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体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2014-02-01姚小东综述宁美英审校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微乳环糊精黄体酮

姚小东 综述 宁美英 审校

1.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为维持妊娠所必需,具有孕激素的一般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月经失调、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经前期综合征及围绝经期的激素替代治疗等。黄体酮为甾体类激素,溶解度低,体内吸收差,口服给药被迅速代谢,生物利用度<10%,因此目前临床上黄体酮给药主要剂型是注射剂。然而,黄体酮注射液注射时刺激性大,造成患者疼痛和不适,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淤积于局部肌肉组织而形成肿块结节等,给临床使用带来不便。近年来,随着新型给药系统的不断出现,黄体酮的新型给药系统也相继被报道,本文就近几年黄体酮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黄体酮新型给药系统

1.1 脂质体

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由磷脂双分子层定向排列而成的微小囊泡,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具有缓释、促进药物吸收、增强药物疗效、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靶向性等优点。

王梅等[1]以磷脂、丙二醇、聚乙二醇400为材料,采用一种新型前体脂质体制备方法[2]制备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再进一步灌装于软胶囊中,制成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口服软胶囊制剂。通过葡聚糖Sephadex G-50凝胶柱测定该前体脂质体的包封率并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影响包封率的因素。结果发现,黄体酮可被包封入脂质体囊泡内,包封率较高,最高可达72.36%。药脂比越大,包封率越高,稀释倍数越大,包封率越低。最终确定药脂比1:20,稀释倍数1:10为最佳处方。脂质体渗漏率测定显示,在4℃放置7d后,渗漏率小,包封率较室温稳定。采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黄体酮及其脂质体的转运发现[3],黄体酮的转运受到转运时间、药物浓度、抑制剂三个因素的影响。在120min内,随转运时间的延长,黄体酮的累积转运量呈线性增加,但在120min后,黄体酮的累积转运量降低。黄体酮溶液随浓度的增加,转运速率呈非线性特征,表明黄体酮的转运具有浓度依赖性和饱和性。黄体酮脂质体高浓度时转运速率随浓度仍呈线性增加,说明黄体酮制成脂质体后改变了转运机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转运。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后,黄体酮的表观渗透系数提高,表明其在吸收过程中受到外排蛋白的作用。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黄体酮脂质体可改变黄体酮转运机制,从而促进黄体酮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1.2 微球

微球是用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吸附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微粒,粒径通常在1~250μm之间,适用于口服、注射、透皮、吸入、眼部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4]。微球具有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减少药物的配伍变化;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等优点。

高豪等[5]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体酮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制备黄体酮微球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黄体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聚乙烯醇为乳化剂,分子量为30 000U的聚乳酸(PLA)为载体材料、浓度为0.075g/ml,药材比例1:7.5,油水比例1:20,搅拌速度800~1200rpm/mi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体酮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0.60±1.00)%和(10.63±0.05)%。扫描电镜显示下的微球光滑、球形圆整、均匀、分散性好。体外释放考察结果显示黄体酮从微球中释放分两个阶段,在49h内显突释效应,共释放了41.01%,49h后进入较稳定的释放阶段,表明所制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能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乙酸乙酯为制备聚乳酸-乙醇酸(PLGA)微球时常用的非卤代分散溶剂,其具有毒性低的优点,但是具有轻微的与水混溶性,难以溶解疏水性药物,在制备微球过程中易产生聚合的沉淀物等缺点[6]。为了克服乙酸乙酯的这些缺点,Kang等[7]以丙酸甲酯为分散溶剂,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体酮的PLGA微球。通过与乙酸乙酯制备的黄体酮微球对比,发现所制备的黄体酮微球粒径范围及包封率与乙酸乙酯制备的微球相似,溶剂残留量也接近。然而丙酸甲酯作为常用的食品调味剂不仅安全性高,且相对于乙酸乙酯蒸发速率更快,与水混溶性更低,在水相和油相体积比发生改变时也能形成满意的乳剂。说明丙酸甲酯有潜力成为制备黄体酮微球的分散溶剂。在另一项研究中,为了避免传统去除溶剂的方法溶剂残留量高的缺点以及避免卤代试剂作为分散溶剂的毒性危害,IM等[8]用对人体无害的调味剂甲酸异丙酯作为分散溶剂,采用基于氨解反应的方法去除有机试剂制备黄体酮的PLGA微球。制得的黄体酮微球通过气相色谱测定发现,甲酸异丙酯的残留量极低,不超过(0.34±0.07)%。

