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启示下铅球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14-01-29刘博,杨光
刘 博,杨 光
在《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中,铅球项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术之一。特别是背向滑步铅球技术作为主授课内容,受课时数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常规的技术教学方法(即从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升)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逆向教学”可能会成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措施。“逆向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指出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规律,亦称为矛盾规律。所谓对立的双方,可以是事物的实体,也可以是事物的过程,亦或是事物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向等等[2]。在体育教学中,矛盾时刻存在。例如蹲踞式跳远教学的过程中,助跑速度与踏跳高度构成矛盾关系;短跑教学中,步幅大小与步频快慢构成矛盾关系等等。总之,一切客观事物的对立事项都构成矛盾,而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就决定了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的可能性。因此,所谓”逆向教学“就是指打破传统教学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思路,先从完整动作出发,然后逐个纠正,最后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在先完整、再局部的教法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以教学效果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沈阳师范大学2013级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一个自然班,其中男生17人,女生一人。
1.2 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教学内容为“背向滑步铅球技术”,按照《教学日历》规定的五次课,10学时的教学进程实施(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由准备、导入、巩固、提高和考评五个阶段组成,具体说明如下:
(1)准备阶段:不规定投掷形式,以个人最好成绩作为本次实验的前测数据。由于多数学生受实际能力所限,基本采用原地投掷技术。
表1 背向滑步铅球技术“逆向教学”实验设计
(2)导入阶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仿完整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性练习(主要包括双手前抛、后抛铅球)不但会提高学生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也可让学生体会“蹬、挺、拨”的技术环节。
(3)巩固与提高阶段:该阶段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纠错为辅。由于班型较小,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纠错方法,以保证短时、高效地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
(4)考评阶段:技评、评教与达标考核,检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取达标考核成绩为本次实验的后测数据。身体素质测试包括握力、俯卧撑和一分钟仰卧起坐,以此分析身体素质对铅球成绩的影响。
此外,教学中采用铅球重量为5kg,即轻器械。采用轻器械教学,对于学生建立完整技术概念,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有促进作用[1],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动作。
1.2.2观察法把在教学过程观察到的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热情、精神状态等真实情况,作为本研究的支撑材料,为科学、主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软件,计量数据以Mean±SD表示,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实验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铅球成绩与身体素质采用相关分析,P<0.05为显著性水平。
1.3 研究假设
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个学期田径课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规定30学时用来教授一项田径技能。通过查阅教师过往教案发现,教学过程均以传统分解式教学为主,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较为充足的教学学时下学生可通过分解学习,充分掌握每一个技术环节,为掌握整套技术动作提供支撑。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充分了解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如何“短时高效”地传授一门运动技能,这无疑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逆向教学”具备了这种特殊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逆向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1.1整体进步情况分析通过表2可以看出,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前测成绩(P<0.05),说明学生的铅球成绩整体得到了显著提升。一般而言,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的平均课次应不少于10次,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4]。而本次教学的课次规定只有五次,在有限的课次内,学生先通过辅助性练习,感受全身协调用力的过程,再通过模仿,独立完成整套的技术动作,然后由教师进行局部纠正,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提高铅球成绩的目的。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背向滑步铅球技术教学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学习原地铅球技术、学习背向滑步技术和学习背向滑步铅球完整技术[5]。若细化,还可划分为“持球”、“滑步前的准备姿势”、“摆蹬结合”等等,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无法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逆向教学”打破了这一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完整的技术教学入手,通过多次完整的重复练习,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建立连锁的肌肉用力感觉,以达到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6]。
表2 铅球教学实施前后的成绩比较(n=18)
2.1.2个体进步情况分析表3显示的是在整体进步的背景下,个体进步幅度的差异情况。通过表中数据得知,在18人当中,有14人的铅球成绩有了进步,其中有8人进步幅度显著(进步5%以上),仅有4人成绩无明显进步。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个人差异、上课态度消极所导致的。但无论是从整体成绩差异上,还是个体进步幅度上来看,学生的铅球成绩都呈显著的进步,因此“逆向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
表3 铅球成绩进步幅度情况(n=18)
注:进步幅度=(后测-前测)/前测。
2.2 “逆向教学”的干扰性因素分析
2.2.1内部干扰因素分析
(1)身体素质的差异。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显示,“逆向教学”可以短时、高效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任何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都会同时受到若干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影响[7]。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身体素质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客观因素。鉴于此,在整个教学的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握力、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以确定身体素质与铅球成绩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关系。
表4 身体素质与铅球成绩的相关性检验(n=18)
表4的数据显示,握力的大小与铅球成绩呈显著性相关。以往相关研究表明,铅球运动员的手腕及手指的肌力直接影响铅球成绩[8];而握力所反映的是手腕以及手指力量的大小,与铅球成绩成正比。因此,在铅球教学过程中,辅助以指卧撑、持哑铃屈腕练习能够有效地增强手指、手腕力量,进而提高铅球成绩。而俯卧撑、仰卧起坐与铅球成绩无显著性相关是因为俯卧撑主要反映上臂(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力量;仰卧起坐则主要反映腰腹力量。对于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来说,这些肌群力量的大小与专项成绩关联度较高,对于“蹬、转、挺、推、拨”中每一个动作技术环节都需要不同部位的力量作为支撑;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技术动作尚未达到自动化程度之前,身体不同部位的力量还不能够完全充分地作用于每一个技术环节,以致身体素质对学生铅球成绩影响不显著。
(2)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度。“逆向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新颖,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出现倦怠、偷懒的情况。“逆向教学”和传统教学分别以“完整技术”和“基本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完整的技术动作连贯、美观且富有激情,与单调、枯燥的基本技术相比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研究表明,传统的机械教学把鲜活的运动项目技术技能层层分解为最简单的动作环节,再把每个动作环节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做,完全忽略了使运动技能鲜活的整体性,其结果不是需要太长的教学过程,就是仅仅传授一些表面的东西[10],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而“逆向教学”则是以完整技术教学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在完成完整技术动作时的愉悦感、成就感及自我崇拜感等心理,形成了“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11]的课堂气氛。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2.2外部干扰因素分析
(1)教师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何种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12]。“逆向教学”对授课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为教学打下牢固基础,又要具备过硬的教育学科知识,精通教育学原理,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去。通过观察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此过程当中,如果教师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只是单纯地精通技术教学,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逆向教学”的效果将不显著。
(2)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13]。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三个子环境:运动设施环境(包括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等要素)、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和时空环境。根据教学安排,铅球教学的授课时间为11月份。在我国北方地区,这个时期已进入初冬季节。气温逐渐变低,而寒冷环境下,人体肌肉和关节的粘滞性增强,易引起运动外伤的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3 结论
“逆向教学”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短时、高效地达到提高铅球成绩的目的。此外,教师专业素养、辅助性身体素质、教学环境也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 黄跃进.女子铅球课的轻器械教学[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2(2).
[2] 黄宝宏,吴峰.逆向创新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1(2):66~68.
[3] 白光斌,康利则,吕小峰.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进度改革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93~95.
[4] 季晓静,马晓丽.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63~67.
[5] 李鸿江.田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李建设.完整法在推铅球教学中的运用[J].邯郸师专学报,1999,9(3):61~63.
[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温一帆.铅球教学中的力量训练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6):90~93.
[9] 朱清华.中学武术教学中运用“逆向法”教学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5~38.
[10] 李杰凯.广义进化视角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与建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论的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69~74.
[11] 曾小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逆向教学法”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12] 孙连春,李臣之.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1999(8):12~15.
[13] 杜文斌.教学环境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