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4-02-01王之明黄文琥

中国环境监测 2014年3期
关键词:石漠化贵州文明

江 川,王之明,黄文琥

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贵阳550002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

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地融入到“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恒久的动力。

1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回顾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贵州有良好生态的先天优势,更有后天的执著探索。总体上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可分为3个阶段。

1.1 探索和起步阶段

198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人口-粮食-生态”的社会发展战略[3]。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着力解决人口、生态与贫困的矛盾,对贫困地区如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实践。

1.2 重点推进阶段

20世纪90年代,贵州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并在中央的支持下,启动“两江”(长江和珠江)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并在“九五”期间,开始了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后,贵州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强力推进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十五”期间,在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贵州省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在全省范围为内强力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系列石漠化综合防治模式并在实践中推广运用。

1.3 明确战略和整体实施阶段

2005年,贵州确立了“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4月,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在“生态立省”基础上,确立了“环境立省”战略,并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在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循环经济和生物制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石漠化治理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2007年11月,在全国率先做出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战略决策。2008年,贵州78个喀斯特县正式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45年时间,累计投入760.29亿元,完成石漠化综合防治面积333.45万公顷,综合治理面积367.72万公顷[4]。

2009—2013年,贵阳连续每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2年初,国发2号文件将建设“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贵州未来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同年4月,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既提速发展又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常现”写入党代会报告[5]。2013年7月,贵州省委成立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和领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如今,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6]。

2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多年来,在绿色低碳的世界发展潮流下,贵州结合实际,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经过努力,全省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遏制生态恶化趋势,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

2.1 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创建

2.1.1 贵阳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2000年,贵阳市就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2002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确认贵阳为全国首个建设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贵阳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同年贵阳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5年,贵阳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2007年,贵阳市委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1年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同年,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了生态保护的审判庭、法庭、检察院和公安局,司法、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13年,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行政、司法体制。

2.1.2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是中国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亲自推动建立。20多年来,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逐步破解喀斯特贫困恶性循环怪圈,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 025亿元,是1988年23.40亿元的43倍多,年均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增幅[7];森林覆盖率达到44%,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试验区创造出来的“毕节模式”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2.1.3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由贵州省2007年建立,旨在“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试验区依据《贵州省黔东南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工作推进方案》开展了大量工作,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目标,建立了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单位能耗、空气质量、民生改善、文化发展等在内的指标体系。着力追求“生态现代化”,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

2.1.4 遵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6大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其内容涉及乡村公路,农村用水和用电、危房改造、通讯、文化、体育、卫生、村庄综合整治等诸多方面。遵义市历时11年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已累计创建8 884个示范点,覆盖232个乡镇1 700多个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85%。同时,遵义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平台,整合东部万顷茶海、西部三百里竹廊等8大生态农业产业,以及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绿色经济带,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2 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

2.2.1 生态农业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案例较多,如晴隆县以生态畜牧业实现了农民致富与石漠化生态恢复双赢,贞丰县的“顶坛模式”构建了典型石漠化地区发展经济与生态恢复重建的成功案例,都匀以生态茶叶产业促进了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

2.2.2 生态旅游

一方面,全省生态观光游、节庆游、乡村游、文化游、休闲度假、森林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体系正在形成。另一方面,融入浓郁文化元素的“五带”旅游产业布局正在形成,即:贵阳-遵义-赤水带,呈现革命历史文化、名酒文化与梭罗珍稀植物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带;贵阳-安顺-黄果树带,形成屯堡文化与喀斯特地貌景观、瀑布、湖泊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带;贵阳-都匀-荔波带,形成水族风情文化和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带;贵阳-凯里-黎、从、榕带,以苗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带;贵阳-毕节-威宁带,形成夜郎文化与杜鹃花、草海高原湿地景观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带[7]。

2.2.3 循环经济

以瓮福集团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为代表,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新的清洁生产工艺,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解决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回收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探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新路子,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石漠化综合防治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突出。由于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喀斯特地理条件,导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时有发生。2000年以来,贵州从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均编制了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并已有78个县(市、区)先后被纳入了中央财政投资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草、畜(禽)生产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生态移民与开发式扶贫模式,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等治理模式,积累了众多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目前,全省石漠化纵深发展的趋势基本得到全面遏制,“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已基本建立。

