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台成就大事业
2014-01-29邓宇
访谈对象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军工文化》:清华为中国军工事业发展所做贡献,最典型的是国家表彰的23个“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在清华就读或者工作。请您谈谈清华院系设置和国家军工战略布局的关系。
邓 宇:“两弹一星”元勋很多都是解放前在清华就读或者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院校大调整,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陆续在清华设立了实验核物理、同位素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介质及半导体、热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自动控制等10个新专业。1956年设立工程物理系,随后几年又相继增设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和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意识地发展应用型理工科。蒋南翔校长一直就强调这些新技术专业要适应国家重点尖端工业和科研部门的需要,并且和国防科工委签署了协议,为五院(航天工业部的前身)和二机部(核工业部前身)培养人才。这一协议后来因故受阻,蒋南翔校长还专门找到当时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聂荣臻元帅,才使得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可以说,清华不管是院系设置还是学生培养,很多都是着眼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所综合大学在学科设置上的前瞻性。
《军工文化》:既然这样,那清华学生到军工集团就业的情况如何?尤其是毕业分配取消之后,学生自主择业,最近五年学生选择到军工集团的情况如何?
邓 宇:清华率先设立新技术学科之后,1960~1962年陆续毕业于这些新兴专业的学生,很多成为我国尖端工业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在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也就是1996年以前,很多清华毕业的学生都被分配到了军工单位。但是后来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去军工单位的毕业生逐渐减少。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前身)为例,在1995~1999年的5年间,只有6名清华毕业生选择到中核总下属的上海和北京的研究所。那是中国逐渐开放和选择多元化的年代,毕业分配取消后,很多清华学生都选择了出国;而且90年代方兴未艾的计算机、网络热潮,吸引了很多学生选择在这一新兴行业创业,成立网络公司。
但是,清华对这一现象并没有听之任之。1996年,清华大学与中核总签订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定向生协议书》,2005年双方又续签了五年协议。按照当时的协议,清华大学工物系每年招收定向生60人,对口向核工业输送。迄今为止,履约率高达85%。同样,汽车工程系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订了类似的定向生培养协议,航天航空学院、热能工程系也先后开始为航天科工集团以及航空工业集团培养定向生。
虽然清华毕业生并不愁工作,但是从2004年开始,清华开始做就业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到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单位就业。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凡是国家的重要行业,都应该是清华毕业生的志向;凡是国家重要发展地区,都应该有清华毕业生的足迹;凡是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都应该有清华毕业生的贡献。军工单位承担着国家战略性重要项目,因此,就应该是清华学生“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地方。军工集团是一个成就大事业的大舞台,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到军工单位就业。2013年,毕业生签约最多的前15家单位中,有7家都是军工集团。可见,清华的就业引导工作还是取得了成效。从2004年开始,清华开始做就业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到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单位就业。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01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签约人数最多的单位
《军工文化》:请您能用一些具体的数据,说明学校的就业引导工作起到了实际的作用。
邓 宇:除了定向生培养外,其实2004年清华大学成立的航天航空学院,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有意识地向一些国家大型项目和重要战略意图倾斜。航天航空学院的毕业生,2008年只有8名同学选择去了航天航空单位,但是最近5年去航天航空单位的人数在稳步攀升。现在大约有40%的会选择航天航空,超过20%选择到武器的使用单位,也就是海陆空和二炮。从学校总体就业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校大约有300多人选择到了军工集团,占到整个毕业生数量的10%,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毕竟清华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很强,10%的比例已经很可观了。300多人中,其中有78人到中航工业就业。2014年的统计现在还没有出来,我相信应该更可观。
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中核集团最近几年的招聘人数从2009~2011年每年100多人,一下子锐减到了二三十人。所以,军工集团的招聘机会,受大环境的左右,也会影响毕业生到这些集团就业。
一个很现实的矛盾是,军工集团的主机研究所,除了航天,大部分都是在京外。部分清华毕业生有留京情结,所以这也影响了他们选择到军工集团。但是,这几年清华“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职业价值观已经对很多同学的价值观有了影响,选择到地方主机所的同学也越来越多。2005届航院硕士毕业生吴国民,毕业时就笃定要到中船重工701所,参与“大船”的研制工作;2008届航院硕士毕业生史文卿,本科时就立志航空,毕业时坚决选择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军工文化》:从数据来看,的确这些年的就业引导工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引导学生?
