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3年青少年烟草流行特征分析
2014-01-29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锦辉陈梅兰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 英 陈锦辉 陈梅兰
福建省2013年青少年烟草流行特征分析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 英 陈锦辉 陈梅兰
目的:了解福建省青少年烟草流行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国际统一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简称GYTS)问卷,对全省112万在校初中生进行分层整群复杂随机抽样和描述性分析;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复杂抽样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校初中生尝试吸卷烟率为14.5%,在4.4%的正在吸卷烟者中,经常抽烟的比率为0.8%,其中烟草依赖的比率为32.7%;现在想戒烟的比率为76.2%;学生接受课堂控烟信息占35.6%,接受各媒体信息占67.6%,学生在校附近即可买到烟占61.6%,从别人处获得占49.4% ,不因年龄小被拒绝占88.4%;家庭、学校“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43.9%和52.1%。父母、教师、好朋友吸烟是学生吸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有69.6%的初中生30天内在影视媒体中见过吸烟镜头广告。结论:福建省初中生尝试吸卷烟率、现在吸卷烟率低,对烟草使用认知度高,但烟草依赖率高。各种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烟草流行影响不容忽视。应从“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分析青少年烟草流行产生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措施,减少烟草流行危害。
青少年 烟草流行调查 特征分析 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 福建省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上可预防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有11亿吸烟者,而我国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可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就达120万[1]。2014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报告[2]显示,我国17.9%的初中生尝试吸卷烟,5.9%的学生现在吸卷烟,30.0%现吸者存在烟草依赖,72.9%的学生过去一周内暴露于二手烟。青少年是《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3]中的重点人群之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已刻不容缓[4]。为了解福建省青少年烟草流行基本情况及特征,2013年由财政部中央补助地方项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福建省作为监测省份之一首次参与了GYTS中国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的调查。我们于2013年9月~12月,在福建省卫生计生委指导下,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组织实施了现场调查。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角度描述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结果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具体描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福建省112万在校初中学生里,男生有60.9万(占54.4%),女生有51.1万。我们抽样调查10个县(市、区)30所4144名初一至初三的在校学生,男生占2239人。其中尝试吸卷烟者共 563 人(男444,女119)。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以13岁、14岁为主,共占60.9%。参与调查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比例分别占34.2%、32.1%、33.7%。共回收样本有效问卷 4144 份,有效率为 100%。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及国际可比性的 GYTS烟草标准核心问卷,以及抽样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对全省在校初中生进行分层整群复杂随机抽样和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青少年烟草使用、烟草依赖及戒烟、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的获取与价格、对烟草的认知与态度、控烟宣传与烟草广告促销等内容。
1.2.2统计分析
采用 Epi Data 3. 0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进行复杂调查数据统计学分析。
1.2.3质量控制
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负责对现场调查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制定监测实施方案,组织调查员培训,抽样信息收集、现场调查督导、数据管理等。审核并上报监测数据,重点检查问卷及各类表格的填写情况,发现漏项、跳转错误及时纠正。
2 结果
2.1 烟草流行生物学特征
