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道管理现代化促进淮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1-29张峰
张 峰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233099,蚌埠)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内淮河干流河长418 km,两岸支流发达,湖泊洼地众多,流域面积为6.66万km2。安徽地处淮河中游,2003年和2007年发生的淮河大洪水告诫我们:淮河不安,安徽难安;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治淮骨干工程的实施促使淮河中游综合防洪体系基本形成,整体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2001年和2013年淮河流域大旱也暴露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河道季节性断流、船舶断航、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水位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河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河道管理涉及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涉河建设项目等方面,是水利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河道管理现代化,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一、确立河道管理现代化思路,大力推进淮河河道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以下简称省淮河局)作为安徽省水利厅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担负省内淮河干流、主要支流(颍河茨河铺以下、涡河西阳集以下)河道管理职责,负责直接管理跨越5个市8个县(市)区的708km堤防(其中一级堤防592km)、100余座大中小型涵闸工程。
1.客观定位,科学规划淮河河道现代化管理发展目标
2008年,省淮河局提出构建“安全淮河、健康淮河、效益淮河”的工作目标。201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安徽”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省水利厅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厅党组有关文件精神,省淮河局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安澜淮河、美丽淮河、智慧淮河、幸福淮河”的发展目标:完善科学调度,加大建设力度,构筑安澜淮河;勇于开拓创新,迈向现代水利,构筑智慧淮河;强化依法行政,保护河道生态,构筑美丽淮河;发展水利经济,积极改善民生,构筑幸福淮河。
2.突出重点,确立淮河河道现代化管理工作重点
省淮河局突出规划的核心作用,与高校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合作编制阶段性发展规划。2012年,委托中水淮河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编制了安徽淮河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安徽淮河主要防洪工程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实施了蚌埠闸信息化控制系统改造以及王家坝闸视频监控系统升级工程。2013年,与河海大学合作编制了 《安徽淮河河道管理现代化规划》,目前规划大纲已经形成。总体规划布局为主要建设“五大体系”,即防灾减灾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河道健康与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利信息化体系、能力建设支撑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包括河道堤防达标建设、水闸除险加固及更新改造、防汛抗旱管理体系建设、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包括水闸运行管理体系建设、河道管理体系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河道健康与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包括水政执法能力建设、河道岸坡修复、水利工程文化景观建设;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业务支撑系统(软件)建设、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能力建设支撑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资金管理及投入保障、制度法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档案管理等。规划编制完成并经过论证批复后将作为纲领性意见,用来指导安徽淮河河道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二、探索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淮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1.工程管理体制优化、机制创新
①建立维修养护标准统一管理机制。统一制定水利工程检查、监测、养护制度,对工程每一部位养护要达到的程度作出明确规定;统一制定检查、观测、控制运用、维修养护记录及大事记记录文本式样;统一水工程控制运用方案和操作制度,按规定报有权限的防汛指挥机构和主管单位批准;统一规范岗位责任制。
②建立工程管理考核长效机制。省淮河局把工程管理考核纳入常态化工作机制,把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两次进行,每年6月份开展一次平时考核,11月份进行年终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考核权重为40%,年终考核权重为60%,两者综合作为年度考核成绩。考核标准采用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标准,并根据安徽淮河河道工程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细化。在开展考核的同时,每年开展时间不定的阶段工程管理检查,发现问题即在省淮河局门户网站公布,限期要求责任单位整改,整改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③深化水利改革机制创新。2013年,省淮河局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阜阳颍东、淮南凤台和潘集、蚌埠闸等四个基层单位进行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分开分离的试点,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招标和竞价谈判方式,将工程维修养护业务承包给专业机构,确定了养护标准和费用总额,维修养护形式由分散化转变为专业化,打破长期形成的集“管理、养护、经营”为一体的模式。同时,沿淮各市、县越来越重视城市周边滩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打造各自的滨河公园。为此,省淮河局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主题,支持滨河滩地公园化。目前,阜阳市区滨河公园、凤台滨河公园、怀远滨河公园、蚌埠市区滨河公园已建设完成,颍上滨河公园、蒙城滨河公园、五河滨河公园等项目也已处于可研、设计阶段。
2.工程管理制度建设
在工程管理制度建设上,省淮河局制订了《安徽省淮河河道巡查暂行办法》,要求基层管理所负责实施河道内的日巡查工作;基层河道管理局每周督查不少于一次,并将督查情况书面报告单位主要责任人;省淮河河道管理局每季度开展全面检查不少于一次,主要检查河道内是否发生新违章,以及查阅基层管理所巡查记录、基层河道管理局督查情况等资料。凡不能按规定巡查的,取消相应的省局直管部门、基层河道局评优资格,同时取消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水政负责人评优资格。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对在河道内发生的违章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隐瞒不报的,视情节对巡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处理。对于巡查、督查不到位以及处置不力而形成的新违章建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在年度水政执法考核时直接定为不合格,其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巡查责任人在个人年度考核时直接定为不合格。