1.3 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纳米粒是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制成的、粒度在1~100nm范围的固态胶体微粒。其物理稳定性好、粒径小、表面能大,具有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制成骨架型缓释制剂、具有靶向性等优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载药量高、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等优势。

应晓英等[9]制备了黄体酮脂质纳米粒,并以去势大鼠为模型动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黄体酮的含量,比较黄体酮脂质纳米粒和黄体酮油溶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根据梯形法计算得到黄体酮脂质纳米粒和油溶液的 AUC0~36h分 别为 7.2656 和 5.6387μg/(h·L),黄体酮脂质纳米粒的生物利用度为油溶液的1.93倍。两者均能在胃肠道内较快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并在给药后出现两个峰。但脂质纳米粒的第2个峰浓度较油溶液更高,且延续时间更长。表明脂质纳米粒口服后在胃肠道主要经淋巴通道吸收途径进入体循环,仅小部分经由非淋巴通道进入体循环,而经淋巴通道吸收的载药纳米粒不经过肝代谢,药物损失少,大部分药物都可以随纳米粒进入体循环,并在体循环中逐渐从纳米粒中释放。因为药物从纳米粒中释放要比药物从油溶液向血液中扩散速度慢,出现的血药峰值时间较油溶液组略晚,生物利用度更高。

Yuan等[10]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硬脂酸为固态脂质,油酸为液态脂质,采用微乳法制备黄体酮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探讨了影响药物包封率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液态脂质的量可以调整药物的释放行为,且当油酸的浓度越高,黄体酮释放速率越快;通过微乳化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相对于通过溶剂分散法制备有更高的包封率和更慢的释放速度;通过使用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为固态脂质制备黄体酮纳米结构脂质体发现,药物的包封率降低,但是释放率升高;随着黄体酮加入量的增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载药量增加,但是包封率却有轻微的下降。

1.4 微乳

微乳是一种乳滴直径<0.1μm的特殊乳剂,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在适当的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各向同性的油水混合体系,具有热力学稳定、易于制剂、低黏度、高载药量以及液滴直径小的优点。由于微乳的液滴直径小、界面张力低,因而更容易与皮肤接触、能更好地黏附于皮肤上并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因此,将微乳用于透皮给药系统具有很多优势。

EI Maghraby[11]以油酸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和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伪三元相图拟合制备了黄体酮微乳,并将其应用于透皮给药系统。封闭使用时,含有20%乙醇的黄体酮微乳透皮吸收量较不含乙醇的黄体酮微乳高2.3倍,含40%的黄体酮微乳较不含乙醇的高3.7倍,表明乙醇具有明显的渗透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黄体酮的透皮吸收量。喷洒使用时,含20%和40%乙醇的黄体酮微乳透皮吸收量分别下降了28%和26%,说明随着乙醇的挥发,其促进渗透的作用减弱。但是喷洒使用含有乙醇的黄体酮微乳透皮吸收量仍然高于封闭使用不含乙醇的微乳,提示乙醇挥发形成的药物浓度过饱和也是促进透皮吸收的因素之一。将皮肤用40%的乙醇预处理后喷洒不含乙醇的黄体酮微乳,结果相对于未处理的皮肤,黄体酮透皮吸收量增加,但是却明显低于含有40%乙醇的黄体酮微乳的透皮吸收量;将不含乙醇的过饱和黄体酮微乳与含有40%乙醇的微乳同时喷洒使用,后者的透皮吸收量比前者高2.4倍。上述结果表明乙醇的渗透促进作用和挥发造成的药物浓度过饱和并非促进透皮吸收的唯一因素,乙醇使微乳的粒径更小,表面张力降低等都可能是促进透皮吸收的原因。

