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探讨

2014-01-29沈宇翔

浙江水利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节水型余杭区用水量

沈宇翔

(杭州市余杭区林业水利局,浙江 杭州 31110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对余杭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破解资源环境困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确立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为此结合余杭区特点,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在余杭区实行进行深入探析,通过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破解面临的各种水资源问题[1]。

1 研究区概况

2012年,余杭区水资源总量13.1亿m3,其中地表水占8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80m3,是浙江省人均水资源的60%,全国人均水资源的51%,属中度缺水地区。

余杭区总用水量6.2亿m3(不含环境配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为主,分别占总用水量的47%、34%。余杭区现状用水水平总体上不高,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等主要用水水平指标远高于其它用水先进地区,而根据余杭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及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增长较快,对余杭区的水资源保障带来很大压力。

余杭区水质情况不容乐观,水环境总体情况为:西部东苕溪水系水质较好,东部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根据主要河流水质监测情况,水质为劣V类河流所占比例达52.0%,劣于III类的达82.0%。受河流水质影响,苕溪饮用水源地面临的污染风险较大。目前,影响余杭区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有工业污染物、城镇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和水产养殖等面源污染,同时,入境水质差也逐渐成为影响余杭区河流水质的重要原因。

2 研究区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余杭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余杭区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之相比,对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余杭区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用水水平亟待提升

根据余杭区现状用水水平分析,其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等用水指标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远高于用水水平较高的其它地区,用水水平总体不高,依据浙江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全区的总体要求,以及余杭区水资源赋存情况,余杭区的用水水平亟待提升。

2.2 水环境问题严峻

水生态环境仍然是余杭区生态系统的薄弱环节,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运河、上塘河水系水体环境质量较差。运河水系、上塘河水系受区内污染物和上游杭州入境污染物影响,部分河段呈现污染指标增加的趋势,同时,苕溪的饮用水源也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全区21个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达标的仅有6个,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3 水资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余杭区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专职人员3人,不能满足余杭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人员配备需要加强。同时,水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很多技术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文件要求,余杭区的管理体制需要理顺,其工作机制需要完善。

2.4 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

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中明确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监测计量制度等,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尚未全部落实到位。节水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杭州市对余杭区2015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要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三条红线”为基本构架[2],到2015年余杭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为:用水总量6.3亿m3(不含生态环境及配水),生活和工业用水量3.4亿m3;较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6个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在67%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行政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按照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考核要求执行[3]。

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三条红线、四项制度”要求,余杭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管理以及保障体制建设4个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实施相关工程措施[4]。

3.1 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根据国家及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关于用水总量的要求,用水总量控制着重于管理和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水资源论证、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地下水管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对照余杭区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余杭区应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

3.1.1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

依据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凡新建水厂及用水大户都要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建设项目审批;制订 《余杭区取水管理办法》,规范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实现工业企业取水许可管理的全覆盖;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确保取水许可的全面落实;强化取水许可证有效期管理,对到期的用水户督促其申请延长取水期限或监督其停止取水。

3.1.2 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制度

在用水总量控制下,依照行业定额、水平衡测试结果等,指导用水单位制订用水计划;依照核定的用水计划进行用水实时管理,实现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对接;加大计划用水监管力度,对未取得用水计划指标或临时用水计划指标的非生活用水户,通过督促补办手续、处罚、停止供水等手段加强管理。

3.1.3 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按照 “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的原则,以行业用水定额和水平衡测试结果作为定额制定的依据,实行定额内用水平价、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促进节约用水。

3.1.4 切实规范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

结合余杭区水资源费征收情况,进一步完善 《余杭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与管理,争取区财政支持,保障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管理。

3.1.5 加强地下水管理

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指标控制;在划定地下水超限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取用地下水,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通过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渐恢复地下水位,减少水质污染的隐患。