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分配等方面推行制度改革创新。对岗位责任进行细化,把每个基层单位所管工程按照实有人员进行细分,落实到人,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每月对管理情况考核一次。将人员工资收入的30%作为考核工资,按月兑现。考核优秀的,按考核工资比例给予奖励;考核不符合管理标准要求的,扣除考核工资;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单位年度工程管理情况兑现奖罚。
进一步完善全员岗位设置,加强岗位管理,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全员聘用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职工实行双向选择,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截至2014年,局机关进行了四轮人事制度改革,机构由改革前的15个部门精简为12个,部门正职从18个减少为15个,机关中层干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由50%提高到60%,精简了机构,优化了干部队伍,形成了岗位、责任、业绩、待遇相统一的用人机制,激发了单位活力。
3.推进河道现代化管理
抢抓安徽省开展“三线三边”的环境整治机遇,彻底改变河道管理面貌,实现“河道滩地无违建、堤岸周边无垃圾、视野范围无乱象、河道畅通无障碍”的工作目标,打造淮河美丽形象。
成立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负责具体主抓工作,局工程科、水政科分别对负责此项工作的水闸、河道管理单位进行日常协调指导,局监察室、组织人事科负责对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列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局办公室负责整治工作的动态宣传。
制定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三线三边”整治工作方案》,确定全局整治工作思路、目标和步骤,明确工作责任,严明纪律要求。各直属单位组织力量全面摸底排查管理范围内存在的乱搭建、乱栽种、乱堆放、乱埋坟立碑等历史违章情况,制定具体的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并主动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修订《2014年度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局直河道管理单位水政执法考核标准》,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开展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到7月底,全系统共拆除房屋661间、线杆141根,清除垃圾6 700.2 m3,清理乱搭乱建23 454 m2,乱耕乱种306 249 m2,清除墓碑443座,清除非法砂场61个。其中,凤台城区河段违章乱象、五河县城淮河大桥上下游河段历史违章、蒙城城防段等难点得到根治。蚌埠闸管理处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大力植树造林,被称为“‘三线三边’整治的精品”。
三、建 议
1.加快管理技术创新,为保障淮河健康生命提供技术支撑
安徽省淮河局在河道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进数字淮河进程。以已建成的淮河河道监测与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综合运用视频监控、GPS、遥感、PDA等技术,实现河道由传统的“桩号管理”向“坐标管理”转变,闸站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向“智能操作”转变,水情工情由传统的“人工测报”向“自动测报”转变,巡查由传统的“人工巡查”向“视频监控”和“GPS定位跟踪”转变等。包括统一水闸自动化操作系统,实现远程控制;完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局直闸站水情的自动上报和实时、快速、准确查询,能够与水文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维修养护巡检系统。同时,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基础,构建图像、数据、语音“三网合一”的传输平台以及省局与直属河道管理单位、水闸管理单位间的二级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利用GPS定位跟踪技术,实现信息实时传输,具备考勤、位置查询、巡查问题上报、信息查询及问题协调处理等功能,并结合PDA传输系统,实现问题图片、位置的及时传输。
要注重经验总结,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维护河道水体健康。近年,淮河水系水量偏枯,河道水体极易受到污染破坏。省淮河局按照水利部淮河委员会印发的《淮河水污染联防工作方案》的要求,扎实做好水闸防污调度管理工作。省淮河局通过生态调度水利工程,有效提高了沙颍河、涡河及淮河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减轻了污染物集中式排放对水体健康的冲击。近几年,淮河水质逐年稳步好转,匿迹多年的银鱼、淮王鱼等名贵鱼种在淮河里重现;蚌埠市饮用水水源地蚌埠闸上断面水质连续保持在Ⅲ类以上,Ⅱ类水质天数逐年增多。因此要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维护河道水体健康。
要更新传统观念,调整治水思路,注重水生态建设。在满足河湖的防洪、除涝、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工程建设兼顾河湖的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功能,打造水利风景区,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疏浚河湖、清淤清障等综合措施进行水土治理和生态修复,发挥水利风景资源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障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蚌埠闸等水闸除险加固建设中,以水工程为依托,构建水生态环境圈;在淮北大堤堤防建设和管护中,试验推广草茎建植等新成果,进行堤防草皮护坡,选优树种栽植防浪林和景观林,打造绿色生态带;在岸坡崩塌治理中,引进新技术建设生态防护带。
2.建立与水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要注重单位的文化建设,尤其注重弘扬以安徽淮河河道管理创新为理念的安徽淮河水文化,发扬安徽淮河河道职工“拼搏进取、创新奉献”的精神。
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推进观念转变。近年来相继开展了“打造书香机关,提升素质能力”“创先争优”“点燃奉献激情、弘扬淮河精神”等活动,造就了新型管理队伍。同时,全面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局机关成为了安徽省水利文明单位,蚌埠闸管理处、蒙城闸管理处成为了安徽省文明单位,其他16个水管单位分别成为了市级或县级文明单位。此外,还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局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局职工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职工篮球赛和乒乓球比赛;结合“创先争优”“中国梦”等主题举办了形式活泼的演讲比赛;组织新入职大学生考察淮河;每年寒暑假组织职工子女开展热爱祖国、热爱淮河的诗歌创作比赛,激发下一代热爱淮河的激情。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单位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