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双向预控
2014-01-31倪士重
倪士重
(兖矿集团公司鲍店煤矿,山东省邹城市,273513)
时至今日,对危害因素的预知预控已经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而这也应该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精髓与要义之所在。安全文化双向预控是以人为核心,分别从人的安全思想和行为出发,提升由内向外的内在驱动力,形成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高度自觉,达到内在思想预控;提升由外向内的外在约束力,形成不安全行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强力约束,达到外在行为预控。外在行为预控是形式,自我思想预控是根本。
1 双向预控的基本定位
双向预控是对安全文化建设全视角审视、多维度支撑、高起点切入、大力度实施,做到全方位覆盖、全员性参与、全过程渗透、全要素纳入,形成适应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符合安全生产规律,从人的基本需求从发、从人的安全生理与心理特性着手,以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全员积极参与为重要保证、以实现本质安全为最终目标的安全文化建设新模式。
2 双向预控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双向预控的关键点,一是安全身份确认。把员工看作自然的 “安全人”还是 “非安全人”,关乎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以安全(包括生理、心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为最基本的需要。一般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希望不受到伤害是人的本性,也是安全需要的体现。所以说,安全生产是由需要产生动机进而选择的一种正常行为,符合正常人的安全身份特征。安全文化建设,其基本出发点和立场应是:员工是自然的 “安全人”,而绝非需要改造的 “非安全人”。否则,就会出现 “事故不可避免”、“不违章无法作业”等错误认识。
二是安全主体回归。有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安全生产体系中,过度鲜明地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阵营。很多时候,安全的主体是以管理者为代表的企业。广大员工作为被管理者,在安全生产中居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安全”意识。双向预控的一个基准点就是安全的主体是企业所有员工,安全首先就是员工自己的事,应该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当然,企业本身也是主体,但真正的主体就是员工。可以认为,企业是安全的形式主体,而员工是安全的实质主体。
基于以上关键点,双向预控有两个基本着力点:着力点之一是着重提高员工对安全文化的接受度,这主要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适应性和亲和力。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杜绝 “拿来主义”,不能照搬别人模式而建成 “空中楼阁”。好的安全文化应该既不高深也不玄奥,而是天然地存在于、流淌于煤矿员工的 “精神血液”中,让员工喜闻乐见不排斥,熟知安全文化内容,理解安全文化内涵,明确安全文化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让正确的安全发展观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让无形的安全理念在员工的内心深处扎根。着力点之二是着重提高员工对所接受到的安全文化的执行力,这主要是指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性和实效性。煤矿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从事煤矿生产的人本身,来自于员工正确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建设除了让科学的安全观念和方法内化于心、固化于制,最根本的还是要外化于行。当员工接受了安全价值观,他们就会自觉地按这一价值观所缔造的价值标准去从事安全工作,会时时正确预测自己的行为效果并加以评估,从而在安全生产中实现有效的 “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以此为基础,煤矿安全生产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安全文化也就发挥了应有的效用。
3 双向预控的核心内容
3.1 安全认知系统
一是形成安全核心价值观。把培塑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作为一项安全追根溯源工程,坚持预防为主,使安全成为强烈需求、主动要求和共同追求,达到高度的安全自觉。二是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目标对象上来说,包括企业整体安全目标和员工个人安全目标;从时间上来说,包括长远愿景、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应始终以不断发展的目标引领员工,让员工看到更美好的未来。三是开展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坚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实施教,通过 “订单式”、“交互式”等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安全业务技术素质,确保全员持证上岗率、建档率100%。
3.2 心理导航系统
主要形式为安全心理调适、思想隐患排查治理。在当前人们思想日趋活跃、多元的大背景下,煤矿员工的安全心理既有着时代发展的共性特征,又有着特殊、高危行业所体现出的个性特质。应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深入了解作业环境中员工群体和个体安全心理,深刻把握员工安全心理的实质,掌握其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环境、改变员工心智模式和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员工内心和谐,建立起安全生产中员工群体和个体的有效心理防御机制。
3.3 行为规范系统
安全行为的规范和养成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应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行业安全规程、职业道德规范、安全技术措施、岗位安全作业制度等,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强化安全行为训练和良好习惯养成,促进知行统一。要强化安全行为训练,在应知应会的基础上,从现场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和每一名干部职工的不规范行为抓起,增强 “规范工作、精细操作”意识,达到自觉按规章、标准作业。要积极实施行为纠偏和矫正,准确查找、识别影响安全工作的行为因素,精确测量行为因素的过程及结果,正确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做到 “突出重点,集中矫正,逐个规范”。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各个工种、岗位的行为规范、操作标准、工作流程等,逐步达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实现知行统一、“知道即做到”。
3.4 环境影响系统
员工作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物态系统,包括安全设施、工艺布置以及使人处于安全、舒适乃至享受的其它各种物化形态。硬环境中,各类安全标志标识是其重要组成,它将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化、形象化,指导、提醒、警示员工安全生产。软环境主要是指由规章、标准、制度乃至道德要求等构成的环境影响系统,软环境更为直接地决定着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也体现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宗旨、方针、目标以及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等。
4 双向预控的考核评价
双向预控要求建构一个由维度-基本指标-修正指标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动态考评体系。
4.1 明确考评维度
(1)时空维度。从时间纵向比较,在前后不同阶段或时期内,企业及各单位部门安全生产状况是持续加强、好转,还是逐步弱化、不断出现问题;定期在不同单位部门间横向比较,特别是工作性质相近的部门单位间安全状况的好坏,以此检验安全文化建设成效。需要科学制定具体评价标准,方式方法可采用奖优评差、挂红黄牌等。
(2)层级维度。设定合理权重,多级层次对安全状况、安全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考核评价。既要注意广泛性又要注意专业性,既要强调精确性更要防止随意性,综合各方意见得出较为精确的结果。
(3)系统维度。整体着眼,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期组织对安全生产状况、安全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专项评估(可内外部结合),发现改进机会,持续改进。
4.2 建立指标体系
(1)基本指标。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以及行业内颁发或通行的安全生产标准、规程、制度等。
(2)分项指标。指结合企业各部门、单位生产实际,依据职能设置针对性更强的考核指标子体系。分项指标在基本指标体系之下,各成子体系,互不交叉。应用不同分项指标的单位部门不在同一子系统之内,相互间不存在评比竞争。如大型国有煤矿,可设置为井下、地面2个分项,或者井下一线、井下辅助、地面生产、生活后勤4个分项。
(3)修正指标。指在基本指标和分项指标考评的基础上,对两者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产生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结果的指标层次。修正指标必须依据企业实际,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起来。具体来说,修正指标可包括如下内容:一定时期内出现事故的频次、比率,上级综合评价,单位职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感,该时期内这一单位的现场条件、工作强度、任务难度等。
安全文化作为一门实用科学而非实证科学,其考评必须从实际出发,关注实践效果。其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分项指标和修正指标必不可少,但具体标准还是应该每一个具体企业进行具体修定,并据此严格地组织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