1.5 环糊精包合物

环糊精包合物是以水溶性环糊精为载体,将疏水性药物包合于其中空结构中形成的复合物。其具有可控制药物的释放、实现药物定位释放、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提高制剂稳定性、使液体药物粉末化,以及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等优点。

为提高黄体酮在水中溶解度,王宪英等[12]以β-环糊精为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回收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为主客比1:2,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4h。红外光谱鉴定显示黄体酮与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溶解度及溶出度测定表明包合物可明显提高黄体酮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1.6 肺部给药系统

肺部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口腔吸入肺部,在肺部发挥局部或经由肺部发挥全身治疗、诊断或预防作用的一类制剂。肺部给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从而降低给药量和药物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3]。

Ragab等[14]首次以 Pluronic F-68、β-环糊精和硫酸亚铁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经肺部给药的黄体酮磁性纳米聚集体。由扫描电镜可见制得的纳米聚集体由均匀、近球形的初级纳米粒聚集而成,聚集体直径分布从(90.20±4.51)nm 到(293±14.65)nm。磁性测定显示所制得的纳米聚集体在人体正常体温时具有超顺磁性。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黄体酮的加载量、加载方法和纳米聚集体的聚合物组成均会影响药物包封率。体外释放考察显示,黄体酮主要通过扩散的方式控制释放,在最初的突释后能够持续释放14d,其释放速率受载药量、粒径、药物加载方法、β-环糊精用量的影响。关于黄体酮纳米聚集体在肺部的沉积情况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1.7 阴道环和阴道缓释凝胶

阴道环是一种环状、柔韧且有弹性的装置,主要以硅橡胶弹性体或热塑性材料为材质,能够向阴道中长期缓慢释放药物,从而发挥局部治疗或全身作用。由美国人口理事会研发的黄体酮阴道环是由柔韧的硅橡胶弹性体和微粉化的黄体酮均匀混合制成的基质型阴道环,能够连续使用3个月。目前该环已在智利等国家上市,主要用于妇女产后哺乳期避孕,商品名为“ProgeringR○”[15]。有研究证明,黄体酮阴道环的避孕效率与TCu380A宫内节育器相似,但操作却更加简单、方便,使用者可自我控制而不需要专业人员[16]。Helbling等[17]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基质,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黄体酮阴道环。制得的环为基质型,呈白色,质地柔软、韧性好。体外释放考察显示,该环能持续释放90d,平均释放量为(12.05±8.91)mg/d,与ProgeringR○90d平均释放量相似。但是该环却具有初始药物加载量低,释放完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交联和硫化,制备时间短且成本低,对环境危害小,可回收利用等,ProgeringR○不具备的优点。

黄体酮缓释凝胶是一种全新的微粒化天然黄体酮阴道用制剂。由于其通过阴道吸收,在保证子宫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吸收入血的药物比例,从而减少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主要用于黄体支持治疗,目前上市的产品有CrinoneR○。国外研究证明,CrinoneR○具有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相同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却明显减少,使用方便,避免针剂治疗的痛苦,患者依从性更好。一项以中国女性为对象的研究表明:CrinoneR○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作为黄体支持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相比于传统的给药方式,患者更愿意接受黄体酮凝胶阴道给药[18]。汪卫军等[19]制备了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以凝胶的动态黏度和体外释放度为指标筛选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最终确定微粉化黄体酮(8g)、卡波普974P(1.5g)、聚卡波菲(1.5g)、丙三醇(11g)、液体石蜡(5.1g)、山梨酸(0.08g)、混合酸甘油酯(2g)水合1.5h为最佳处方工艺。释放度测定表明,自制的缓释凝胶释放度与国外样品无差别。

