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序应对水旱灾害
2014-01-29◇纪平
◇ 纪 平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深入辽宁实地考察旱情灾情,要求紧紧围绕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努力夺取秋粮丰收两大目标,强化应对举措,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国家层面的重视凸显了此次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场抗旱硬仗正在进行。
水旱灾害历来是我国的心腹之患。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抗御灾害的历史。如今,受益于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体系的日臻完善,应急预案及响应机制的逐步健全,我们抵御灾害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须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极端天气似乎成为新常态,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水安全保障的要求更高更严,因此如何科学有序地应对灾害,考验着水利人的智慧。
大旱面前,受旱区明确了把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底线思维,全面摸底排查,统筹调配水源,抗旱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送水输水、打井找水。在平顶山用水告急情况下,国家防总启动应急供水措施,尚处充水试验阶段的南水北调中线提前运行,输水北上成功注入白龟山水库,缓解了平顶山市的燃眉之渴,借助东线工程,南四湖生态调水圆满完成,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在重旱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点,作物仍得到及时有效灌溉,呈现“绿洲”,与干旱成灾形成鲜明对比。
但也应该看到,不同于台风、洪涝等灾害,干旱是慢性病,如果等病倒才想起应对,付出的成本未免太大,因此更应着眼长远,综合施治。加快推进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节水设施等基础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改变工程性缺水的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水利建设运营机制;在缺水地区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节水机制形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令人欣慰的是,《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目前已正式启动,方案明确了以保障严重干旱期间重点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和基本口粮田作物关键期用水需求的目标,针对不同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在不具备建大中水库的地区建小型水库,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充沛的西南新建抗旱应急备用井,江河水量丰富但饮水设施缺乏地区建设引、提水工程等。国家防总、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已下达了《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年建设任务和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00亿元,着力提升地方抗旱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值得期待,随着治水措施的深入落实以及水利投入的加大,我们必会以更从容的心态,更科学的方式应对水旱灾害,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筑坚实的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