福建省青少年烟草使用主要为男性,表现出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卷烟率低,但烟草依赖率高等特征。全省在校初中生尝试吸烟者16. 9万,现在吸烟者5. 3万,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人数74.0万。尝试吸卷烟率为14.5%(包括以下所有率均为加权百分比),男生占21.6%,女生占6.3%,并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第一次尝试时的年龄在13 岁及之前比例为79.7%,接近全国水平(82.3%),即多数尝试吸烟行为发生在青少年期的初中阶段;现在吸卷烟率为4.4%,男生占6.8%,高于女生(占1.4%);经常抽烟者(一个月20天以上抽烟的)占0.8%,等于全国水平,其中,男生(1.1%)高于女生(0.4%)。吸烟量主要是2~5支者,占38.6%,高于全国水平(29.1%)9.5个百分点,每天超过20支者,占5.1%,高于全国水平(1.9%);烟草依赖率32.7%,高于全国水平(30.0%)。学生吸烟地点主要在其他场所(41.2%)、学校(23.5%),其次是社交场合(11.8%)和网吧(9.8%)。
2.2 烟草流行社会学特征
2.2.1烟草的知信行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青少年从媒体及社交场合获得控烟信息多,对烟草使用认知度高,戒烟信念高。但接受课堂控烟教育信息缺乏,对烟草依赖认识模糊。知识获得途径方面,在过去 30 天内,学生接受课堂、各种媒体和社交活动的控烟信息分别占35.6%、67.6%和54.4%,而全国比例分别为34.4%、64.6%、53.0%。在过去 12 个月内,接受课堂控烟教育的占40.9%(全国为36.5%)。信念、行为(认知度)情况,学生认为一旦吸烟,就肯定难戒的只占29.4%(全国水平为31.6%),吸烟者中该比例更低,仅为 13%(全国水平为18.5%);认为在社交场合吸烟减少吸引力者占63.1%,会让人更不舒服的占83.7%;对如果好朋友给烟,肯定不抽的占86.1%。有接受过戒烟建议的比例为12.8%(全国水平为11.4%);想现在戒烟的比例为76.2%,高于全国水平(72.1%);认为自己如果想戒就可以戒掉的比例为86.9%,高于全国(78.6%)8.3个百分点;而在过去 12个月内尝试过戒烟的比例为71.1%(全国为 71.8%);对未来12月肯定不会吸烟的占88.0%;在没抽烟学生中,好朋友给烟肯定不抽的占93.6%。即对烟草使用认知度高,戒烟意愿高,将有利于吸烟行为改变。
2.2.2 社会关系的影响力
调查表明,父母、教师、好朋友吸烟是学生吸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和学校度过,而主要社交关系是同学、好朋友。调查显示,自己父母至少有一方吸烟的占55.9%。只有父亲吸烟的占54.1%,只有母亲吸烟的占0.2%,父母均吸的占1.5%;在学校,几乎每天见到教师吸烟的占8.5%,有时看到教师在室内和室外吸烟的分别为35.8%和32.4%(全国分别为39.7%和37.5%),而学生在家和学校直接暴露于“二手烟”危害的分别占43.9%和52.1%。通过对初中生吸烟与父母是否吸烟之间关联的统计学推断显示,父母均吸烟的初中生现在吸烟的风险是父母均不吸烟的3.27倍,只有父亲吸烟或母亲吸烟的初中生现在吸烟的风险分别是父母均不吸烟的1.64倍和9.16倍,说明父母吸烟尤其是母亲吸烟对孩子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
而自己好朋友中有吸烟的占35.2%(全国水平为38.0%),其中好朋友中“有一些人在吸烟”的比例占89.2%。通过对初中生尝试吸烟与好朋友吸烟情况之间关联的统计学推断显示,好朋友中有一些吸烟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的风险是好朋友中没有人吸烟的8.52倍,好朋友中大多数吸烟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的风险是好朋友中没有人吸烟的50.46倍,好朋友中全部吸烟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的风险是好朋友中没有人吸烟的17.43倍。可见,好朋友吸烟产生同伴影响的效应大。
2.2.3烟草获得难易程度
初中生主要从别人处获得和自己从商店购买卷烟,购买时不会因年龄小于18岁而被拒绝。现在吸烟者中,45.1%的卷烟是自己购买的,主要是从小商店或商场购买的占37.9%,而49.4% 是从别人处获得;而买烟时没有因不满 18 岁被拒绝的比例为88.4%,高于全国水平(80.5%),购买烟主要是按盒购买者,占73.3%。有61.6%的学生能在学校附近买到卷烟。
2.2.4二手烟暴露
学校、家庭暴露明显,学生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度高,大多数支持公共场所禁烟。在过去7天内,二手烟在室外公共场所、(家庭以外)室内公共场所、家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四类场所暴露分别为57.8%、56%、43.9%、28.6% ,而全国分别为58.3%、57.2%、44.4%、37.9%,即二手烟公共场所、家暴露接近全国水平,交通工具内暴露率低于全国9.3个百分点;在过去30 天内,有52.1% 的学生在暴露于学校二手烟,接近全国水平(54.5%),而比北京高13.6个百分点[2];认为二手烟“肯定”危害自己的占72.5%。支持室内和室外公共场所禁烟的分别为63.2%和64.2%,比例均低于全国水平(66.7%)。
2.2.5烟草媒体广告宣传的影响
调查显示,影视吸烟镜头广告对青少年影响大。初中生在过去30天内,在电视、录像/视频或者电影中和在互联网上看到过吸烟镜头广告比例分别为69.6%和10% ;在烟草零售点和在体育赛事、集会、音乐会或社区活动、社交聚会等场合看到过烟草产品广告或促销比例分别为15.9% 和6.4%;在影视节目中看到烟草品牌广告比例占20.9%;在户外广告牌、互联网和报纸或杂志上看到烟草产品广告的比例分别为19.9%、18%和14.3%。
2.2.6经济关系影响
初中生平均一周内可以自己支配的钱少于等于10元的占22.9%,11~20元占23.0%,超过50元的只占16.2%;认为每包价格在11~20元的占12.5%。通过与现在吸卷烟初中生的单因素卡方检验,χ2=69.02,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初中生抽烟与每周零用钱有关。
3 讨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反抗期阶段,此期心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成熟,即独立性与心理上依赖性矛盾,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期,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片面和绝对性。反抗期主要指向是父母或教师或有关人士,人际关系倾向是脱离父母、密切朋友关系。此“危险期”学生容易模仿或崇拜成年人的行为特征。与本调查显示的大多数(79.7%)青少年尝试吸烟多发在此阶段相符。
