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抵制还是包容韩寒们的浅薄?

2014-01-28周颖

时代人物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字报文坛韩寒

周颖

8月19日,肖鹰在《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发表《“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称,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是烂片,韩寒本人是“虚假文化偶像”,清理“天才韩寒成名史”,是肃清二十世纪反智主义流毒,给青年以正确引导之必须。着眼于反腐治国,“假造天才作家韩寒”的最后查证,不仅仅将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当是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的一个关键契机。

这篇刊登在官方报纸上的文章像炸弹一样扔进舆论场,引发了一场网络狂欢。肖鹰本人、肖鹰的文本、中青报的办刊理念、以及以韩寒为代表的“韩寒们”等,都成了各路人马“文艺批评”的对象。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发表此文的媒体,认为此文完全是“文革”批斗语言和棍棒文风,不讲理,充满攻击谩骂。而媒体发表这样的“倒韩”评论,背后肯定有阴谋。

和前几次的“韩寒争论”演化为口水战不同,这次“倒韩事件”所掀起的大规模评论潮,从撰文态度、行文水平上看,都不再是网络骂战,而成为具有精英味道的讨论。

“倒韩檄文”一出,肖鹰先于韩寒成为“众矢之的”。

“肖老师这份抡圆了骂‘小骚货对不起世道人心’的做派,可谓文学批评界的乡村泼妇。”“不论是批评韩寒还是其他人,都应恪守一定的专业精神,谩骂式的大批判,不足以推动文学进步,更谈不上净化文学空气。”“肖鹰的批判,已经超出了文化人应有的斯文境界,而是暴力词汇的组合力量,它让人再次领教了中国历史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文化爆破’的声音。”……

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他在《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一文中,给肖鹰的文章定调“大字报”,他呼吁在这个年代,不要用运动的方式来搞臭一个人。一位大学的资深教授,更不要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老套路来批斗一个人。

在铺天盖地对肖鹰的声讨中,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高调发声“今天,我们需要肖鹰式批评”。他认为,尽管肖的文章存在不足,但与大字报式的胡说八道、无中生有、把人往死里整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王旭明认为肖鹰的语言论述与大家习惯的四平八稳、圆润有余的风格不同,与大家习惯的评论者所谓冷静、公允不同,更与当下不少所谓评论家、文学家抬轿子、捧臭脚,无原则讨好年輕人不同。作者表达的爱恨情感十分强烈,强烈到让当下人难以理解;语言十分犀利,犀利到当下人难以接受,“肖鹰式批评更显得鲜活,可贵。”

知名媒体人彭晓芸尖锐地指出,民间的批评,再激烈,有法律裁决兜着。这跟大字报有何关系?权力斗争才涉及大字报,泛政治化,受迫害妄想症的人就是滥用政治领域专有名词来比拟民间争议,这种滥用才是言论自由的敌人。

评论员曹林直言谈论韩寒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攻击这篇评论,并不在于文章本身的语言,而在于作者是一个坚定的‘倒韩派’。韩寒作为文化名人和青年偶像,在网络上拥有一大批拥趸,形成坚定的‘拥韩派’。‘拥韩派’与‘倒韩派’在网络上势同水火,最终使‘韩寒’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提起这个名字,必然会引发激烈争论。”

韩寒出道15年,早期以反抗教育体制成为厌恶应试教育的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此后,以抨击文坛吸引了媒体眼球,一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X”使他成为了反抗官方作家体系的急先锋;直到与书商路金波的合作,“韩寒”正式成为了批判体制的“意见领袖”。有别于体制内知识分子备受束缚的生存处境,韩寒以自由不羁的姿态成为个性鲜明、愤世嫉俗、张扬个性却不乏公民意识的“先天禀赋”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的代表,这些人组成一个群体——“韩寒们”。

有作家指出,不是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能转化成金钱。韩寒的成功,固然有运气的成分和时代的机遇,但抓得住机遇、嗅得出商机,靠得却是他们自己的智商和营销天才。这点,《北京青年报》说得很明白:在每一个节点,韩寒摸准了舆论的命脉,怎样容易一鸣惊人怎样来。无论是退学,还是骂遍文坛,还是评论时事,都是最容易讨舆论欢心、讨大众喝彩的事情。他天生具有媒体嗅觉,能够把握文化界的随波逐流、媒体的盲目炒作以及市场的无序运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太多人不希望韩寒这面“旗帜”倒下。这就是为什很多人无条件地支持韩寒,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抵制韩寒的原因。

抵制韩寒的肖鹰批评道,已年届30岁的作家韩寒,缺少合格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文史知识,缺少一个当代成熟青年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缺少一个有教养的当代青年必备的社会道德观念。十余年来,参与打造韩寒的是多种利益集团相互纠集的强大阵容,有文学权威、实权人物、商界人物,他们出于利益,打造出虚假的韩寒,这一历史弊案对中国文化的伤害是深层次的。

肖鹰对韩寒的判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媒体人朱迅垚认为,韩寒剑走偏锋可以占得一时的便宜,但真正要有修为显然不是靠屡屡哗众取宠就能过关。“我们总认为韩寒还年轻,以后会出好作品,但至少从目前来看,韩寒所能做的就是利用他的庞大粉丝,赚一些市场化的钱。”

评论家许知远把媒体和粉丝对韩寒追捧命名为“庸众的胜利”,他写道:“谈论韩寒变成了一次全方位的心理按摩。你沐浴了青春、酷、成功、机智、还觉得自己参与了一场反抗,同时又是如此安全,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智力上、道德上的代价,也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仿徨,他是这个社会最美妙的消费品。……对于韩寒的热烈推崇,是整个社会拒绝付出代价的标志。”

然而,有年轻网友却认为,在中国,太多的“过来人”喜欢以家长自居。“过来人”们集中批判韩寒,折射出了他们深深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导师”们害怕过去屡试不爽的文宣、教化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失效。

资深媒体人李多钰撰文说:“一个人的野心是有罪的,这是当前社会的铁律,从这条铁律下衍生出任何批判或谩骂都是无法辩白的。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青年的成名成功,必然包含着‘处心积虑’的野心原罪。请求教授们手下留情,善待那些有野心的青年们。”

湖北作协主席方方认为应该包容韩寒: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都是善良、努力并且坚韧的好青年。多少人批他们,他们仍然埋头做事。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成长。就算拍了烂片又算什么,好多好导演都是从烂片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年轻人其实是励志榜样,应该爱护而不是打击。

“媒体所津津乐道的‘韩寒’,与韩寒本身已经隔了十万八千里,而商业领域的‘韩寒’,早已经与娱乐、资本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韩寒’,有太多的运作与炒作。”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吕方认为,在多元文化时代,最关键的是,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让法律的归法律,文学的归文学,文化的归文化,在还原韩寒的同时,让“韩寒现象”回归正常与理性。

猜你喜欢

大字报文坛韩寒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欧洲保守派的一张“大字报”
文检技术在侦破一起重大投毒案件中的作用和体会
The Fall of Han
我没有什么对象需要反抗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