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河流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2014-02-01石璐
石 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在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实在农村河流污染方面。农村河流污染[1]不仅影响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威胁到城市的生活环境。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好农村河流污染预防工作,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1.1 河流受水葫芦等外来水植物影响大
水葫芦是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的一种水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这种水草就成为我国居民养猪最好的饲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水草就被人们判为是一种害草,任其发展,从而遍地蔓延。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居民生活废水的乱排放,使得农村河流的水质营养化,从而使得水葫芦这种水草迅速生长。这种水草的迅速蔓延,使得农村河流的水位减低,水面减小,加上大量化肥的使用以及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泄,使得河流的水质受到污染,水葫芦越来越多,甚至霸占整个河流,使得河流水质变绿,出现大片的水葫芦沼泽[2]
1.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河流水质
在我国农村,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都不能按规范来使用,农民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化肥、农药流失,从而产生面源污染。我国农民家禽的大规模养殖,家禽的粪便随着雨水流入到河流,使得地表水受到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正在逐步完善,而农业面源污染确是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遏止农业面源污染,,将会使得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面临绝境。
2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农村养殖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家禽大规模的养殖,加上农村养殖场大部分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家禽的粪便都是直排入河。养殖场往往把未经任何处理的禽畜粪便等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河流和水库,造成河水质流变成黑,河里水生物死绝,农民饮水困难,从而使得村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2 乡村小型企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些重污染企业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道路,从而将目标放在了农村。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的高污染项目,严重污染农村河流的水质。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放或渗漏进入河流,从而使得河流水生物的生活环境恶劣,大量的水生物死亡。
2.3 农村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带来的水体污染。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同时,农药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残余的农用化学品成分及其分解产物通过农田排水渗入到地表,引起地表水质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普遍缺乏有效治理。据调查,100%的村庄没有任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8%的村庄没有完整排水系统;92%的村庄将垃圾随意倾倒,这样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河流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3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
3.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污染处理方式,将管网收集到的污水进行处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废水进行再次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针对一些废弃的东西可以建立沼泽池,为农民供给沼气。同时做好环境规划,提前将小城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去,可以对布局进行规划,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化,居民居住科学化,便于对农民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减低农村河流的污染。
3.2 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水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减少农业污染。
3.3 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多快好省的环保经济、节约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政府应该把建立生态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职责,利用法律落实到位,在农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以及环保习惯。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收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做好水环境的整治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农村河流水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建设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新型农村,处理好农村河流污染问题,政府要加大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入河流保护中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1]梁卫红.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01):12—13.
[2]姜文明,潘学梅.水生植物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8(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