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需求及其特征分析
2014-02-02刘俊彦
刘俊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一、研究当代青年需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心理学认为,需求是个体的一种内心状态。需求产生动机,需求越强烈、越迫切,它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一般来看,需求具有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和起伏性。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需求分为两大类。如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原发性需求和习得性需求,内在性需求和外在性需求,物质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并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概括为5种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人最占优势的需求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奥尔德弗1969 年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求不是分为5 种而是分为3 种,即生存的需求、相互关系和谐的需求和成长的需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德提出了著名的“成就需要理论”[1],认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有3 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一是成就需要,二是合群(归属)需要,三是权力需要。
以上这些需求理论虽然在具体的需求上有差异,但都认为人的需求具有普遍性。而在20世纪80 年代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学派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与文化相关的概念,认为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需要,主张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提出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人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种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与纠纷不断增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同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学界对此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当前社会失范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是基层治理出现了困境;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社会不公平的反映……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有必要从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合理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参与的主体,青年正处于自我发展期,需求随着成长而日益广泛,把握青年需求意义重大。因为,青年工作只有从青年的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地服务好青年。团十六大以来,全团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需求的研究和服务。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在2014 年召开的两次全团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了研究青年需求的重要性。他在2014 年2 月25 日召开的全团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需求的客观需要,从现实条件来看,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手段和载体、既有工作渠道和工作力量,难以应对青年需求的发展变化,而青年社会组织在发现需求、创设项目、跟踪服务、小微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在2014 年3 月25 日召开的全团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团要树立起鲜明的基层导向和青少年导向。要狠抓落实,善做善成,把农村青年是否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基层能否落实作为第一考量。
二、当代青年需求的丰富性与复合性
青年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青年时期是需求发展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时期,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多重性的特点。青年期的特殊性使青年的需求丰富多彩。包括求生、求安、求美、求知、求能、求富、求友、求荣、求爱、求乐、求功、求业等等。有研究者把青年的基本需求概括为以下10 个方面:一是生理的需求,二是健康和安全的需求,三是文体娱乐和美的需求,四是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五是交往和友谊的需求,六是自尊和荣誉的需求,七是恋爱婚姻的需求,八是职业选择的需求,九是思考和民主的需求,十是理想和成就的需求。团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青年时期的需求主要包括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参与和权利表达等内容[2]。这是从青年工作的角度对青年需求进行划分的。为了对青年工作更有指导性,有必要将这五个方面的需求细化为若干指标。从这些具体指标来看,青年需求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特征更为明显。
1.青年身心健康的需求
青年身心健康的需求在法律依据上源自生存权,是指青年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医疗保健权、健康权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青年身心健康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青年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二是青年的医疗保健需求,三是青年身体健康的需求,四是青年心理健康的需求。具体而言,青年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包括:青年免受各种常见疾病感染和困扰的需求,青年免受意外伤害的需求,青年免受暴力侵害的需求;青年的医疗保健需求包括:青年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的需求,青少年及时接种各种疫苗的需求,青年及时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需求;青年身体健康的需求包括:生理结构的完整和健康,身体形态的均衡,身体机能的完好,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健全,了解和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青年心理健康的需求包括:拥有安全感的需求,积极的自我评价,有明确健康的生活目标,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个性充分发挥的需求,生活、工作压力宣泄和获得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等。
2.青年个人成长的需求
