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悲观主义人性观

2014-01-29崔丹枫

短篇小说 2014年8期
关键词:蜘蛛丝龙之介芥川

崔丹枫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悲观主义人性观

崔丹枫

一、引 言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然而取材新颖,故事情节生动,笔风冷峻简洁,寓意深刻,讽古喻今,极具艺术感染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芥川的作品)取古代的事实,注入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蜘蛛丝》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品。

《蜘蛛丝》是芥川龙之介应铃木三重吉之邀为童话杂志《红鸟》创刊号所创作的作品。作品取材于佛教经典故事《因果的小车》,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日佛祖在极乐世界偶然间看见十八层地狱的底部有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念及他曾经将一只蜘蛛放生,就给了犍陀多一个脱离地狱的机会:将一根蜘蛛丝垂下了地狱。犍陀多看见蜘蛛丝后欣喜若狂,随即沿着蜘蛛丝往上攀爬。不想爬到半路,低头一看,下边有无数的罪人也紧随其后一起往上爬。他考虑到蜘蛛丝的承重,就大声呵斥下面的人,制止他们往上爬。正在这时蜘蛛丝应声而断,犍陀多再次坠入地狱。

在这部作品中,“佛祖”显然是善的代表,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世人的机会,即使是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犍陀多也不肯轻易放弃。而“犍陀多”无疑就是恶的代表。在得到活命的机会后,没有想着如何感恩从善,反而一味只想着自己,最终导致自食恶果。评论界认为:《蜘蛛丝》体现了芥川龙之介的一贯风格——对于利己主义的无情抨击,并且始终贯穿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笔者拟在此主题基础上,通过分析本文结构,善恶双方的行为特征、心理变化,进而挖掘作者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并探寻其人性观形成的原因。

二、极乐世界——地狱——极乐世界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通过“极乐世界——地狱——极乐世界”三个场景的交替进行叙述的。

第一部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唯美的“极乐世界”的图画,“池中绽放的朵朵莲花洁白如玉、花蕊更是赏心悦目,周围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而地狱里,“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这两个场景的对比无疑把极乐世界和地狱分割成了两个毫无关联的世界。而蜘蛛丝的垂下则使两个毫无关联的世界有了一丝联系。作品中还特别指出,在佛祖看到犍陀多的时候是清晨时分。清晨总给人以希望,这时候的佛祖对于自己即将拯救的犍陀多显然是存着一丝希望的,这丝希望化作了蜘蛛丝传递了下去。

第二部分,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地狱血腥肮脏的场面,“四周一片漆黑,黑暗中偶尔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务必瘆人”;“如墓穴一样寂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是罪人们的呻吟声”;“连犍陀多这样的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中的污血,苟延残喘地挣扎”。挣扎中的犍陀多偶然间发现了蜘蛛丝,顿时欣喜若狂,“禁不住击掌欢呼”,满怀希望拼命攀爬。短暂休息的时候,他往下眺望,不禁为自己的成果而欣喜。“双手缠绕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哉!妙哉!”然而也就是与此同时,他发现了尾随而上的众人。刚才还欣喜万分的心情瞬间跌落千丈。想到蜘蛛丝的纤细,担心众人一起攀爬容易导致的后果——大家一起坠落,犍陀多的利己主义思想瞬间膨胀,大声吼道:“哎!罪人们听着!这蜘蛛丝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快给我滚下去!”与此同时,“一直安然无恙的蜘蛛丝”突然在他上方断开,于是他“犹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间栽回到地狱里”。显然,佛祖在他的上方为他构建了希望——那根蜘蛛丝,而随着蜘蛛丝的断开,他的希望也终于破灭,极乐世界和地狱终归未能连接。

第三部分,作品将镜头再一次转回到极乐世界。在佛祖的脚边,极乐世界依旧平静美丽,然而这平静美丽却和之前大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来,犍陀多自作自受,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所谓报应所致。佛祖似乎没有任何损失与变化。其实不然,清晨的佛祖意气风发,给了犍陀多求生的希望,与此同时也给了自己希望——对于人性“善”的向往,想通过这一丝希望用“善”来制服“恶”。然而这种希望一个上午就消失殆尽,人性的“恶”显然超出了佛祖的预期,因此佛祖目睹一切,“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纵观整个事件,对于犍陀多这样无耻的恶人来说,无非是再次堕入地狱,过上以前的生活,然而对于佛祖来说,却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事情结束的时候极乐世界已近晌午,马上就迎来了下午。可能此后佛祖的心情也难免随着夕阳西下而滑落,再不会像水池中的莲花那样平静了吧!

