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要素探析
2014-01-29申卫江茶世俊
陈 静 ,申卫江 ,茶世俊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092;2.云南开放大学,昆明650223)
当组织处于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对领导者的领导素质和专业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校长的课程领导成为了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特色创新的关键因素,其效能直接制约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没有高绩效校长的促进、示范和领导,教师、考试以及课本等都无法对推进学校绩效产生明显作用。”[1]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尝试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表现,希望为校长提供一个自我诊断与分析改进的参照框架,也可为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参考。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定义
从文献调查来看,除公认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外,尚没有一个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权威定义。归纳已有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定义是直接引用课程领导的概念,课程领导是什么,课程领导力就是什么,但“领导”侧重领导行为及其过程,而“领导力”侧重领导者及其胜任领导角色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不加以区分易导致对领导力要素的忽略。第二种定义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校长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能力,但领导力并不单纯就指领导者外显的技能,还应包括其内隐的价值观、课程素养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度等。第三种定义认为课程领导力就是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但校长课程领导力不应限于某一时期的现实要求,而应是基于学校发展目标而发挥的持续性、系统性的作用。
从词义来看,“力”在词典里解释为“力量”、“能力”、“效能”,物理学上的“力”是指“导致物体变化的作用”。而“领导”的词义是“带领”、“指引”,管理学中的“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如果领导是一系列行为的过程,那么领导力的实质就是领导主体在其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力和效能。
学校中的课程领导是一系列致力于课程实践与创新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超越行政权威而更具专业权威的领导行为,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学校管理者、校长、政府管理人员、教师都可能会扮演课程领导者的角色”。[2]当然,不同层面课程领导的作用是不同的。
本文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和首席课程领导者引领学校课程实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效能。
该定义简要地明确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角色、过程及目标,但定义尚未揭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内容,需进一步分析校长有效的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表现才具有指导意义。
二、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所谓有效,是要产生某种确定的或期望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分析校长课程领导的应然要求及实绩表现来探索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性要素。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式,查阅的文献有三类:有一定影响的课程领导专著及论文、学校的课程实践报告、优秀校长的文章。通过对2001年以来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我们梳理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领导的理论和观点、取得一定成效的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及校长和教师的课程作为、校长自身对课程领导的认识以及在课程领导过程中的思想及行为表现,并从中选取了出现频率高、针对课程领导内涵及实践效能的146 条重要信息和词条,经研究整理后提炼出了30 个核心关键词。
在分析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要素维度时,我们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启发。在物理学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决定于三个要素: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对物体产生力,改变任何要素都会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基于此力学理论,以及对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也存在方向、力度、效能三个维度的要求,由此我们将30 个核心关键词按三个维度分类,并具体分为六个方面,分别命名为成就动机、课程知能、领导风格、行为影响、课程实践、学生发展。其中,成就动机、课程知能、领导风格三个方面形成了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行政长官和首席课程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和领导方式,这一个维度决定着校长对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方向的把握和决策;行为影响和课程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一个课程领导力发挥作用的场景和路径,这一个维度表明校长课程领导的行为幅度和实践力度影响着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发展是课程领导力的作用点和最终归宿,这一个维度决定了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否是有价值和有效能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要素框架,见下表。
表1-1 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要素框架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要素的有效特征分析
与一般或低效课程领导力相比,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以上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及其协同作用,且每一个要素都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特征。
1.积极的成就动机
积极的成就动机是校长有效课程领导力的首要特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校长要负有理想和使命。传统的课程管理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学校仅仅是一种完成上级任务的外控式的“工具型组织”,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3]校长的作用只是外在目标任务的守望者和管理者,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政策的执行者。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校自主发展,校长必须心怀学校发展的使命,才能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并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学校的理想而奋斗。第二,校长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与价值认同,这既是校长成就自己职业理想的根本,又是协调学校成员价值观念,形成学校办学思想,构建学校发展愿景的核心。第三,校长要形成自己的课程理解与认识。课程是教育价值客观化的载体,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不同的课程观引发不同的课程领导行为,校长的课程观往往决定着学校如何规划和建设课程。
2.专业的课程知能
