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2014-02-01于爱忠李玲玲谢军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9期
关键词:农学实验课作物

于爱忠 柴 强 李玲玲 谢军红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本科专业之一,作物生产类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物生产类课程所涉及的实验课内容覆盖面广、课时数多,因此,实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1,2]。优化作物生产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是推进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3]。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群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4,5]。一些研究者从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但针对农学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我校是国内农业院校中设置该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作物生产类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授课体系。近年来,我校针对作物生产类课程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类型比例不当,教学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按照课程群建设思路对作物生产类主干课程实验进行了综合改革。本文重点探讨了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内容与效果,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同类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

1 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1.1 课程群有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主干课程主要包括作物栽培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旱农学,每门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这些课程的实验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未从整体上考虑侧重点和关联性,实验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我校作物生产教学团队在梳理实验项目时发现,有关资源辨识的实验内容在农作学、生态学和旱农学的实验课程中都有涉及,只是实验项目名称不同而已;有关农户调查的项目在农作学、农业生态学中亦重复出现。这些重复的项目,不仅占用了大量时间,同时使学生的受教面和学习兴趣显著降低。

1.2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比例过大,亟须优化实验类型

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实验课程内容的对接与互补,系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但现行教学计划只注重实验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课总体结构和类型的互补、递进关系考虑甚少。纵观作物生产类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其服务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明显不足,容易操作、单因子、面窄的实验多,考查性的实践内容多,而能够将不同时段学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串联起来,产生综合效应的实验项目数量少。整体上表现为验证性项目多,设计性、创新性项目严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1.3 改进落后实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农学专业的综合性很强。近年来,随着领域内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更新。服务于理论教学的教材更新相对较快,但服务于实验教学的教材建设则显得较为滞后,再加上对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老化问题严重。如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的实验项目,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运用传统的烘干法量化土壤含水量;有关作物叶面积的测定,仍停留在长宽法、剪纸法等方法上。而诸如中子水分仪、激光叶面积仪、土壤呼吸系统、冠层分析仪等一些便携、快捷、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应用并未能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因此,在教学实验项目中适量增加借助现代科技仪器的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 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我校作物生产教学团队对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主干课程作物栽培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旱农学实验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思路及主要内容,形成了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操作模式与运转机制。

2.1 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配套教材建设

针对传统作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已有实验项目、操作模式和支撑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估,确定了重点课程实验系统化、结构化和规范化建设目标,提出了以课程群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在原有作物栽培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旱农学实验教学项目基础上,整合实验内容重复的实验项目,去除一些方法落后的实验项目,新增借助现代科技仪器或设计理念的实验项目。将这些实验项目按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三种类型,每个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工作量大小,给出了建议授课学时。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的实验教材为实验课程群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基础上,将分散于农作学、农业生态学和旱农学中的实验整合为一门实验课程。考虑到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内容受作物生长季节影响等因素,将作物栽培学独立开设实验课,将作物生产方向学生必须掌握但上述两门实验课中无法实现的内容归入作物生产类综合生产实践课程。三门实验(实践)课在实验内容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相互补充,建立了适用于作物生产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前期编写出版的实验教材为支撑,根据实验教学理念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实验结构,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不低于50%)。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奠定了基础。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构建

在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后,打破以实验论实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集实验课程群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计划、综合生产实践为统一系统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理顺了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讲授环节的衔接关系。更重要的是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培养环节为专业实习、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最终达到分环节教授、集中强化训练的目标。

图1 作物生产类实验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示意图

3 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运行效果

3.1 形成了系统有序的作物生产实践教学环节

经过负责作物生产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组的不断探索完善,减少了某些不必要的课堂实验,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弥补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之间的脱节。特别是改革后的综合生产实践由教学团队统一规划、集体指导,即所有的课程实验、综合生产实习均由课程组负责指导,这样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同时提供了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机会。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特征,考虑农学类实验对季节的要求,统筹设计的集不同类型实验、实习和实践内容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进展有序、重点突出。

3.2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循环农业模式的设计,要求学生运用农业生态学理论课学习中有关食物链加环的知识点,并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的生产特点,设计农业生产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既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促进教学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解答实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一些优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报告以墙报、PPT汇报等形式开展交流,形成常态化的教学互动。此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农作制调研,要求学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农作制现状,同时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也有了宏观上的认识,触动了其“学农爱农”情感,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以及广泛的接触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为今后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农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验课程群改革与建设为优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通过对传统作物生产类课程的综合改革,有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改进落后实验方法,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编写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配套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打破以实验论实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集实验课程群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计划、综合生产实践为统一系统的运行模式。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系统有序的作物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邢春虹.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2009(5):111-112.

[2] 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5):60-63.

[3] 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4] 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1.

[5] 范守信.试析高效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3): 25-27.

[6] 李冬,杨文安,李继良.网络技术及工程课程群建设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4):45-48.

猜你喜欢

农学实验课作物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有趣的实验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