青年个人成长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青年受教育的需求,受教育权是宪法确认和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二是青年组建家庭的需求;三是青年的消费需求。具体而言,青年受教育的需求包括: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需求,青年接受中等教育的需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青年出国留学的需求,青年接受教育的可选择性,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需求,青年接受家庭教育的需求。青年组建家庭的需求包括:青年恋爱的需求,青年择偶的需求,青年结婚的需求,青年拥有美满婚姻生活的需求,青年生育子女的需求。青年的消费需求包括:青年的饮食消费需求,青年的服装消费需求,青年的居住需求,青年的交通需求,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青年的信息消费需求等。
3.青年事业发展的需求
青年事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包括青年就业需求和青年职业发展需求。其中,青年的就业需求包括:青年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需求,青年获得合理报酬的需求,青年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需求,青年在职业生活中获得休息和休假的需求,青年的职业稳定性需求,青年自由职业流动的需求,青年劳动安全的需求,青年拥有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需求等。青年职业发展的需求包括:青年获得职业培训机会的需求,青年获得职业发展机会的需求等。
4.青年社会参与的需求
青年社会参与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青年人际交往的需求,二是青年参与国家事务的需求,三是青年参与国际事务的需求,四是青年参与社会组织的需求,五是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具体而言,青年人际交往的需求包括:代际关系和谐的需求,青年职业交往和谐的需求,青年社会交往和谐的需求,青年网络交往的需求,青年国际交往的需求等。青年参与国家事务需求包括:青年参政议政的需求,青年关注国家大事的需求,青年参与社会话题的需求,青年监督政府的需求,青年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需求等。青年参与国际事务的需求包括:青年关注世界大事的需求,青年评议政府国际政策的需求,青年参加各类国际民间交往的需求等。青年参与社会组织的需求包括:青年参加党派的需求,青年参加共青团组织的需求,青年参加青年社团的需求,青年参加宗教团体的需求等。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包括:青年对公共事务知情的需求,青年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建议的需求,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的需求,青年参与环境保护的需求等。
5.青年权利表达的需求
青年权利表达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青年言论自由的需求,二是青年出版自由的需求,三是青年拥有合法快捷表达渠道的需求,四是青年拥有权利代言人的需求。其中,青年言论自由的需求包括:青年公开评论时政的需求,青年表达个人意愿的需求,青年参与舆论监督的需求等。青年出版自由的需求包括:青年出版著作的需求,青年发表文章的需求,青年出版音像制品的需求等。青年拥有合法快捷表达渠道的需求包括:青年意见能快捷传递到相关决策层的需求,青年运用网络表达意见的需求等。青年拥有权利代言人的需求包括:青年拥有共青团等权利代言人的需求,青年拥有向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表达权益的机制性安排的需求等。
青年同时具有这五类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可以因需求的强度而不同形成不同的优势需求。当青年的这些需求,如农村大龄光棍儿的婚姻需求、失业青年的就业需求、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青年需求的分层性与特殊性
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青年群体也在不断分化。从地域上青年群体可划分为农村青年、城市青年;从教育背景上可划分为大学生群体、高中生群体;从职业背景上可划分为蓝领、白领……这些不同的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需求。青年群体内部分化严重,而且底层青年社会垂直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狭窄,这是当前社会分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体现。相关研究特别指出,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的就业困难是长期的,因为受教育程度低使这部分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不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贫困家庭的青年往往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其受教育程度较低,进一步导致其就业困难。对贫困家庭青少年就业问题的研究都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出现了贫困的“代际循环”趋势。熊易寒通过比较分析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发现教育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而只是进行阶级再生产的场域[3]。弱势的社会位置直接影响家庭贫困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需求。比如,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往往会在就业时调低他们的期望,调整他们的需求,以对应自身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匮乏。
以下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三个青年群体需求的具体分析,来看青年需求的分层性与特殊性。
1.中学生的需求
中学生的年龄平均在13 -18 岁,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的需要明显增强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逐渐加强。
杨丽珠提出中小学生具有七类基本需求,每类又分为四个层次共28 种具体需求。这七类基本需求:一是生理与物质生活需求,二是安全与保障需求,三是交往与友谊需求,四是尊重与自尊需求,五是课外活动与精神生活需求,六是学习与成才需求,七是奉献与创造需求[4]。杨丽珠用上述需求结构编制问卷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要求学生从28 个需求中选出10 个最迫切的需求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需求强度是不均衡的,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迫切的主导需求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生信任与理解的需求、交往与友谊的需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高中生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更强于初中生。
中学阶段是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求知欲望迅速发展。郑和钧、邓京华认为高中生的优势需求有以下4 种:一是友谊的需求。高中阶段是结交朋友需求的猛增期。高中生的友谊需求是最为强烈的,寻找友谊和志同道合者是高中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二是独立自主的需求。独立自主的需求在高中生的需求结构中居重要地位,它的适当、合理的满足,将带动高中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但它要与其他能力如辨别力、意志力、知识等同步发展,否则容易助长越轨行为。三是理解尊重的需求。青春期身心的迅速发育,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不适应,导致一系列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别人理解和尊重。这种需求的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温暖感和对人的信赖感,使他们从矛盾和冲突、烦恼与不安的情绪中逐渐解脱出来,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四是发展自我的需求。高中生强烈地希望作为一个自主的人,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尊重和信任。
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他们会主观认为这是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从而表现出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
