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防御强台风“菲特”经验总结
2014-01-29王振勇
王振勇 ,黄 凡
(1.浙江省温州市水利局,325000,温州;2.浙江省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局,325000,温州)
2013年10月 7日1时15分,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浙闽边界强势登陆,正面袭击温州。这次台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0月份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也是2008年以来对浙江省温州市影响最严重的强台风。台风登陆前后较短时间内,全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面平均降雨量251 mm,其中瑞安站24小时降雨量达到459 mm,打破1959年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为200年一遇标准。三大江潮位大幅度超警戒潮位,其中鳌江潮位高达5.22 m,超过警戒潮位1.54 m,超过历史最高潮位0.42 m,打破1958年建站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接近100年一遇标准,且受持续强风顶托,高潮位持续时间近4个小时,历史罕见。由于“风、暴、潮”三重袭击,城市(城镇)受涝惨重,农林渔业损失巨大,基础设施损毁极为严重,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69亿元。
面对严重的台风灾害,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防指的正确指挥下,迅速行动,众志成城,科学防台,奋起抗灾,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取得了防台抗灾的重要阶段性胜利。回顾防台抢险救灾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体会。
一、靠前指挥,周密布置
1.领导高度重视
对防御这次强台风,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国家防总、省防指派出指导组,赴温州检查指导防台工作;市领导直接指挥整个防台抢险救灾战役,特别是在各个关键节点或亲自动员部署,或奔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正是由于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各个关键节点,提出了科学切实且具体明确的要求,为全市防台抢险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且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防台抗台的信心和决心,为夺取防台抗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干部迅速到位
强台风“菲特”来袭时,正值国庆长假,很多干部外出休假,给防台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此,5日晚上市领导连夜专题研究部署,果断作出 “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乡镇 (街道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立即停止休假、立即进岗到位”的决策部署,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立即跟进,对干部到位情况进行专项督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从6日上午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取消国庆休假,立即进岗到位,在整个防台抗台期间没有发现干部擅离职守的情况。正是由于各级党员干部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防台阵地,确保了各项防台责任落实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整个防台抢险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
二、科学防御,有效应对
1.科学启动预案
根据台风动态和预案要求,10月4日上午11时,市防指即启动了防台风4级应急响应;5日上午10时将应急响应等级提升到3级;5日下午3时将应急响应等级提升到2级;6日上午9时,再次将应急响应等级提升到1级;6日上午10时,市长发表防御强台风“菲特”专题电视、广播讲话,号召全体市民紧急行动起来,做好各项防台应急准备;在防台进入最关键的时刻,6日下午4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宣布全市进入紧急防汛期,这是自《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颁布实施后,温州第一次进入最高等级的防台状态。在这次台风防御工作中,温州市是全省第一个宣布启动预案的地市,也是第一个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的地市。
2.人员安全转移
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人员伤亡大幅度减少,为同级别台风伤亡人数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临山、临海、临江等一切危险地段的人员,都科学、梯次、及时、全面地予以转移,全市人员转移规模近35万人。实践证明,面对强台风灾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果断采取避险措施,将危险地段的人员转移出去,才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3.预警全面及时
防台风工作不是政府的 “独角戏”,必须广泛发动全社会共同参加,尤其是在国庆长假的特殊时期。为强化预警发动工作,10月6日上午,市长发布电视讲话,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做好防台工作。10月5日开始,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报纸结束休假提前复刊,全市各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24小时不间断报道台风动态、防台部署以及防台避险知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全网发布台风预警短信,预警短信内容随着台风逼近不断升级,预警短信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共1 480万条。台风宣传预警工作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温州防台抗台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防台抗台工作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权。
4.抢险救灾迅速
