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
2014-02-02王鑫邹伟孙冶
王鑫 邹伟 孙冶
(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海南海口 570203)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当前,随着海南昌江核电项目积极稳妥地推进、核与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日本“311”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舆论和公众更加关注辐射监测工作,海南省辐射监测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形势非常严峻。因此,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充分掌握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现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为海南省辐射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改善辐射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辐射环境监测现状
1.1 监测机构与能力建设情况
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省辐射站”)成立于2005年,是海南省主要的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力量,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机构。省辐射站为隶属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在岗28人(编制15人),专业技术人员21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1人,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7人。
1.1.1 监测能力建设
省辐射站现有实验室与办公用房1000m2,拥有HPGe谱仪、液闪测量仪和电磁频谱仪等监测仪器设备130台(套),通过环保部能力验证评估的监测项目29项,其中X-γ 辐射剂量率、γ 核素和电磁场等22项监测项目具备省级计量认证资质。
1.2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海南省现有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点30个,监测点位分布全省,其中三沙永兴岛自动监测站是我国最南端的辐射监测站点,也是我国环保系统在三沙市建设的第一个环境自动监测站点。近年来,该站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辐射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工作,填补了海南省辐射环境监测的空白。监测结果表明,全省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水平。
1.3 辐射应急监测
全省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主要由省辐射站承担。省辐射站编制了海南省辐射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实施程序和海南昌江核电厂场外应急监测预案、执行程序;配备了便携式γ 谱仪、大流量空气采样器等应急监测、采样等设备;并在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后,积极开展应急监测,共向环保部上报监测数据252批,将应急工作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1.4 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
1.4.1 核设施监督性监测
海南省境内国家重点监管的核设施为计划2015年投料运行的昌江核电厂。2011年,省辐射站积极参与昌江核电厂本底调查工作;目前,编制了《海南昌江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方案》,并积极推动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昌江核电厂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
1.4.2 放射源监督性监测
省辐射站制定了监督性监测方案,对中核海南海原开发有限公司、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等5家放射源使用单位开展了监督性监测工作。并于2007-2009年,开展了全省伴生放射性污染源的调查监测。
1.5 核与辐射应用辐射环境监测
开展了辐射项目的验收监测、投诉监测,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监督性监测、年度监测,一般委托监测等,为我省辐射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2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1 核电建设对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昌江核电项目1#机组计划2015年3月首次装料发电。按照国家的要求,在核电厂首次装料前,必须建立完善的场外监测系统,在核电厂投产运行后,省辐射站承担的核事故场外应急、核电厂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和辐射监测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2.2 新的开放格局下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亟待加强
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上昌江核电的建设,周边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相邻省份核电的建设,以及我省岛屿空间小的特点,使我省辐射监测和应急工作任务繁重,形势十分严峻。同时,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我省辐射监测和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我省核与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辐射纠纷和投诉不断增加,辐射环境监测任务日益艰巨。
2.3 公众和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对辐射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下,以及随着昌江核电的建设、核与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我省公众比任何时候更加关注核事故、核事件,更加重视辐射环境质量,对海南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 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监测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目前,省辐射站人员编制15人、监测实验室用房420m2,与国家对有核省份人员编制60人、监测实验室用房大于2500m2的要求相差甚远;市县环保部门在辐射监测方面基本处于无专业机构、无专业人员、无监测设备的“三无”状态,严重制约了辐射监测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和提高。
3.2 监测、预警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海南省尚未建立省控辐射环境监测点,且监测点位主要分布在3.5万km2的陆地,尚未覆盖200万km2的海域,现有点位监测内容尚有欠缺,不能全面反映我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同时,我省辐射环境预警体系尚未完善,在应急情况下缺乏有效的监测能力。随着三沙市的设立及海洋强国战略决策的实施,监测、预警体系亟待完善。
3.3 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能力滞后
目前,海南省辐射应急监测只有简单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辐射防护装备,没有专用的应急监测车辆和移动监测车,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不完善,尚未开展过应急演练,应急监测能力亟等提高。
3.4 监测的规范化需进一步提高
海南省辐射监测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监测队伍大部分人员为年轻同志,辐射环境监测经历短;监测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实验室分析测试能力不足;采样、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存在短板,缺乏解决实际监测技术问题的经验;监测规范化水平需不断提高。
3.5 监测项目、质量保证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省辐射站尚未具备H-3、C-14、生物中γ 核素等部分监测项目的监测能力。同时,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需进一步完善。
4 对策和建议
4.1 着力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
4.1.1 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要求,积极向省编委请示增加省辐射站编制,达到国家要求的有核设施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应不少于60人的规定。二是按地市级标准建设海口、三亚、儋州、昌江、琼海、五指山等6市县辐射监测机构,在全省形成东(琼海)西(昌江、儋州)南(三亚)北(海口)中(五指山)辐射监测力量。三是增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人员的配备,切实加强培训,尤其是监测分析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4.1.2 全力推进辐射环境实验室建设
积极推进6000m2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确保核电厂装料前投入使用,达到国家对有核省份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要求。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支持省、地市辐射监测机构的基本仪器设备配置,使其尽快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考虑海南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应急设备设施要高标准配置,配备先进的陆、海、空移动巡测设备,增加自动监测设备配置数量。
4.2 加强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紧扣“三个说清”基本要求,一是评估现有国控网监测工作,进一步优化国控网点,推进辐射环境质量省控监测网建设,尽早建成基本能覆盖海南全岛且全面反映海南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二是积极争取较多的国家“十二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点在海南布设,尤其是水体自动监测站点。三是加强近岸海域海水、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放射性水平监测。
4.3 加强对重点核设施、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抓好昌江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包括核电外围10个自动监测站点和前沿站、流出物实验室3个部分,并制定昌江核电厂运行后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方案,为核电厂运行后的监督性监测做准备。同时,针对重点涉源单位、电磁辐射装置等污染源,通过安装在线实时监测、建设电磁辐射自动监测站、定期巡测等方式加强辐射源的监督性监测。
4.4 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完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和实施程序;重点研究适用于复杂监测环境的应急监测技术、先进的流出物监测技术、失控放射源搜寻技术、处置核与辐射事件监测技术;建立一支以省辐射站为核心的技术过硬的应急监测队伍;加快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及快速响应监测系统建设、配备足够先进的应急监测和通讯工具,使之能够随时担负起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任务;加大应急培训与演练,进一步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4.5 构建辐射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
按照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准确计量的要求,重点建设三沙市辐射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实施监督境内外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为彰显主权、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辐射安全保障。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配备海洋辐射环境移动监测装备,构建三沙市海陆空辐射监测系统、在三沙近岸岛礁或海域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水体自动监测站、建立三沙市辐射环境监测综合信息平台。
4.6 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监测
认真做好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年度监测、监督性监测、辐射污染投诉监测等日常辐射监测工作,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7 强化辐射监测质量管理
严格执行辐射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编制《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方案》,开展现场监测仪器的比对、样品外检和质控样品考核等质控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质控体系,并认真落实体系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加强设备管理,严格执行检定、期间核查、检维修管理等各项制度;强化辐射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形成一套从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到自动连续监测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
4.8 尽快开展计量认证扩项工作
尽快开展计量认证的扩项工作,形成H-3、C-14、生物中γ核素、生物中Cs-137、生物中C-14、生物中C-14、生物中Sr-90等监测分析能力,确保监测任务按照要求完成。
4.9 深化信息公开与公众宣传工作
加强监测信息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建设,建立辐射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成辐射监测信息集成与快速发布系统,推进信息公开。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辐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对辐射的科学认识,为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