专业的课程知能是课程领导者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面对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仅靠经验办学的校长已难以把握学校发展的趋势和改革的要求,难以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调适。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新建构了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在国家课程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拓展,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并有效实施。“如果校长能对与课程有关的知识有深度与广度的认识,那么校长的领导者角色即能有较佳的表现。”[4]校长只有掌握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课程认知,才能敏感地识别学校情境中的课程需要,理性地处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合理的课程决策和正确的课程引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课程愿景。
3.人本的领导风格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协同的活动,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力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来适应知识快速增长、学校日益复杂和课程体制变革的需要。有学者给出了一个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公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合力)=校长的能力 + 追随者的能力- 阻力。[5]首先,校长必须改变命令和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建立学校课程领导团队,通过对话和互动,谋求课程发展的共识。其次,校长应善于赋权增能,在课程建设中合理分配合作者的课程任务,增强成员的责任意识,有效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和响应课程的愿望和自主性,有效消解家长和社区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校长若希望教师、社区和家长能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发展,发挥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就必须发挥课程领导的功能,调整学校的组织架构和任务,并重新分配课程决定的权力。”[6]
4.自觉的行为影响
学校实践证明“有效的课程领导不表现在工作计划中,而是在领导者的行动中”,[7]所以,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应具有行为上的影响力。首先,校长的言行应与学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保持一致,拒绝狭隘的个人主义,持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组织成员差异观念中的价值认同,从而自觉产生对学校课程计划的参与、回应和承诺;其次,有效能的校长即使在例行行为中也会自觉地带入教育性和课程意义,如校长从巡视校园、和师生交谈的“走动管理”中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第三,校长要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走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主持课程审议、进课堂听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参与课程开发等都应该成为校长最核心和最常态的工作。“有效能的校长善于运用平时的一般性活动,把它视为促进学校革新的有效途径,而缺乏效能的校长却对同样的工作不以为是,消极以对”。[8]校长的行为本身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而学校成员对校长的信任也使校长的行为更具领导力。
5.创新的课程实践
领导与管理的不同,在于主动诱发并促成有效的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课程改革只有引起学校层面的变化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意义。”[9]校长只是追求维持好现状是不可能为学校的变化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学校课程领导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灵活、有效地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基础并促进差异发展;第二,因校制宜,积极主动且理性地开发校本课程,打造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培养出有学校特质、有个性特点的学生;第三,超越传统线性因果关系的领导方式,建立开放的领导体系和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创生者,为学生提供了适切而有意义的课程;第四,建设合作、参与的课程文化,发挥学生课程主体的能动作用,吸引家长、社区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只有良好的课程实践产出,学校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6.高品质的学生发展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作用点要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一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如果不能课程化,转化成课程目标,大多数都落不到实处;[10]另一方面,不从课程内在的、真正反映学生发展需求的方面去理解、思考与建设学校课程,只是做表面文章、讲究形式主义、追求功利性,终将使课程建设虚无化。和低效课程领导的学校相比,有效课程领导的学校最显著的特点是校长更多地思考并积极承担满足全体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高品质的学生发展体现为既全面健康发展又彰显个性特长。这要求作为首席课程领导者的校长,应致力于探索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11]革新课程功能,使课程和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过程中适时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如何通过适切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校长实施有效课程领导必须追寻的目标。
以上六个方面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既有各自专门的要求和功能,又承上启下、相互影响、协同作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仅仅是一种或某些能力的表现,而是动机、知识、素质、能力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某一个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都会影响课程领导的效能。图1反映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特征要素及相互关系。
图1 有效校长课程领导力特征要素图
我们以此校长课程领导力要素结构为框架设计了问卷并对云南省部分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调查,发现云南省中小学校长的课程意识普遍性缺乏,课程能力不足,领导学校课程建设的影响力明显低下,难以适应学校多样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校长课程领导力要素的研究,帮助校长全面地检查自己在课程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课程领导效能,以胜任学校首席课程领导的任务,进而使课程改革在学校主场得以深入推进。
[1]伊兰.K.麦克依万著.高绩效校长的10 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
[2]L.H.bradlly.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M].吕立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3]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100 -104.
[4]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孙向阳.校长课程领导力:从“个力”走向“合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06 -108.
[6]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团组织,2006:1.
[7]L.H.bradlly.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M].吕立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 .
[8]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2.
[9]阮莉洪.校长课程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5 -46.
[10]蒋敦杰.课程领导:校长角色的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07,(4):6 -9.
[11]沈小碚,罗入会.课程领导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4,(10):56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