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胆敢对中国发动战争?
2014-01-28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然而,却出现了一股声称历史可能重演的热潮。英国《经济学人》首先撰文称:今天的世界形势与1914年一战爆发前的形势很相似,好像世界大战很快要爆发似的。2014年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声称:今天的日中关系很像1914年前的英德关系。此言一出,更加推动了一股拿历史和现实比较的风潮,一时间国际上和中国国内都大谈战争,好不热闹。我去国内各地,人们纷纷问我,是不是要打仗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
决定天下大势的是时代主题,把握时代主题是准确认识今天世界的关键。二十世纪很长的时间里,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中度过的。列宁在1916年曾做出一个著名论断,指出当时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个论断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所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中国革命、战后席卷全球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时代的主题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变化的。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反复对外讲一个观点,即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和平,一个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根据小平同志的论断,我们历届党代会一直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变化,是统领一切的变化。把握时代主题,对中国影响极大。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毛主席去世前,毛主席挥之不去的忧虑是战争,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在当时的形势下,准备打仗成为全国工作的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摒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而且工作中心的转移包含着一个大判断:就是战争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
1978年中国GDP为3600亿人民币,到了1991年上升到2.16万亿人民币,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证明三中全会的决策完全正确。
中国的大发展主要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1992年南巡讲话时的国际形势如何?苏联解体了,东欧发生了剧变。如果思想还停留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会认为敌人将大举进攻。中国应关上大门,固守阵地。邓小平却说: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中国的大门不仅没有关上,开得更大了。
2013年,中国GDP上升到56.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1991年的26倍。中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小平的决断是何等英明。小平决断的根据是什么?那就是时代主题变了。
2012年11月举行的十八大重申,当今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是有利的。
时代的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致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汹涌澎湃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引用过孙中山先生的四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我们来比较一下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和中国的情况。美国在新世纪打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逆世界潮流而动,倒了大霉。美国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打这两场战争是犯了战略性错误。两场战争耗费了大约6万亿美元。如果不打这两场战争,美国的日子会好过得多。中国则不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
顺应世界潮流和逆世界潮流而动,其结果全然不同。2001年美国GDP为10.2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为1.15万亿美元,美国大约是中国的9倍。2013年,美国的GDP大约为16.8万亿美元,中国的GDP大约是9.3万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1.8倍。中美两国力量对比正在迅速变化。
看世界形势时,必须紧紧抓住“天”变了没有。如果“天”变了,“道”必须跟着变才行。时代主题的变化是天大的变化。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战争曾威力无比。国与国之间发生了冲突和争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了,那就诉诸武力,打,战争解决一切问题。显然,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战败国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世界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新情况。美国打了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自2001年10月7日打响,一直打到现在。2014年年底美国军队要撤了。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战争打响,但2009年美国军队撤了。美国人自己说,这两场战争不仅没解决任何问题,还给美国带来了一大堆麻烦。战争加剧了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冲突。在21世纪很长的岁月里,美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应对这两场战争带来的后果。
阿富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喀布尔以南就有全球第三大铜矿。伊拉克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其储量为全球第三。美国打了这两场战争后,强迫阿富汗和伊拉克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阿富汗的礦产资源、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割给美国了吗?没有啊。如果美国胆敢这样做,全世界都会骂它是强盗,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就站不住脚。为什么不敢?世界进步了,时代主题变了。天变了,道也变了。战争曾经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今天不行了。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争夺资源往往是发动战争的理由。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发动了战争。然而今天世界变了,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了一气。生产的四大要素,商品、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一个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这就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2013年,中国进口2.82亿吨石油,6338万吨大豆,近1500万吨谷物,我们的铁矿石80%是进口的。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完全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不需要通过战争。这也是“天”变,“道”亦变带来的结果。
在观察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时,中美关系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中美关系。
所谓全面,就是既要看到中美之间的分歧、摩擦和矛盾,也要看到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
有人说美国在围堵、遏制中国。美国有没有人想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当然有,但是决不能把美国看成铁板一块。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含义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也一再重申,两国关系决不能再走昔日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冲突、战争的老路。
2014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六次战略與经济对话的开幕式上对35年来的中美关系做了很好的总结:“35年来,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是向前的,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两国建立了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去年达到52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两国建立了41对友好省州和202对友好城市。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400万人次。”
所谓客观地看待中美关系和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是指,对于我们所面临的危险与挑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中国今天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谁能围堵住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确实围堵过我们,当时中国的处境非常困难。今天的情况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1949年至1978年,中国累计出国的人数加在一起不过28万人,平均每年不到1万。而2013年我国出境的人数接近1亿人。1978年我国的外贸总额为206亿美元,2013年上升到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此密切,是围堵不住的。围堵中国,既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利益。
中国当然要有强大的国防。早在1975年周恩来总理就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国防。如果有人胆敢把战争强加在中国头上的话,我们当然要坚决地还击。然而,今天放眼全球,看不到有哪一个国家,胆敢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美国连一个阿富汗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对中国发动战争?
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大发展说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2012年十八大报告重申:“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支撑战略机遇期判断的,一是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二是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三是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到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上述这三条,今天依然俱在。任何对战略机遇期的怀疑和动摇,都没有根据。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面临国际形势中复杂的一面。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周边国家对我的疑虑在上升;美国的再平衡、重返亚太的战略,增加了我周边形势的复杂性;中日关系进入了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围绕南海问题,我与有关国家的紧张形势在持续。但是,比较1978年和1989年,我国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与那时完全不一样。1978年,苏联大军压境,中国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1989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制裁,中国的外交跌入了低谷,处境十分困难。今天的情况虽然复杂,但比过去那两个阶段要好。
1990年3月3日,在我国的外交处境依然十分严峻时,邓小平同志讲了一段很有分量的话:“对于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邓小平的上述思想今天依然适用。我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的外交大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十八大所确定的两个百年的大目标,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