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认识
2014-01-28邓坚
邓 坚
(水利部水文局,100053,北京)
一、对水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1.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标志着我国社会文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为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水,通过水文循环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不断繁衍生息。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内容。人水和谐强调给洪水以出路,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生态文明更多地强调给生物多样性以出路,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水和谐理念的升华与飞跃。水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文化伦理和社会管理问题,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是治水理念的最高境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以及各类生物良性生存繁衍等生态环境下的美好家园。
2.生物多样性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一样,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状态保持良好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水里是不是有鱼、有多少种鱼,天上是不是有鸟、都有哪些鸟类”作为判别生态环境是不是好转的重要依据之一。水是整个生命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河流、湖泊、湿地这些自然水体,不仅是生物群落赖以栖息、生存、繁衍的物质载体,也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围绕生态文明理念有机整合各项传统水利工作的基础上,要更加关注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内在成效,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要把维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
3.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治水的必然途径
我国水情复杂,水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代价过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解决当前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障水安全。这既是践行可持续治水思路、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途径。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宣传尊重自然的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系统科学地解决各类水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既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合理需求,又满足以水生物多样性为标志的河湖健康基本要求,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是要改善水质水量、促进河湖健康、保护和逐步修复水生态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围绕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评价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键的环节。
1.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需要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状态。而生态状况又是环境状况下的直观反映,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是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生态状况应是评价生态建设更重要的信息,更容易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的认可。为此,评价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应包含水生态状况信息。但如何评价这个和谐状态呢?仅凭当前所能掌握的水量、水质、水温、泥沙等传统水文观测资料是很不够的。在生态环境系统中,传统水文信息主要反映的是环境方面的状况,虽然对生态状况有重要判别作用,但并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水生态状况,以识别水生态文明面临的问题、引导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评价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水量、水质、生物等水生态要素的各个方面,要从根本上反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必须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出发,用水生态评价指标来衡量。通过评价一个地区随时间变化的水生态状况,可以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量化依据,以反映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有利于增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使各项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
2.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支撑
构建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基础资源,还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把人和社会置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认识。这就需要通过水生态评价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建立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以反映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文明的程度,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3.水生态境修复需要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作指导
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与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主动保护和修复的活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水质水量,而且要在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贯穿生态理念,这是与传统水利、工程水利最重要最明显的区别。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特性,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水生态与水环境进行长期定量监测,以指导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良性发展。
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对水生态修复相当重视。如日本的河流生态修复已经开展了20多年。从1982年开始在横滨市开展试点,名为“亲水工程”,在不改变河道行洪能力的条件下主要对下游河道进行了修复和清理,使之更接近天然状态。随后,在东京Tama河流域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动态修复,包括对河流水生物进行恢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多个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美国也在不断反思河流治理工程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垦务局的科研中心等还通过生态指标检测系统开展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指导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这些经验成果值得学习借鉴。
三、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水生态评价指标的获取是科学评价水生态状况的前提,必须通过有效的水生态监测来实现。水生态监测通过对水量、水位、泥沙、水质(理化)和水生生物等水生态要素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水生态的现状和变化,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水生态监测基础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价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基本手段。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成空间分布基本合理、监测项目比较齐全的水文站网体系,开展了水位、流量、降水、蒸发、水质、泥沙、地下水、土壤墒情、水生态等水文监测工作。目前,水文部门已广泛开展了以藻类为代表的水生态监测,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北京市等单位还探索性开展了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两栖动物、鱼类,甚至鸟类等生物指标监测,编制了水生动植物图谱。但与地表水、地下水等监测工作相比,水生态监测是水文业务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水利基础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水生态监测体系,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着力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1.开展水生物调查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围绕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水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实地查勘、民间走访、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各地主要水生物种类以及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水生物群落分布结构和习性,掌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程度,以明确水生态监测的重点和方向,更好地为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收集基本信息,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开展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水文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一项崭新而又长期的工作任务。为此,要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的各类站网优势,以现有监测站网为基础,拓展水文测站的水生态监测功能,充实调整和补充完善水生态监测站点,形成布局合理、项目齐全的水生态监测网络。要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的监测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遥感和信息等技术手段,本着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从单一藻类监测逐步覆盖底栖生物、浮游生物、两栖生物、水生植物及鱼类等在内的生物群落监测,全面收集江河湖泊水系和区域水生态各个要素,以清晰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水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要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的人才队伍优势,统筹考虑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两个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扩大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层次,积极探索新型用人用工模式,研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补充水生物监测分析等专业人才的不足,不断提升监测服务能力与水平。
3.开展水生态分析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保障
30多年前欧洲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水生生物指示性物种及指标的研究。2000年颁布的《欧盟水政策领域的行动框架指令》(简称水框架指令)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重要的水法规之一。欧盟水框架指令以河湖健康为基础,系统提出了地表淡水生态系统状况的分级标准,配套颁布了一系列技术导则和方法,既是淡水生态系统现状评估的准则,也是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的依据。我国的水生态分析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成果和实用的技术方法,结合我国水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对水生态状况的分析评价工作,开展对区域水生态的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辨识水生态的总体状况,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开展水生态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和开展水生态问题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生产应用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开展水生态监测技术、水生态评价标准、水生态修复模式以及水生生物分布机理等方面研究,为解决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使得社会对水资源的量质要求比以往更为迫切,对水生态水环境的适宜条件比以往更为关注。水生态文明必须具备充足的水量、良好的水质、畅通的水系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等特征。水文部门作为水的数量与质量监测、分析、评价、预测的专业部门,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水生态文明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水文科学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加快推进,需要水文行业扎实的基础工作。水文部门应充分发挥站网、资料、技术和队伍优势,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水文服务的切入点,全面加强水生态监测工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建设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