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讨

2014-02-01沈秋华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7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决策公众

沈秋华

(苏州市吴中区环境监测站 江苏苏州 215128)

在环境保护中,公众有权利和责任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来参与相关的活动或决策,从而保证环境保护中的内容更能够符合公众的整理利益。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保护中,加强公众的参与度,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关注的重点。

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社会中很多行业组织及非环保专业的群体纷纷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如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全国和地方性“环保在身边”、“碧水蓝天行动”,小区内自发地对废旧电池进行统一归类、收集,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环境宣传、舆论监督,这些都是公众为了维护环境安全,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主动参与其中,进行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政府部门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形式给与了一定的支持,表明政府逐渐认识到了公众参与之于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中国21世纪议程》和《环境保护纲要》中也加强了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

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仍然较为淡薄。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深入人心,公众的环境意识也逐渐提高,人们普遍的希望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也愿意为环境问题作出一些贡献。然而,这种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还远不够深入,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2.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不够。目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还仅仅局限于环境宣传教育方面,仅仅局限于利用环境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而真正地投入环境保护的决策、治理等活动方面仍十分有限。

2.3 公众参与尚未形成长效的机制。当前公众参与环保的一些活动和行为多是自发,或者由政府主导,并未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够畅通,公示的环境信息还不多。

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改进策略

3.1 推进公众参与环保制度化建设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需要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国家和政府推进相应的制度。要保证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力度,应该在环保制度上“有法可依”。首先,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承载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借助公众的舆论和监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施加压力。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公众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并迫切地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承载能力。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也是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需要。其次,应极力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一点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完善,为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方式和程序提供一定的制度支持及技术指导。例如,公众有权对单位和个人的各种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有权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参加刑事诉讼;公民有权参加各级政府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举行的有关行政执法公开听证会等。

3.2 建立公众环境保护的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存在着政府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行为和后果可以进行追究的制度,是由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组织、企业及人员等进行追究、问责。这种自上而下的追责制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监督平台,建立起公众的监督、问责制度。公众可以通过集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问责,也可以通过媒体对环境问题起到监督的作用。

3.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是指涉及环境保护的决策时,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公众的意愿,决策信息制定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公众参与其中。一项好的环境保护决策,应该是符合绝大多数公众意愿,并充分考虑公众的建议下作出的。公众参与环保决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应切实提高环保计划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此外,公众还享有监督环保部门的执法情况,针对环保问题和举措提出反馈意见,对违反环保规定的企业或行为举报的权利。

4 结语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制度建设、参与渠道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地改进与完善。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对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政府各种鼓励机制的完善,环保法律的逐步健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立足于环境问题的改善中,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控制。

[1]陈少坚,张云峰.论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广东化工.2009(11).

[2]张瑞.论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缺失[J].理论视野.2010(09).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决策公众
环境保护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