2.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总体环境的转变,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黄希庭、张进辅通过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需求结构的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在开放式问卷中列举出的需求有830 种之多,可以将大学生的需求归纳为6 类18 种:一是生理需求,包括维持生存的需求、物质享受的需求和性需求;二是安全需求,包括秩序的需求、躲避伤害的需求和躲避羞辱的需求;三是交往需求,包括友情的需求和求援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包括成就的需求、自尊自立的需求和权力的需求;五是发展需求,包括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和发展体力的需求;六是贡献需求,包括助人的需求和奉献的需求[5]。
以上列出的这六大需求具有普适性,只不过针对不同年代的青年、不同的青年群体,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需求的满足程度上会有所区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体需求被忽视,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一方面使得大学生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UNI 问卷(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①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UNI)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于1999 年根据香港城市大学1997 年编制的“大专生需要”调查问卷修订而成的。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需求的调查问卷。UNI 问卷共包括学习需求、个人需求和择业需求三大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若干个子因素。学习需求包括学习动机需求、学习技能需求、学习资料需求;个人需求包括自我发展需求、人际关系需求、情绪调节需求、经济需求;就业需求包括自我认识需求、求职技能需求、求职资料需求、工作经历需求。很多学者都用UNI 问卷对大学生需求进行了研究[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种变化引起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主创业的需求,对专门、细致的就业指导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工作经验的需求,规划职业生涯的需求,培养职业道德与意志的需求等[7]。
3.青年农民工的需求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表明党中央对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年龄在16 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他们的需求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务农经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是成为“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就业的稳定性差;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比较高,社会不公平感更重;随着生活、就业的稳定性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凸显。
由笔者主持的“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研究”(2006 -2007 年),选取北京、唐山、山东和成都各一个行业作为抽样调查样本范围,共抽取样本4 673份,调查青年农民工的需求状况[8]。结果显示,青年农民工的需求有其群体特点。其中,以下7 种需求十分迫切。
一是青年农民工增加收入的需求十分强烈。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理想的月收入远高于当时的实际收入,他们收入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总体来看,男性对自己的收入期望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收入期望也越高。文化水平高的青年农民工对收入的预期和期望相应提高。已婚者的收入期望高于未婚者,由于结婚之后各种消费开始增加,生活成本提高,他们对于工资收入的要求自然会提高。国有企业的青年农民工的收入期望最高,远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现实收入愈高,则收入期望愈高。
二是青年农民工渴望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十分强烈。97%的青年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对于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越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
三是青年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青年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无合同就业导致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他们希望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工伤保障。他们希望工作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能为自己维护权益。他们希望有通畅的维权渠道。当合法权益受损时,青年农民工选择最多的维权方式是寻求法律援助(44.7%)、找政府的劳动仲裁机构(33.9%)和向工会求助(41.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维护合法权益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青年农民工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男性消极对待、找工会、找政府和依靠暴力解决问题的动机明显,女性则更愿意依赖法律途径、求助亲友、求助妇联的方式维权。可见,女性的维权行为更加积极、更为理性,男性的维权行为更消极、感性、暴力和冲动。
四是青年农民工渴望拥有社会保障的需求十分迫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只能用“薄弱”来形容,最基本的工伤险和医疗险的投保率都还比较低。同时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一直将农民工排除在外,他们只能得到政府零星的关照。
五是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十分强烈。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了城市的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对城市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从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农民工都倾向于在工作的城市定居生活,但女性的倾向要明显和强烈得多,她们更不愿回到家乡生活。有71.4%的女性青年农民工认为,如果条件允许,会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而男性做出这种选择的比例为50.5%。文化程度较高和未婚的青年农民工更加倾向于在工作地的城市里定居。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另一个角度在于渴望得到市民待遇,获得尊重、认可与接纳。
六是青年农民工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的需求十分迫切。这在其他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段成荣、周皓通过对北京外来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流动儿童少年“上学难”成为流动儿童少年家长们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排在第二位的突出问题[9]。让子女接受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最基本的需求。