三、芥川龙之介的悲观主义人性观

在这部作品中,“佛祖”显然体现了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的向往,对于这种“善”,芥川龙之介希望是一尘不染的、纯粹的,正如作品中的莲花一样洁白如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性却总是暴露出“恶”的一面,即人类的利己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潜藏在人性当中,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人类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这种思想,一定情况下就会伤害到他人。而且在“善”与“恶”的交锋中,“善”往往不是赢家。正如这部作品的结局:犍陀多用自己的利己主义思想深深打击了佛祖,“恶”势力被空前放大。由这部作品不难看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悲观主义思想。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作品中的“极乐世界”就是他苦苦追求的“真善美”,而“地狱”则是指现实社会,“真善美”距离现实社会是那么的遥远,远到连一丝希望都会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带给人的总是绝望。就像作品中的“佛祖”,每次抛出了希望之蛛丝,却又每次都看到蛛丝的断裂、希望的破灭。

事实上,不只是这部作品,芥川龙之介的这种悲观主义人性观还体现在其他好多作品中,诸如《罗生门》《竹林中》等。在这些作品中,芥川龙之介融会东西方的文艺精神,借鉴西方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手法,犀利描绘利己主义思想的心理走向与变化,揭示人类丑陋人性的本质。然而在与丑陋人性作斗争的过程中,作品中的主人公最终都会向“恶”妥协。

究其原因,芥川龙之介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披露人性的丑恶,对于利己主义思想强烈抨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其希望一次次破灭。

芥川龙之介出生7个月后其母精神失常,后转至外公家由舅父收养,并正式过继为芥川家养子。养母非常疼爱芥川龙之介,待之如己出。然而对于后来芥川龙之介与吉田弥生的初恋却横加反对,直至恋情破产。生母的早逝、养子的身份本就让芥川龙之介饱尝他人非议,让他看透了人性的“恶”本质;养母对于初恋的反对更是让芥川龙之介深受打击,使其产生了厌世情绪。他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周围的人很丑陋,我自己也很丑陋。目睹着这些丑陋而活着真是一种莫名的痛苦,而且只能强迫自己这样痛苦地活着。”27岁时,他结识了秀茂子并与之相恋,结果又是因为忍受不了对方的自私自利而分手。芥川龙之介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利己主义的厌恶可见一斑。及至后来,芥川龙之介绝望地发现,自己的身上也不乏利己主义的影子,为了一段婚外情,芥川龙之介和情人尝试自杀殉情,未遂。对此,在他的遗作《暗中问答》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声音:你在蔑视恋爱,可是你却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我:不,我不是,我是诗人,是艺术家。声音:但是你为了恋爱丢弃了父母妻子,不是吗?我:胡说,我只是为了我自己而丢弃父母妻子的。声音:这么说来,你是个利己主义者。我:抱歉,我还不是利己主义者,但我想成为利己主义者。声音:不幸的是,你传染上了崇拜现代利己主义的思想……”这段对话何尝不是芥川龙之介对于自己人性的拷问。一直以来所鄙弃的、憎恶的利己主义思想居然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做出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无数次对自己的质问之后,他终于把自己逼到了一个死角,让自己在矛盾中垂死挣扎,最终导致精神崩溃,选择了死亡这条不归路。

从另一角度来说,芥川龙之介显然不够勇敢,稍显懦弱。面对这个人性丑恶的世界,他只是无奈与叹息,没有用任何实际行动表示抗争。他和他笔下众多作品的主人公一样,在面对丑恶时,每一次都做出了妥协。可以说,他面对现实世界采取一味逃避的态度,从根本上缺乏征服丑恶人性的决心。他作品中激荡人心的呐喊与愤怒,投入到现实世界中,只是激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对于残酷的现实、丑陋的人性没有任何改变。诸如《蜘蛛丝》里的犍陀多,虽然最终被佛祖抛弃,再次坠入地狱,但是他的丑陋人性恐怕不会因此而改变吧!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蜘蛛丝》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能从中品味到作者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丑恶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于利己主义思想的强烈抨击。芥川龙之介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以一种斗士的姿态,满怀对生命哲理性的思考,审视人性,披露罪恶,把人生道理蕴藏在每一部作品中。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思想给他带来了悲观主义人性观,对于现实社会充满了绝望,最终放弃了生命。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他选择了一味逃避和妥协,缺乏征服丑恶人性的决心。然而尽管如此,高举着反“恶”大旗勇敢前行的芥川龙之介的身影还是值得后人赞叹。

[1] [日]佐藤泰正.芥川龙之介论[M].东京:翰林书房,2000.

[2] 陆忠武.人性的烛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肖书文.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人性边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6(03).

[4] 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门生》《竹林中》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7(05).

李新慧(1978—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蜘蛛丝龙之介芥川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新型人造蜘蛛丝超强韧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我科学家研获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蜘蛛丝发射器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