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城县基于桃树生态种植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

2014-01-31覃玲玲宋书巧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岭石漠化桃树

覃玲玲,宋书巧

(广西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责任编辑 徐素霞)

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喀斯特山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现象与过程[1]。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份之一,涉及10 个市76 个县(市、区),岩溶区石漠化范围广、程度深,强度、极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区石漠化总面积的62.8%[2]。桂林恭城县也是石漠化地区,经过10 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基于桃树生态种植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对指导广西峰林谷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农业生产,提高岩溶石山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恭城县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县城距桂林市108 km。恭城县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平地、丘陵交错地带,全县总面积2 149 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3 镇6 乡117 个村委会5 个居委会3 个社区,总人口28.2 万人。县内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7 ℃,年均降水量1 437.7 mm,年均无霜期319 d。恭城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瑶、汉、壮、苗、侗、回等12 个世居民族,其中瑶族人口16.3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34%。

2 恭城县石漠化及治理情况

恭城县境内岩溶土地面积较大,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莲花、平安、恭城镇、西岭、栗木、嘉会等6 个乡(镇),总面积达到2.53 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为解决石漠化的问题,恭城县在西岭乡大岭山自然屯开展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岭山是恭城县西岭乡费村所辖的一个自然屯,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岩石裸露面积较大,石漠化严重。1992年以前,该屯以种植红薯、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为主,由于土层稀薄、土壤贫瘠,农作物收成低,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年人均口粮不足200 kg,人均年收入不足200 元,是恭城县有名的贫困村。长期的旱地种植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日趋严重,给当地带来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灾害频繁等问题,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认识到石漠化的危害后,大岭山人将石漠化治理与致富结合在一起,撬山种桃,共开垦荒山种桃93.3 hm2,开创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先例,也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大岭山人均果树种植面积达0.67 hm2,年人均纯收入7 000 多元;同时,依托桃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大岭山建设成为恭城县著名的旅游景点“十里桃花长廊”,经济飞跃增长,2007年直接增加非农收入800 多万元。

3 大岭山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1 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致富相结合

大岭山人以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致富为结合点,不仅治理了石漠化,改善了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的问题,而且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也加大了居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自1992年至今,大岭山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开山种桃,桃树种植已呈现规模化,石漠化治理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大岭山人还以漫山连片的桃树为基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使“大岭山十里桃花长廊”成为恭城县知名旅游景点之一,拓宽了大岭山人的致富路。因此,石漠化治理与当地致富相结合,使大岭山村出现了“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局面。

3.2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

大岭山作为恭城县石漠化治理的试点,其物种选择的经验值得借鉴。大岭山由于受石漠化影响,缺水干旱,当地降雨集中于4—7月,降雨时气候较为湿润,适合作物生长,而其他季节则较为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石漠化治理树种的选择就较为困难。桃树是适合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果树,且其开花结果基本上在每年的5、6月份前,就当地气候条件来说,桃树是极为合适的石漠化治理树种,所以大岭山大面积推广种植桃树,最终因为因地制宜选择了合适的树种而取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

3.3 选择正确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关键是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选择,由于不同地区石漠化成因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治理的模式也不一样。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引导下,大岭山村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村沼气,以沼气为基础,以桃树种植、畜禽养殖为切入点,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问题,降低了石山森林植被的压力,巩固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果。同时,沼液、沼渣用于种植果树,发展了生态农业,减少了污染,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4 政府重视

恭城县石漠化治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从县到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对石漠化综合治理予以高度重视并狠抓落实,都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各级领导求真务实,积极支持石漠化治理工作,把改善环境看成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各项工作。

4 大岭山石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物种的配置较简单

大岭山石漠化治理是以桃树等乔木种植为主,林下未种植其他植物,没能达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物种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不能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也不如自然生态系统;且桃林多为纯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差,易造成果实的品质差、产量低,降低果林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4.2 种植方式不合理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缺少水、土等生物必需的生态因子,为适应环境,植被会退化,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大岭山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植被改变为藤本刺灌木丛旱生植物群落,虽然物种结构单一,但对水土有一定的保持作用。而当地农民在种植桃树时,先将山地所有植物去除,再种果树,果树成长期根系不发达,保持水土能力较差,裸露的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同时在每年春季及夏季,为方便果树施肥及采摘,农民也会清除地表所有植物,使地表在当地雨季时完全裸露,造成水土流失。

4.3 未制定石漠化治理规划

大岭山的石漠化治理并未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石漠化的治理规划,石山未进行分区治理,而是以增加桃树种植面积为目的,任由当地居民开山种桃。由于当地采取“谁种桃谁收获”的原则,村民盲目开山种桃,甚至将一些坡度较大、海拔较高不适宜种植经济果树的石山也开发种上了桃树。没有科学的石漠化治理规划易导致石漠化治理偏离方向,也可能毁掉石漠化治理的成果。

4.4 树龄老化

大岭山1992年种植的第一批桃树至今已有20 多年,现正面临着树龄老化的问题,需要更新换代。在种植新的果树时,必将对土地造成一定的扰动,并且在前几年时间里,根系不够发达,保持水土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桃树更新换代期间易引发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