2 展望

黄体酮作为内源性激素,其安全性比合成的孕酮类激素更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妇女产后避孕和辅助生殖领域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对黄体酮新型递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通过剂型改造,可以提高黄体酮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极大地提高黄体酮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而减少其毒副作用。虽然脂质体、纳米粒等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较传统剂型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挖掘现有药物治疗潜力方面大有可为,但尚存在诸如载药量小、工艺复杂、大规模生产困难等问题,因此在推广此类制剂上市方面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阴道给药系统不仅具有缓释、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其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简单,更加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目前已有黄体酮阴道环ProgeringR○和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CrinoneR○两个产品上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释药更加平稳的黄体酮阴道控释制剂将会上市。当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被发掘,黄体酮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也会逐渐被推广。

[1] 王梅,高晓黎.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口服制剂水合后包封率的测定[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22):2254-2256.

[2]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研究所,等.天然黄体酮前体脂质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中国,201210130752[P].2012-09-05.

[3] 王梅,高晓黎.黄体酮及其前体脂质体制剂的Caco-2细胞转运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7):529-533.

[4] Liu Q,Rauth AM,Liu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microsphere formulation containing glucose oxidase and its in vivo efficacy in a murine solid tumor model[J].Pharm Res,2009,26(10):2343-2357.

[5] 高豪,方炳虎,刘雅红,等.黄体酮聚乳酸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0):228-230.

[6] Birnbaum DT,Kosmala JD,Henthorn DB,et al.Controlled release of beta-estradiol from PLGA microparticles:The effect of organic phase solvent on encapsulation and release[J].J Control Release,2000,65(3):375-387.

[7] Kang J,Sah E,Sah H.Applicability of non-halogenated methyl propionate to microencapsulation[J].J Microencapsul,2014,31(4):323-332.

[8] Im HY,Sah H.Ammonolysis-based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 using isopropyl formate as dispersed solvent[J].Int J Pharm,2009,382(1-2):130-138.

[9] 应晓英,王蕾蕾,袁弘.大鼠口服黄体酮脂质纳米粒的血药浓度测定[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2):146-149.

[10] Yuan H,Wang LL,Du YZ,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for control-releasing Progesterone by melt-emulsification[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7,60(2):174-179.

[11] EI Maghraby GM.Occlusive and non-occlusive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rogesterone:Mechanistic Studies[J].Sci Pharm,2012,80(3):765-778.

[12] 王宪英,旋志刚.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2):719-721.

[13] Mansour HM,Rhee YS,Wu X.Nanomedicine in pulmonary delivery[J].Int J Nanomedicine,2009,4:299-319.

[14] Ragab DM,Rohani S,Consta S.Controlled release of 5-fluorouracil and progesterone from magnetic nanoaggregates[J].Int J Nanomedicine,2012,7:3167-3189.

[15] Nath A,Sitruk-Ware R.Progesterone vaginal ring for contraceptive use during lactation[J].Contraception,2010,82(5):428-434.

[16] Yanushpolsky E,Hurwitz S,Greenberg L,et al.Crinone Vaginal gel is equally effective and better tolerated than intramuscular progesterone for luteal phase support in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cycl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Fertil Steril,2010,94(7):2596-2599.

[17] Helbling IM,Ibarra JC,Luna JA.The optimization of an intravaginal ring releasing Progesterone using a mathematical model[J].Pharm Res,2014,31(3):795-808.

[18] 迟洪滨,周灿权,王树玉,等.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在IVF/ICSI周期中作为黄体支持的初步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1):973-976.

[19] 汪卫军,董英杰,金一.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322-1326.

猜你喜欢

微乳环糊精黄体酮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石榴鞣花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β-环糊精对决明子的辅助提取作用
翻白草总黄酮微乳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月见草油微乳粒径的研究
鱼腥草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黄体酮序贯疗法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体酮调月经需连用三个月
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