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ween-60协同微波提取桑椹总黄酮的研究

2014-01-31徐剑宇方若舟黄伯骏

机电信息 2014年17期
关键词:桑葚芦丁活性剂

韩 伟 徐剑宇 方若舟 黄伯骏

(华东理工大学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上海200237)

0 引言

桑葚,又名桑葚子、桑实、黑葚、桑果,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我国的桑树种类以及桑葚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晒干或蒸后晒干即可作为中药材原料。桑椹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花青素等,佟继铭等研究发现总黄酮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1]和降低血压[2]的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3],医用价值显著。但到目前为止,对桑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报道还较为少见。

桑椹总黄酮传统的提取方法为水提法,其提取率较低,高静等[4]研究得到桑葚的提取率仅为0.24%。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超临界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萃取等新技术迅速涌现[5~7]。

微波辅助提取(MAE)和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提取技术,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其具有快速、高效、节能[8]的优点。目前,微波萃取已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9]。本文以桑葚为体系,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微波法提取桑椹总黄酮,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因素的影响顺序,并得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药材:桑葚1 kg/袋,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试剂:芦丁标准品(>9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实验所用的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仪器与设备:UV1900PC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亚研电子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SHB-Ⅲ型循环水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生产;JY5002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SK3310HP超声清洗仪,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ER-692微波提取装置,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实验方法

实验的具体方法:(1)将干燥的桑葚粉碎备用;(2)准确称取桑葚粉3.00 g;(3)以一定比例加入去离子水;(4)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5)微波处理供试液;(6)抽滤所得供试液;(7)显色后测定供试液吸光度;(8)计算黄酮得率。

1.3 总黄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本实验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A l3+形成稳定有色络合物,且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500~515 nm波长范围内有最大吸收的特性,采用中国药典所收载的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10]来测定黄酮的含量。

1.3.1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1.3.1.1 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212g芦丁标准品,溶于100m L的容量瓶中,得到0.212mg/m L的芦丁标准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即经微波辅助提取后抽滤所得的滤液。

1.3.1.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吸取芦丁标准溶液(0.212 mg/m L)及供试品溶液各2m L,分别置于25m L容量瓶中,加入5%亚硝酸钠试液1 m L,静置6 m in;加入10%硝酸铝试液1 m L,静置6 min;加入4%氢氧化钠试液10m L,并补加水至刻度,静置15m in。之后以相应试剂作为空白对照,于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400~65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结果如图1所示。将供试品溶液稀释到合适的倍数,作相同处理,于400~65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结果如图2所示,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为500 nm。

图1 芦丁标准溶液的波长扫描结果

图2 桑葚样品溶液的波长扫描结果

1.3.2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11]

分别吸取芦丁标准液(0.212 mg/m L)1 m L、2m L、3m L、4m L、5m L、6m L、7m L、8m L,各置于25m L量瓶中,按1.3.1.2所述的显色方法显色,以相应试剂作为空白对照组,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50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测得的吸光度A为纵坐标,芦丁浓度C(mg/m 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3),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11.877C-0.009,线性浓度范围为0.008 6~0.068 5mg/m L,R2=0.999 7。可见A与浓度C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图3 芦丁标准曲线图

利用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出供试品溶液中黄酮的浓度C(mg/m L),可根据下式计算总黄酮的得率:

式中C——样品中黄酮的浓度,mg/m L;

V——溶剂量,m L;

M——桑葚的质量,g;

n——溶液稀释倍数。

1.4 单因素实验

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液固比、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桑葚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1.5 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对黄酮得率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其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L9(34)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2.1.1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图4 为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桑葚总黄酮的实验结果。由图可知,Tween-60对微波提取的辅助作用为最优。Tween-60属于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在水提过程中有良好的增溶作用,且其毒性较其他表面活性剂小,适于黄酮的提取,故选择Tween-60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后续实验。

图4 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桑葚总黄酮的实验结果

2.1.2 表面活性剂浓度

图5 为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桑葚总黄酮的提取结果的影响,由图可知,表面活性剂浓度在1.5 g/L时黄酮得率最高。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增大表面活性剂用量可以显著增加药液体系中胶束的含量,从而大幅提升总黄酮的溶出率。但当胶束含量达到临界值时,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用量不能形成有效的胶束,故其对于黄酮溶出率的影响变小甚至消失。而过多的表面活性剂会影响溶液整体的传质与传热,阻碍桑葚总黄酮的溶出。所以,此种情况下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以1.5 g/L为宜。

2.1.3 液固比

液固比对桑葚总黄酮的提取结果影响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当液固比为40m L/g时,黄酮得率最高。这是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液固比,将使药材与溶剂之间的浓度差增大,传质推动力增加,有利于黄酮的溶出;但液固比过大,溶剂吸收的微波能量也会增加,从而减少了药材对能量的吸收,即溶液单位体积中药材所获得的微波能会相应减少,造成得率降低。故液固比取40m L/g为宜。

图5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桑葚总黄酮的提取结果影响

2.1.4 微波辐射时间

图7 为微波辐射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结果的影响。由图可知,微波辐射时间在180 s时黄酮得率最高。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微波时间,能使体系获得更多的能量,加速桑葚细胞壁的破裂,使总黄酮易于溶出。当微波时间超过180 s后,由于微波剂量过大,部分黄酮可能因为微波加热时间过长导致体系过热而产生分解,使得率降低。故提取时间以180 s为宜。

图6 液固比对桑葚总黄酮的提取结果影响

图7 微波辐射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结果的影响

2.2 正交实验结果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对黄酮得率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直观分析可知,当以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时,有A2>A3>A1,B2>B3>B1,C2>C3>C1,即各因素对桑葚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B>A>C,即液固比>Tween-60浓度>微波辐射时间;最优工艺条件为A2B2C2,即以水为溶剂,Tween-60作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5 g/L,液固比取40m L/g,微波辐射时间180 s。经过重现性实验可知,该工艺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稳定在2.051%左右。

表2 正交实验结果

3 结语

本文以桑葚总黄酮的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表面活性剂辅助微波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对总黄酮得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液固比,其次为Tween-60浓度、微波辐射时间。最优工艺条件为:以水为溶剂,Tween-60作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5 g/L,液固比为40m L/g,微波时间为180 s,在该操作条件下,桑葚总黄酮的得率为2.051%,且稳定性良好。

[1]佟继铭,符景春.黄芩茎叶总黄酮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1(3)

[2]胡亚军,林大正.黄芩茎叶总黄酮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3)

[3]吴祖芳,翁佩芳.桑椹的营养组分与功能特性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5(3)

[4]高静,吕志强,周长凯,等.正交设计优选桑籽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齐鲁药事,2012(12)

[5]赵明明,熊海蓉,李霞,等.石蒜中石蒜碱的超声波提取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8)

[6]张瑞菊,张国英,孙海波,等.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提取及定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

[7]聂金媛,张梦军,吴世容,等.微波辅助提取方法和技术在中药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3(4)

[8]骆健美,卢学英,张敏卿,等.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01(12)

[9]张玲玲,黄兮,邱绍兵,等.微波辅助提取桑葚多糖的工艺研究[J].山东化工,2012(12)

[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11]唐红军.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检测芦丁含量方法的改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1)

猜你喜欢

桑葚芦丁活性剂
桑葚
用桑葚干解酒,靠谱吗
响应面法优化辣木中多糖和芦丁的超声提取工艺
摘桑葚
又一年桑葚熟了
芦丁-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物理化学表征及体外溶出研究
AOS-AA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在浮选法脱墨中的应用
葛根素、大豆素、槲皮素及芦丁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
化学降解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来源于微生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