邓 宇:清华大学的就业主体是研究生,他们在学期间的研究课题某种程度上就影响着他们的择业方向。学校的科研其实一直在跟着国家战略走,除了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精仪系、机械系、电子系的科研都和国家重要项目密切相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我校的师生参与到一些军工项目中去。这样,学生在实验室就会接触到军工项目,同时因为项目需要,很多学生还会到军工单位出差,这样他们就会和军工单位有直接的接触,也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些项目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会和军工集团科研单位联系,请他们的型号总师,来给学生上课。航天一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都来给学生上过课。同时,学校还会请很多军工集团的领导和院士,如中航工业前任老总刘高倬,中航工业的李天、李明、孙聪、杨伟、唐长红等院士或者某型总师,中国电科的王小谟院士等来清华做讲座。他们的科研人生,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多影响。清华宇航中心也请过很多院士,为同学介绍航空航天知识。
除了课堂,清华的社会实践,很多会安排到军工单位,同学们在实践中会对这些军工单位有非常直观的感触,在这些研究所,同学们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大舞台”的魅力。这些选择了军工集团大舞台的毕业生,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下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多都开始在行业冒尖,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军工文化》: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清华哪些专业和军工集团比较相关吗?
邓 宇:清华是一所综合性的理工科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因此基本上所有的理工科院系的学生,都可以在军工集团找到自己的岗位,因为现在的工程都是大系统工程,涉及到机械、液压、材料、力学、控制、工艺、流程等方方面面。而且,军工集团50%以上都是民品,这样说来,清华学生的就业普适性就更强了。清华和中核集团的合作,堪称“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双方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人才培养做了储备;清华和中国核建合作的高温气冷堆工程,已经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走在了全球前列。清华培养的很多工程物理系的学生,定向培养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中国最先进的物理理论研究。精仪系的项目,很多跟航天、卫星相关。热能系的学生,在军工单位的所有动力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还有,清华汽车系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热能系与航院和中航工业从2004年就开始的定向生培养计划,也有很好的成效。
《军工文化》:最近这些年,军工集团到清华大学宣讲和选择毕业生的情况如何?学校会为学生和军工集团之间搭建怎样的桥梁?
邓 宇: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等集团公司,每年都会在清华组织大型招聘会,集团所属的各大研究所,一起来清华招聘,基本上都有三四千人(包括外校学生)来投简历,每年对学校的安保都是很大的压力。中船重工的701、719等重要研究所,也每年都会来清华组织专场招聘会。中国电科去年是第一次以集团的名义组团来清华招聘,上午王小谟院士来演讲,下午招聘,可见中国电科对招聘的重视。
现在,清华已经被称为“第二党校”和“第二军工”。军工单位的领导、专家到学校考察交流很频繁。我们也会经常到军工集团走访,与他们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希望让军工集团更好地了解清华对学生培养的方向。
《军工文化》:学生毕业后,学校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那么,从学校掌握的情况来看,到军工集团就业的学生和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相比,总体而言,发展情景和发展趋势如何?
邓 宇:清华学生毕业后,学校当然会跟踪了解同学的发展,就像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的事业一样。我提供几个近几年的典型例子。2004年自动化系本科毕业的陈嵘,短短七八年就成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最重要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之一的总体部总体室副主任。2009年机械系硕士毕业的隋少春,在中航工业成飞工作仅5年,就成长为数控加工厂的技术副厂长。还有1991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04年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的王翔,不到十年就成长为神舟八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现任天宫系统总指挥。总体而言,这些选择了军工集团大舞台的毕业生,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下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多都开始在行业冒尖,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大舞台才能成就大事业,军工单位是国家的大舞台,我们会继续做好“第二党校”和“第二军工”,培养更多的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