台风期间鹿城藤桥、瑞安陶山等城镇受淹极其严重,积水最深达4 m,水满二楼。出现险情后,各级部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仅温州军分区和武警部队就成功解救受洪水围困群众534人;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部署落实抗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五确保”的明确要求,不到 50小时,全市水、电、路、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就基本抢通。正是由于抢险救灾工作迅速及时、有力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为抢险救灾做出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普遍赞誉。
5.主动发布信息
台风肆虐,险情不断,各地告急,多方受困,往往让一些不实信息有了“市场”,甚至谣言四起。如果准确正面的信息不能占领信息传播的高地,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也将影响整个抗台救灾和社会的稳定。温州市对防台信息发布工作高度重视,防御工作各个阶段都主动向媒体发布台风动态、汛情信息和工作部署情况。10月8日,市政府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温州防台抢险救灾工作情况,并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几个话题答复各大媒体。在整个防台抢险救灾过程中,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上媒体、进直播间、到一线发布准确的信息,将不实信息和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了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三、全力落实,坚实保障
1.建好防灾工程
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近年通过大手笔、大投入、大建设,新建加固一大批骨干防洪减灾工程。本次防台,这些工程充分发挥了拦洪、挡潮的作用,拦蓄洪水总量达2.07亿m3,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达28亿元。永嘉县城上塘淹水频率近乎于“年年遇”,但由于投资近10亿元的县城防洪和应急排涝两大工程2013年投入使用,有效解决县城“外洪内涝”问题,在楠溪江发生流域性洪水的情况下,县城历史上首次未出现受淹,直接经济损失不到台风“罗莎”的1/3。又如温州市西向排洪工程于2013年建成投用,在本次台风中首次大流量开闸放水,充分发挥防洪减灾“调节阀”作用,先后3次起闸排水,累计排放内河洪水达4 050万m3,相当于4个西湖,大大减轻了占温州市中心片总集雨面积50%的三溪片区防洪排涝的压力,在超过350 mm的降雨量情况下,历史上温州市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三溪片区,首次没有出现严重的内涝灾害,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片区群众的充分肯定。
2.提前整改隐患
2013年2月下旬,温州市提前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25项安全隐患,进行了及时督办和通报,通过4个多月不间断的跟踪督办,在主汛期前这些隐患全部整改到位,提前堵塞了安全漏洞。在强台风“菲特”防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一项重点隐患——某重点工程在瓯海区泽雅镇戍浦江主干河道大量弃渣问题,在市区两级全力督办下,于主汛期前清理整改完毕13万m3弃渣,台风“菲特”期间,泽雅片区降雨量达到467 mm,洪峰离防洪堤顶只有0.7 m。如主汛前不果断采取措施,清理行洪河道内的弃渣,河道雍高将达1.5~2 m,泽雅镇受淹将不可避免,甚至很可能形成堰塞湖,直接危及下游和周边区域人员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3.提升基层能力
基层是防汛防台第一战场,乡镇、社区、村居组织好比部队的营、连、排,是防台一线战斗力的最直接体现。2009年开始,温州市率先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了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等两项基层基础工程,2013年主汛期两项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强台风“菲特”影响期间,南麂等地交通和通信中断,成为防台 “孤岛”,有关乡镇、社区充分发挥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作用,“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由于人员提前转移、防御措施到位,南麂岛40多间房屋连片倒塌,但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系统平台在台风期间启动预警1 255次,启动预警广播505站次,向1.7万名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8.7万条,避免人员伤亡4 405人。实践证明,基层基础是否扎实,决定了防汛防台工作的成效乃至成败,只有切实提升基层基础防灾能力,才能确保防御工作无死角。
四、结 语
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抗台救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特别是防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平原蓄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的能力和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温州是一个台风暴雨灾害多发地区,如果不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从根本上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洪涝台旱灾害的心腹之患就无法根除,就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工作和防洪能力建设既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
近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做出科学决策,举全市之力,全社会总动员,大力推进系统治水,全面实施“千亿工程”,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实现洪水、潮水、污水和饮用水“四水共治”。尤其是把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温瑞、瑞平、柳乐虹、江南四大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城市蓄洪防涝工程建设,在瓯江口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瓯飞新区以及瑞安滨海新区、平阳滨海新区、苍南江南涂等新建围垦区域内,规划建设城市平原水库,大幅度增强平原地区城市蓄洪防涝和蓄淡抗旱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温州市的防洪减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