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能源领域热点新闻回顾
2014-02-01通讯员
2013 年我国的节能工作重心开始向宏观规划、政策调控、能源改革等方面转移。 与此同时,多地区被雾霾笼罩,节能形势严峻,因此,调整能源结构, 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培育低能耗战略新兴产业成为突破关键。
TOP 1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限定能源消费总量
1 月23 日,《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公布,提出2015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0 亿吨标煤”控制目标。 为保证目标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并要求“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到各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负总责”。
TOP 2 国家能源局重组,能源管理转向宏观规划
3 月10 日,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撤销电监会,重组国家能源局。 三个月后,新能源局三项方案落地:涉及电力、煤炭、油气及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行政审批权或取消或下放,能源局工作重心开始向宏观战略、宏观规划、宏观政策、能源改革和能源监管等方面转移。
TOP 3 尚德破产,中国光伏产业深度调整重现生机
3 月20 日,无锡尚德的破产成为中国光伏乃至新能源产业标志性事件,并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且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在深度调整中重现生机。2013 年由此成为中国光伏产业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TOP 4 2013 年成为中国碳交易元年,节能减排走进市场
6 月18 日,国务院决定,自2013 年起每年6 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为“全国低碳日”,同时,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深圳正式启动,并由此拉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序幕。 此后半年间,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也相继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2013 年由此被称为中国碳交易元年。
TOP 5 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建成
7 月28 日, 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标志着中国构建的四条能源进口通道——海上(船运油气)、西北(中亚油气)、东北(中俄原油)和西南(中缅油气)战略格局正式形成。 按照规划,每年将有120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这条管道输入中国,对缓解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意义重大。
TOP 6 清洁绿色能源破解雾霾难题
8 月15 日, 国家电网印发 《电能替代实施方案》,为破解城市雾霾难题,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全面推动电能替代工作。 电能替代旨在提倡“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目的是引导社会主动选择电能,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用能方式,进一步提高社会电气化水平。 11 月8 日,国家电网制定电能替代实施目标:到2015 年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00 亿千瓦时。
TOP 7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剑指能源结构调整
9 月12 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这表明以大范围长时间雾霾天气为标志的大气污染,已危及人民生命健康。 治理大气污染十项具体措施,前五项均涉及能源消费。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到2017 年,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 《计划》剑指我国能源结构深度调整。
TOP 8 《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煤炭迎来政策利好
11 月18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 提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五项意见: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其中明确提出,到2015 年底全国再关闭2000 处以上小煤矿。
TOP 9 中国核电“走出去”
10 月17 日, 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就合作投资建设英国核电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的11月25 日, 中广核又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建设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 号机组合作意向书。 核电曾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能源技术,中国多年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持续自主创新的核电发展理念,目前已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 中广核走进欧洲,特别是国家能源局《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已将推动核电产业“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TOP 10 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线爆燃事故,警钟长鸣
11 月22 日凌晨3 时, 位于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会处的中石化管道公司输油管线破裂,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达3000 平方米。 上午10 时30分,在油污清理过程中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事故造成62 人遇难。此次事故暴露出我国石油产业存在的安全管理、设备检修、产业监管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问题,为中国油气管道运输安全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