根据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5],学生知识信念行为主要是从父母、教师那里习得,他(她)们的行为、习惯、世界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的知识、行为模范。本调查的社会关系统计学结果也说明,父母、教师的吸烟行为直接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为和教育与健康。据冯国泽等报告[6],教师的吸烟行为对学生有明显的示范作用。这提示今后应加强开展“无烟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是减少青少年烟草流行的重要措施。同样,本调查尝试吸烟率的升高与其好朋友吸烟情况密切相关,这与国内外研究[7-8]结论相符,提示开展同伴教育干预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本调查显示,2013年福建省初中生尝试吸卷烟率为14.5%,现在吸卷烟率4.4%,均低于全国水平,烟草使用认知度高,这与本省积极落实国家控烟政策,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及多部门配合开展控烟宣传活动等有关。但烟草依赖率(32.7%)高于全国水平,对烟草依赖知识认识模糊,这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有关。福建省也是我国烟草种植基地之一,随处可及的烟草专卖及零售店使青少年容易获得香烟,烟草广告负面宣传和成人烟草请客甚至婚宴送烟等不良文化习俗较为常见。这提示今后要根据青少年社会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烟草核心人物干预”及“同伴教育”以及寻找身边烟草危害健康的案例分析的“参与式培训”等健康教育方法学应用,加强控烟知识,强化戒烟信念,减少吸烟行为形成。
从调查资料社会学特征可知,利用影视媒体中伟人及影星做烟草形象宣传,及无处不在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将烟草与运动、成功、独立、性感等相联系,美化了烟草形象,其特殊的社会作用,对青少年吸烟起到了极强的诱导作用,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9],社会环境危险性越高,青少年越认可吸烟的好处,越否认吸烟的危害,且其吸烟行为将随社会环境危险性的增加而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这提示今后仍应加强全省学校控烟健康教育力度。另外,各级政府机构应履行《中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全面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减少对下一代健康的危害。
另外,根据初中生的社会心理特征,开展 “烟盒包装图形警示巡展”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学校控烟健康教育措施之一,该活动使用大而清晰的图形警示,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烟草危害的认识,防止吸第一支烟,促进已吸烟者戒烟意愿和戒烟行为改变。
综上,福建省青少年烟草流行特征是初中生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结论与国内外有关报告的青少年尝试吸烟是个体因素和外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10-11]相符。因此,今后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分析青少年烟草流行产生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措施,减少青少年烟草流行危害。
致谢:
中国卫计委2013中央补助地方烟草监测项目、世界卫生组织项目(WPDHP1408674)对福建省提供资金支持及福建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提供人员调查支持。
[1] 李希光,周恒宇.控烟报道读本[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R].北京:卫计委,2014.
[3] 《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发布[EB/OL].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072/n11302450/...2012-12-21
[4] Priest N,Roseby R,Waters E,et al.Family and carer smoking control programmes for reducing children’s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 4 ) :CD001746.
[5] 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6] 冯国泽,姜恒,李新华.中国教师吸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3):229-230.
[7] 乔韵,陶婧婧,蔡泳,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学生尝试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2,32(7 ):852-856.
[8] Leatherdale ST,Hammond D,Ahmed R.Alcohol,marijuana,andtobacco use patterns among youth in Canada[J].Cancer Causes Control,2008,19( 4) : 361-369.
[9] 方晓义,林丹华.社会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0(1):57-62.
[10]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J].心理科学,2008,31( 2) : 304-306.
[11] Thomas RE,Perera R.School-based programmes for preventingsmoking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 3 ) :CD0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