贵州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2011—2013年,贵州经济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贵州全省形成的共识是,只有努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既要“赶”,又要“转”,既提速又转型,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才能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6]。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经济基础薄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经济基础薄弱。2013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8 006.79亿元,尽管经济增速为全国第一,但人均GDP仅为22 981.60元,位列全国所有省市最末位[8]。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项目规划、实施、技术开发等领域资金缺口较大,财政投入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在全省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9]。

3.2 生态脆弱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障碍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其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这种结构破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10]。此外,贵州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009年底,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其中黔东南州达到62.78%;西部的毕节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30%[7]。再者,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0.39%。另外尚有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11],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往往最为贫困,生态也最脆弱。

3.3 灾害频发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本

贵州是地质灾害的多发省,据有关部门估计,在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中,贵州省近年来每年平均新增地质灾害点200个左右,需治理经费2~3亿元。巨额的防治经费,加上多数地区还未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实际,导致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治理难度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山脚煤洞遍布,山顶大开裂缝”,“无辜村民房屋开裂、地上地下水源枯竭、旱地受损水田污染、山体崩塌生态恶劣”的景象。

3.4 机制制约难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贵州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产业规划、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方面都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体制约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尚不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建设项目的融资不畅等体制机制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实施。另外,由于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造成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存在。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12]。

3.5 意识淡薄难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总体来看,贵州广大农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较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干部由于受传统的发展观念束缚,缺乏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视和推动,认为贵州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首要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时尚早。一些市场主体的“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依靠粗放消费资源及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来维持一时的经济增长,没有从深层次理解资源和效益最大化。

4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规划先行,统领全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程,关系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民生等的协调发展[13]。当前,应结合贵州实际做好各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设计,用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规划的各个方面,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形成各层次规划、各专项规划、各专业规划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确定生态文明建设框架,统领全省及各级生态文明建设。

4.2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解开生态文明建设节点

第一,夯实生态产业基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深入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生态产业发展条件和环境;第二,特色发展,形成有贵州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第三,聚化发展,重点以“五个100工程”(100个产业园、100个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为内核,聚合资金、资源、人力、物力,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第四,绿色发展,资源要尽量少用,用了要深度利用,尽量吃干榨净,有的要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成为再生资源;第五,调整结构,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经济增长不能只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上来[14];第六,统筹城乡,加快绿色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以建设生态农村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除环境污染,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4.3 全面实施“生态立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破坏生态,就是破坏贵州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贵州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也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第一,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强水源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解除生态脆弱的制约。第二,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好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建立

“数字石漠化”基础数据库,实现石漠化动态监控。第三,加强环境保护。贵州在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进程中,必须重视城镇和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给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14]。

4.4 建立完善监评体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必要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约束[15]。为此,就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法律法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同时,应在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生态文明的综合评价和定量考核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统计以实现科学的评估、预警和调控。

4.5 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知是行之始。”凡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朝着方向去行动,否则,就显得盲目、被动。首先,要在各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其次,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再次,倡导形成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变革人们的生态价值取向和消费方式,确立生态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倡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形成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造成危害,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循环需要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和习惯。最后,进一步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相关工作。坚持向世界一流论坛看齐,坚持定点、定时、定品牌,尊重论坛举办规律,进一步完善论坛机制、改进方式,将论坛打造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窗口和贵州参与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高端平台[16]。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6):1-3.

[2]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1):1-4.

[3]张幼琪,史继忠.六百年贵州生态环境的变迁[J].当代贵州,2013,2(5):62-63.

[4]苏迪.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 856-15 857.

[5]栗战书.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N].贵州日报,2012-4-24(1-3).

[6]李坤.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应运而生落户贵州[J].当代贵州,2013,8(5):26-27.

[7]刘有祥.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0(12):11-14.

[8]三水.2013年贵州各市 GDP和人均 GDP排名[EB/OL].(2014-02-21)[2014-2-27].http://www.elivecity.cn/html/jingjifz/2325.html.

[9]杜建雄.刍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纵横,2012(12):57-59.

[10]张霞.贵州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机遇和挑战[J].北方经济,2008(20):60-61.

[11]徐溧伶.挑战石漠化贵州在行动[EB/OL].(2011-03-25)[2014-2-26].http://www.gzsb.org.cn/newshow.aspx?id=327.

[12]石培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1.

[13]罗毅.抢抓机遇正视挑战 为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1-3.

[14]支援.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贵州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1):83-86.

[15]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2):1-3.

[16]翟春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贵州日报,2013-8-14(006).

猜你喜欢

石漠化贵州文明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请文明演绎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漫说文明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贵州,有多美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