七是青年农民工改善当前工作、生活状况的需求十分迫切。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再把挣钱谋生当作“打工”的第一目标,走进城市谋求发展、实现理想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向往,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主动的文化融入愿望,更迫切的文化需求。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为这一代农民工文化参与的自觉和主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文化要求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多样——传统的被动接受型的送书送电影送戏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具体而言,他们有以下需求:希望改善目前的居住状况与住宿条件。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保护都有所改善,尤其是从事建筑业和采掘业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改善需求强烈。希望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认为打工生活劳累但有奔头,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希望得到重视,希望社会更公平,希望生活更和谐。
四、当代青年需求的矛盾性与冲突性
当代青年需求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当代青年需求的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外在需求与内在需求之间。
1.青年的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青年期的需要一方面表现出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满足需要的手段、方法和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使青年需要的发展呈现出尖锐的矛盾性特点。具体表现为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矛盾,行为与社会规制之间的矛盾等等。
当代青年逐渐从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中脱离出来,表现为原子化的个体,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个人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而且他们从小就被电视传媒、网络和手机所包围,他们一方面更崇尚个体性的休闲生活方式。譬如上网、听音乐、打游戏、看电视,并不热衷于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青年面临着社会竞争的加大、生活成本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发展等现状,他们迫切需要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精神上的慰藉,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由于传统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瓦解,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又难以建立,青年一旦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产生了挫折,往往只能依靠个体去解决,这增加了他们的抑郁程度。青年所崇尚的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无助于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青年的个体化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的强烈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冲突。当前所出现的“啃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相亲等现象,都说明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是非常脆弱的,无法满足他们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家庭。于是出现了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对浪漫爱情的追求与传统相亲共存,崇尚独立自主性的青年却在依赖父母而生存。同时,由于初涉人生,对什么事都感到新鲜有趣,都渴望尝试实践,青年的需求一经产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追求满足的愿望,他们会急迫地运用各种手段去付诸实践。这也是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2.青年的外在需求与内在需求存在冲突
不同时代的青年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从时代变化的角度来认识青年需求的发展特点,有助于真正掌握青年的思想脉搏。当代青年的外在需求与内在需求之间的冲突伴随着整个青年期。有人用“五子登科”来形容当代青年的外在需求,即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儿子。在“五子登科”的压力之下,青年甘愿做“房奴”、“车奴”、“孩奴”,甘愿成为“金钱的奴隶”。青年需求的背后反映的是,金钱至上越来越成为青年所认同的价值观,金钱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这导致人们过于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精神等内在需求的追求。其实,当代青年的内在需求依然旺盛,诗意地生活、纯粹的奉献、道德的坚守依然是许多青年的选择。青年志愿者、环保人士、见义勇为的青年层出不穷就是明证。只不过,由于青年的人生经历不多,对自我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还不够稳定,青年时期的人生需求呈现出变化不定的特点。青年需求的易变性既体现为青年浮躁的特性,又是青年创新性思维特征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既是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的适应乃至妥协。
总而言之,当代青年的需求多种多样。随着青年群体分化的加剧,青年群体间需求的分层性、差异性也在加大。同时,青年的需求还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作为青年自己的组织,共青团不可能满足青年所有的需求,也不可能为青年提供所有的服务,只有找准需求和服务的切入点,设计好服务项目,才能把服务青年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关 力:《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及其成就需要理论》,载《管理现代化》,1988 年第1 期。
[2]本书编写组:《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 页。
[3]熊易寒:《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载《开放时代》,2010 年第1 期。
[4]杨丽珠:《中小学生需要倾向性发展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2 期。
[5]黄希庭 张进辅等:《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载《心理科学通讯》,1988 年第2 期。
[6]曾效葵 耿超明等:《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2 期。
[7]涂庆皓:《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变化与引导》,载《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年第1 期。
[8]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2005 -2006)》,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年版,第3 页。
[9]段成荣 周 皓:《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状况分析》,载《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