3.2 落实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开展各行业产业节水是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的主要抓手,工业、农业作为余杭区的主要用水户,针对目前在用水水平上存在的问题,应结合余杭区实际,由区政府牵头,会同住建、经信、农业等有关部门开展余杭区工业、农业、生活等节水现状全面调查,在摸清节水现状基础上,重点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管理、节水型载体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节水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着重于农业和工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立足于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发展径山茶、塘栖枇杷、生态竹业等经济价值高、节水水平高的作物。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实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方向,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节水技术改造方面,农业着重于推广喷微灌和地下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工业着重于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等;城镇公共着重于对老旧供水管网的更显改造。

节水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用水计量制度。对取水、用水设施都必须安装计量设施,严格按计划供水。制定《余杭区工业企业用水管理指导意见》,明确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用水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对年用水量大于5万m3取用水大户实行实时监控。

对重点用水单位实行全过程监管,以面积超过133.3 hm2(2000亩)的灌区作为农业重点用水监控单位,进行用水和排水监测;以年用水量超过3万m3的工业企业作为重点工业用水监控单位,进行用水效率监测和跟踪监控,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

节水型载体建设方面,结合 《浙江省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与考核标准》,制定 《余杭区节水型企业 (单位)和社区考评实施细则》,推进节水型载体单元创建活动。对通过考核认定为节水型单元载体的单位,进行宣传公示、直接奖励、先进个人评选等激励,把节水型载体建成公众有效参与的平台。

3.3 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

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作为余杭区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实施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结合余杭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从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

管理制度方面,一是制订 《余杭区水功能区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区级部门及各镇 (街)政府的具体职责和监督权利,明确保护目标、措施和规范性活动。二是结合 “清水治污”行动,实行河道 “河长制”制度,强化过程实施和结果考核,制定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定期监测通报制度。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一是加快截污纳管与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2013—2015年建设完成污水管网218km,泵站10座。二是推进生态河道整治工程,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要求,以中小河流重点县试点河流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清水河道建设。三是完善河道配水体系,在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基础上,通过配水体系建设,调活水体,有效改善河道水质,营造水景观,共建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

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一是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东苕溪流域是杭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是余杭区唯一的饮用水源地,对水源地实施保护工程尤为重要。通过生态治理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固废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田径流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 (河岸生态防护、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治理)等措施,各部门分工合作,维护余杭区水源地水质安全。二是建立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 《余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意见》,明确补偿资金的筹集、生态补偿的内容、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适用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

3.4 落实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建设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工作,对三条红线工作的实施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余杭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现状,为有效落实、监督以上工作,应着重从管理机构建设、监测能力建设、信息化能力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

管理机构建设应主要成立余杭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小组成员组成及各自职责,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节水管理组织,加强余杭区节水办的职能,完善节水管理网络,制定管理制度。

监测体系建设主要加强地下水的监测,目前余杭区在取用水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测等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地下水监测相对薄弱,所以应着重加强地下水的监测。

信息化能力建设应致力于建立由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水务信息化管理组成的水务信息中心,一方面实现水质、水量的在线自动监测,另一方面实现供水区域所有用水户的有关用水量、水费等信息的统一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应重点主要河道水库水体纳污能力研究、水源地生态修复示范研究和典型企业用水效率控制研究等多个专题的研究,对节水和水环境改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4 实施效果

余杭区通过落实以上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预期在节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各项措施实施后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使得区域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在人口、城镇化、国民经济等快速增长的情景下,区域用水总量保持低速、缓慢增长;能够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和供水品质,同时通过改善河流水质也能够为下游经济社会、生活用水提供保障;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能够增强水污染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1]孙雪涛.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中国水利,2011 (06):33-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 〔2012〕3号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2.

[3]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 〔2012〕10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R].杭州:浙江省人民政府,2012.

[4]浙江省水利厅.浙水保 [2013]21号浙江省县 (区、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大纲 (试行)[R].杭州:浙江省水利厅,2013.

猜你喜欢

节水型余杭区用水量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节水型抽水马桶
新龟兔赛跑
上海:以节水促减排 以减排抓保护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