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土保持科技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4-01-31哈玉玲
哈玉玲
(宁夏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宁夏 银川 750001)
宁夏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生态建设为目标,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为重点,采取外引内联、上下协作的方式,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基础应用研究,在重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拓宽了治理途径,提升了研发水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宁夏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及生态建设进程。
1 宁夏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研发现状
1.1 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宁夏水土流失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1.1%,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南部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水力侵蚀严重,中北部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三面夹击,风蚀沙化严重,南北地貌类型多样,降水、土壤、植被等差异大,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很大。针对上述实际,自治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扩展水土保持研究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科研课题,先后开展了30余项科研项目,内容覆盖了水土保持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18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根据各地不同降雨和自然条件,开展了不同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体系与治理模式: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开展了坡面集水效益、库坝池窖联用等研究,探索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和方法;针对水土保持先锋树种缺乏的情况,开展了长达10年的沙棘引种选育研究,筛选、培育出了适生性强、经济效益高、牲畜适口性好的生态经济型、经济型、饲用型优良沙棘单株;开展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小流域坝系建设布局、水坠坝微孔波纹管网状排水试验、宁南山区水保治沟骨干工程淤积量预报等研究,解决了淤地坝和水保骨干工程的建设布局及水沙问题;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干旱风沙区,成功推广和运用机修梯田、水坠筑坝、新修梯田早期培肥丰产、地膜覆盖栽培、井窖蓄流微灌、库坝池窖联用等技术,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的多项难题;根据生产需要,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泥沙计算、生物拦沙坝建设及治沟骨干工程淤积速率监测、各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还制定出台了6个全面涵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其中《压砂地建设技术标准》为国内首创。这些获奖成果及技术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工程设计、工程合理配套、建设管理、工程施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进度、建设质量和效益。
1.2 研究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
以前,宁夏水土保持研究手段和方法基本上是依靠野外观测和设立试验小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费时费力。近年来,通过加强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与仪器,采用“3S”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数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先进理论方法,使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传统方法手段与新方法、新理论相结合,大大加快了科研项目进度,提高了成果质量。部分科研成果有了质的突破,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1.3 研究方向更加广泛
根据宁夏水土流失现状及生产需要,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上由单项技术措施向综合防治技术、工程布局优化配置等方向发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上由生态型综合治理向生态经济型或经济型高效开发综合示范流域转变;在研究范围上由山区、风沙区向大型水利工程、黄河两岸生态建设延伸,由农业、农村向非农领域延伸,努力开创宁夏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新局面。
1.4 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宁夏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区共有2 500多条沟道适宜建设各类库坝拦蓄工程,为“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小流域坝系总体布局研究”等课题成果的转化利用提供了应用平台;“水坠坝微孔波纹管网状排水试验”课题成果在石料缺乏的地区得到了普遍应用,每座坝可节省投资2万元以上;“宁夏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泥沙研究”首次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集水面积小于50 km2的小流域暴雨洪水泥沙计算参数和计算模型,是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安全复核的有效工具,在淤地坝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修梯田培肥技术研究”探索的新修梯田施用碳酸氢铵+磷肥+农家肥+覆盖地膜种植玉米方式,可实现培肥地力和粮食高产的双重效果,第一茬玉米平均产量达到5 205 kg/hm2;“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研究”通过对库坝池窖等水资源联合调度,可使作物产值较不补灌时提高85%以上,为干旱缺水、地形条件破碎的山区找到了高效、科学利用小水源提高种植效益的配套技术,在宁夏南部山区应用后有效提高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治理效益。
1.5 研发力量不断增强
目前宁夏自治区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及试验观测的机构共有5个,其中水土保持试验站4个,水保所1个(即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水保所);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机构24个,专职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企业2个,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单位 23个;建成了一支以水保、水利、农业、林业等专业为主,其他专业配套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形成了以各级水土保持机构与水保所为龙头,各水土保持试验站、监测站及技术服务公司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在水土保持科技战线上发挥了较强的人才、技术优势。近年来宁夏采取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方式,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扩大科技服务领域,解决了生产难题,推进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培养锻炼了水保队伍,提高了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使研发力量不断增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宁夏水保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仍存在着研究经费不足、选题难、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力度小、技术力量不足、监测及试验站建设不规范和科技优势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土保持科技与生态建设的发展。
3 未来的发展思路
3.1 科学制定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推进重点科研项目研究
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摸清宁夏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调查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明确研究重点领域和实用技术。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科技发展规划,科学定位宁夏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目标,明确发展的思路和主攻方向,依据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不断推进自治区水土保持科技及生态建设的发展。今后5年要重点推进淤地坝风险评估与安全运行管理、生态经济型小流域防治模式、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与机制等项目的核心理论与技术研究。
3.2 加强水土保持科研体系建设,打造高标准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水土保持科研体系建设,必须健全完善监测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监测信息收集整编能力,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对现有的水土保持试验站要进行优化重建,统一站场建设标准、监测设备仪器、各项制度,规范试验操作方法及程序,将各水土保持试验站打造成为集科研、监测、规划、设计、推广、培训及咨询于一体,各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
3.3 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投入机制,保障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要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投入机制,除积极争取地方或国家专项科研经费外,在不违反相关政策的情况下,还应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中按比例提取资金,建立宁夏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重点扶持水土保持重大课题的攻关和关键技术推广,保障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
3.4 加强水土保持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
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水土保持技术人才队伍。除采取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方式外,还应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毕业生和技术人才充实水保队伍,着重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有计划分批次地对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研讨班,鼓励参加学术交流、带薪深造、做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使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在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3.5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三大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难是我国科技界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水土保持科技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才能有更大作为,水保事业才能再上新台阶。为加快自治区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与效益,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块秀美之地,必须大力推广水土保持实用科技成果,确保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落在实处,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