5 恭城县石漠化治理的切入点

5.1 合理配置乔、灌、草物种

土壤和水分是限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两个极为关键的因子[3],大岭山的气候相对干旱,雨水主要集中于春季,给石漠化治理物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大岭山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应根据大岭山的气候、土壤矿物组成、土壤理化性质等生态因子的特点,选择耐旱、耐贫瘠等抗逆性较强的物种,进行人工群落的生态重建,同时注意乔、灌、藤、草的配置,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5.2 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大岭山主要以“养猪—沼液、沼渣—种桃”生态模式为主,生态农业模式单一。养殖也以家庭养殖为主,很多农户甚至放弃了养殖,导致沼气和沼渣的产量也较少,对桃树的种植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当地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桃树种植模式,增加养殖和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能力。

5.3 制定石漠化治理规划

科学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抓住恭城县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问题,明确治理的方向和重点,是巩固恭城县石漠化治理成果、顺利实施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理论前提和技术保障。因此,恭城县应以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恭城县石漠化治理规划,对石漠化区域进行分区定级,分级分区治理。

强度石漠化地区不宜进行农业活动,应通过封山育林、建设生态保护区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治理。中度石漠化地区应遵循“适地适用”的原则,以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轻度石漠化地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促进生态恢复,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在石漠化地区和无石漠化地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减少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促进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

6 基于桃树生态种植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6.1 水土保持林-桃树-粮经作物模式

根据大岭山自然经济概况,可把大岭山划分为三带分别进行石漠化治理,即山上部水土保持林带、山中部桃树果林带和山底粮经作物带。将海拔高、坡面陡的山顶及山上部划为水土保持林带,从相似的生物气候地带引进优质速生常绿阔叶树种以及乡土树种一起营造人工混交林,如任豆、香椿、苦楝等乡土树种,栎树、菜豆树、肥牛树、银合欢等速生先锋树种,同时配置肾蕨、柘树、龙须藤等先锋群落植被,通过恢复山上部植被带,全面提升区域内的土壤质量和群落生产力。山腰以及山麓中、轻度石漠化地区为山中部桃树果林带,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以目前的果树种植为主,选择不同品种的桃树,综合运用先进成熟的农林复合、生物篱技术,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程度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山底土层比较厚的地区为粮经作物带,可以种植玉米、黄豆、花生等粮经作物,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6.2 桃树-生物篱模式

选择收益好的物种对桃林进行间作或套种,有意识地将桃树与灌木或经济作物按空间或时间序列结合起来,实现植物结构的多层配置和资源的多层利用,构建更为合理而稳定的乔灌搭配群落结构,即桃树-生物篱种植模式。结合恭城县实际情况,桃树-生物篱种植模式主栽品种为桃,林间套作金银花、茶树等植物,构建生物篱,形成桃树-金银花、桃树-茶树模式。

(1)桃树-金银花模式。金银花抗逆性和适应性都很强,喜阳、耐阴,也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盐碱地均能生长,生根力强,根系发达,是一种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可很好地适应恭城的气候条件,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是构建大岭山灌木群落的良好选择。在土层较厚的桃树下可套作金银花。金银花为藤本植物,可攀爬覆盖石漠化地区裸露的石面,既能减少土地裸露率,又有利于贮藏水分,提高水土涵养能力,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桃树-茶树模式。恭城为油茶之乡,油茶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茶叶的需求量很大。发展桃树-茶树种植模式,在桃林间种茶树,既可以改善桃林的物种结构和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保持林下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桃树对茶树有一定的荫蔽作用,又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6.3 桃树-牧草-养殖模式

桃树-牧草-养殖模式是在桃树下间作牧草,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的粪便经沼气池处理产生沼液、沼渣作为桃园的有机肥,从而实现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桃树-牧草-养殖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桃树行间种植牧草使物种结构的配置更为合理,可提高植物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获得果畜双重收益。

恭城县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88%以上,桃树-牧草-养殖模式有很好的基础,但由于恭城县农民常年以种植桃、李等果树为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已逐渐放弃家畜的养殖,所以发展此模式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根据恭城县的气候条件和石漠化现状,可发展桃树-黑麦草/皇竹草-牛羊、桃树-象草-竹鼠等模式。

(1)桃树-黑麦草/皇竹草-牛羊模式。该模式是用桃树与黑麦草、皇竹草进行间作,形成“黑麦草/皇竹草—养殖(牛、羊等)—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黑麦草、皇竹草是养殖牛羊的优良牧草,在土层稍厚的中、轻度石漠化区域间作黑麦草、皇竹草,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发展牛、羊养殖业。在恭城县发展此模式,需要对本地的牛羊品种进行改良,以增加经济价值,必要的时候可引进种畜,以防止地方种畜品质退化。

(2)桃树-象草-竹鼠模式。该模式是以特色养殖为核心的“象草-养殖竹鼠等”农牧复合模式。近年来,恭城县大力发展竹鼠养殖业,现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竹鼠养殖基地,竹鼠养殖户达2 000 多户,而竹鼠养殖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象草是竹鼠的饲料,在桃林间作象草发展竹鼠特色养殖的模式,在恭城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 结 语

石漠化是喀斯特过程与人类活动交叉作用的结果,要彻底遏制石漠化、重建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植被,恭城县应该对过去传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进行创新,因地制宜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不断降低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70-74.

[2]规划编写组,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25(9):93-102.

[3]李先琨,吕仕洪,蒋忠诚,等.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92-98.

猜你喜欢

大岭石漠化桃树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河北省赤城县伙房—大岭堡一带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临海西郊大岭石窟元代造像题名记所见人物考——兼商榷大岭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桃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