间土一同清理。

3.2 采用钎探测试的原因

本次换填碾压施工的质量检验采用钎探测试,要求击数>14击,主要依据如下。

(1)本次回填的土层作为复合地基的桩间土,不是单独作为基础持力层;因回填后还将进行打桩,最终由(桩+土)复合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因此其检验方法与普通换填工作有区别。

(2)CFG桩设计方案要求桩间土承载力达到80 kPa,这样复合地基才能满足260 kPa的设计要求,所以首先必须保证回填土的80 kPa承载力。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若单纯采用压实系数指标进行检验,该指标是一个物理性质指标,只能反映土的密实情况,但与承载力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无法通过压实系数来判定承载力是否满足80 kPa的要求。

(3)根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BDJ 501-11-2009)第7.3.4-6条,对于素填土采用N10钎探进行承载力评价,其击数≮14击可满足承载力>80 kPa要求。

(4)必须在保证桩间土的承载力,进行打桩施工后才能最终确保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3 换填碾压质量检验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换填碾压施工后,分层进行了压实系数试验和钎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层回填碾压的土层,压实系数试验结果为0.95~0.97,钎探测试结果为17~26击,均满足设计要求。

4 CFG桩设计方案

4.1 高置换率

在完成换填碾压后,回填土具备了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物理性质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压实系数试验和钎探测试的结果,结合工程经验综合判断回填土的承载力取值80 kPa、压缩模量取值4.0 MPa是可行的。但其并未满足设计要求,主要的加固对象仍是这层回填土。

考虑到回填土深度不小,其下部已经基本直接接触③细砂层,且该砂层的厚度约5 m,下卧地层也是力学性质很好的④中砂层,所以选择这2层砂土作为桩端持力层都是适宜的,但桩长与对应的面积置换率成反比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因填土的不均匀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考虑用CFG桩来最大限度地置换填土,从而在桩与土形成的复合土体中提高桩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提高了桩所分担的荷载比例,降低土所分担的荷载比例,尽量不造成土体的过度承载。同时,在较高的置换率条件下,桩与填土组成的复合土体由于混凝土材料占比较高,从材料组成上为其变形特性提供了有利保障,所以最终选择有效桩长为7.00 m。

4.2 褥垫层厚度

CFG桩复合地基通常会设置褥垫层,厚度一般为15~30 cm,材料通常为碎石或级配砂石等散体材料。在基础下设置柔性垫层,一方面可增加桩间土承担荷载的比例,较充分地利用桩间土的承载潜能;另一方面可改善桩体上端的受力状态,调节桩和桩间土的应力分担和变形协调。业界针对褥垫层的厚度与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大量规律和经验。当褥垫层厚度越厚,桩土荷载分担比越小,也就是桩体承担的荷载比例越低,反之就越高[8]。对本工程而言,恰恰就是要提高桩体所承担的荷载比例,最大限度减小桩间土分担的荷载,这样填土在承载能力上的缺陷得以弥补;同样由于分担的荷载小些,发生的变形也相对小些,对整体复合地基的变形也是有利的。在整理借鉴了多项针对褥垫层厚度与复合地基特性所进行的试验、研究经验后,设计了8 cm厚度的褥垫层。

4.3 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复核

根据CFG复合地基设计的计算公式[3]:

有粘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mRa/Ap+β(1-m)fsk

在以上2个公式中,根据经验,回填土的侧摩阻力特征值qs取15 kPa,用于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k,取值80 kPa。经计算,正方形布桩间距为1.20 m×1.20 m,面积置换率约0.087。

5 检测及监测结果

5.1 检测结果

CFG 桩施工完毕后,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其中承载力检测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载荷板的面积1.20 m×1.20 m,最大试验荷载520 kPa(折合750 kN);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分8级加载。检测结果为:当加载至最大荷载520 kPa时,p~s曲线未出现明显拐点,各级沉降量较均匀,总沉降量均未超过规范允许值;且各试验点加载至260 kPa所对应的s/b值均<0.01。判定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60 kPa,满足设计要求[3]。

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10%。检测结果为:受检的全部CFG桩,桩身连续、完整,属于I、II桩,判定为合格[7]。

5.2 监测结果

CFG桩施工于2011年10月竣工,2012年11月结构封顶。沉降观测结果表明,结构施工期间及封顶后至此文截稿时的沉降值均较小(13~22 mm范围),且很快趋于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6 结语

(1)回填碾压质量控制。因本工程中回填土必须作为桩间土承担上部荷载,因此对其回填质量的控制必须十分严格。同时也因为对其承载力的要求,必须选择能够检验回填土承载能力的方法。本实例中选用压实系数和钎探测试2种方法,分别检验回填土的物理指标和力学指标,是周全、合理的选择。

(2)高置换率CFG桩。考虑到填土的不均匀,采用高置换率方案,一方面从受力的平面分布上降低了复合土体内填土面积占比,从复合地基的构造形式上削弱了填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置换率较高时桩土应力比较大,即桩体承担的荷载较高,从而减轻了桩间土(填土)分担的荷载,尽量使其少受力、少变形,从复合地基受力特性上降低了填土的不利影响。

[1]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编委会.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5]DBJ 11-501-2009,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

[6]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7]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8]徐至钧.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压缩性碾压压实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二线碾压一线的时代来了 捷尼赛思G80
振动压实法在水稳配合比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弱膨胀土筑路碾压试验研究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抓落实要“放权赋能”——要压实责任,不要“层层加码”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患了压缩性骨折怎么办?
关于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