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脑卒中患者韧性水平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014-01-29张利群
张利群
脑卒中患者一般发病都比较急,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1],即使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方式,预后也不理想,康复期一般会留下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后遗症,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患者尽量摆脱消极情绪,让患者鼓起生活的勇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选取了我院2012年1~12月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韧性水平进行测试并随访其生存质量,从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47~69岁,平均(54.01±1.59)岁。选择标准:(1)被临床医师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2)年龄、居住环境等外界因素相似。(3)无其他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4)无残疾,生活可以自理,无痴呆、意识思想清晰。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韧性水平的测量 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测量患者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的水平,共有25项测验,采用1~5分5级评分标准,5分是很符合,1分是很不符合。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2-5],按照表1所示将分数转化成等级,方便统计学分析。
表1 心理韧性分数等级转换
1.2.2 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测评内容有力气、记忆和思维、情绪、交流、ADL、移动能力、手功能和参与能力,根据患者每一项的得分算出患者的 SIS总分[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等级水平分布(表2)
表2 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等级水平分布(n=60)
2.2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出院1个月随访生存质量结果(表3)
表3 脑卒中患者出院1个月后随访生存质量结果(分)
从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心理韧性等级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SIS总分也是逐渐升高的,这说明提高韧性等级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3.1 心理韧性水平与生存质量相关性分析 生存质量是反映个体自身潜能最主要的指标。它通过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绪反应4种方式作用于主体,决定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目标设定及个人的动机,决定人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方式,它是人类行为操作过程中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6]。生存质量关系到一个人在文化和价值系统中所处位置的感觉,也关系到个人目标、期望、标准和关心的事物,是机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个人信仰等集合概念的反映[7]。神经内科康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力气、记忆和思维、情绪、交流、ADL、移动能力、手功能和参与能力,加强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
3.2 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 从本次试验的结果来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参差不齐,在恢复期出院回家后的生存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总体来看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在恢复期出院后的生存质量也就越高。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3 通过患者家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家属去参加家庭护理课程,学习如何帮助患者在家中休养期间获得最好的生存质量,也要学习如何从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安慰,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
4 小结
神经内科康复期患者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一系列的改变,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地达到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心理状态形成与变化受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信息源的影响[8]。因此,在护理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不同患者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如对过度担忧术后对语言交流造成影响的患者,应详细介绍食管发声的要点及人工安装发声器的时间和时机。
总之,心理韧性水平可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可以加强对患者心理的研究,辅助疾病的治疗。
[1]Ollson CA,Bond L,Burns JM,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 Adolese,2011,26(1):1-11.
[2]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95-1301.
[3]Connor KM,Dad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a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m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4]Yu XN,Zhang JX.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msc)with Chinese people[J].See Behav Personality,2010,35(1):19-30.
[5]Campbell-Sills L,Stein MB.Psychometric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of the Connor-Davldson Resilience Scale(CD-msc):Validation of a 10 item me resilience[J].J Traumatic Stress,2011,20(6):1019-1028.
[6]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l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9,30(5):1169-1171.
[7]张美霞,化前珍,李婵娟,等.初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4):131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