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实践平台,探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4-01-28刘哲信付中力吉林大学珠海学院519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训专业

刘哲信 付中力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519000 )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但是,学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不符合的矛盾一直存在,按照目前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以适应服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各个院校的不同性质、历史传统和生源等不同的条件,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还需要从各自的情况出发,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教学条件下,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很难较好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毕业生在就业中不能迅速实现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变,在学生毕业方面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分析和探索,在现在的培养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灌输式”教学方法效率低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使用粉笔+黑板+PPT文本演示的教学手段,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单纯的理论讲授下缺乏学习的激情,教师授课内容以书本为主,学生的课程学习在单调的教学方式下变得枯燥无味,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

2.缺乏理论与实训的结合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训是分开的,在学完理论课程后不能及时安排实训内容,理论学习与实践脱离。实践教学内容偏少,课时分配不合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学校的资金有限,很难提供或更新先进的机器等实验室设备;二是有的教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知识获得完全来源于课本以及文献资料,只能照本宣科。实践教学往往只作为理论教学简单的辅助手段,实践内容一般也是在课堂或实验室由老师进行简单地操作演示为主,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缺乏对系统内容的整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每一门课程都作为独立的设课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缺乏相互的联系,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比如设计的思维和手法就是重复的;另一方面,对于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缺乏系统的整合,前后课程的内容之间没有很好的综合运用,缺乏对学生的整体设计思维引导和启发。

二、打造实践平台,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调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人才培养新模式

(1)“3+1”人才培养模式

“3+1”是指前3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最后1年通过实践联盟教育资源,进入与行业融合的产学研平台基地进行实训。“3+1”模式强调在“专业知识、设计能力、艺术素质”结构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竞赛(研究)+行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教学安排以本科教育水平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既重视大学科平台的知识融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设计思维训练,又强调学生面向实际行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实现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层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新型校内培养模式

新型校内培养模式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调整、改造、更新传统课程,增设与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拓宽培养口径,推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化,实现校内培养模式的改革。

①以“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思路,坚持以宽基础、强主干、重延伸、综合交叉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框架体系。按照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公共基础平台、作为学科基础教育的学科基础平台、体现专业特征的专业基础平台等几方面相互依存又逐层递进,按各专业的特点设置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组合模块。

②根据个性培养的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参加社会实践或出国交流学习;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业进程,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育、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总体素质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

③增设公共选修课学分和创新学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开设艺术及人文素质等课程,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选修,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创新学分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立,鼓励一部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广度上有所突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争创优异成绩,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构建多维度教学实训课程新体系

与行业交互,实训教学内容单独设课,教学过程实行模块化。形成由基本技能、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设计实训模块4大模块组成的新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了工业设计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动画设计实验工场、交互式多媒体研究室、基础实验室、手板制作室、用户研究室,配置先进实验设备。为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制度,满足新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需求。实训体系还以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国内外学科竞赛、产学研结合引入教学,提高专业课的开放性与实战性,形成了以竞赛、真题、虚拟题带动创新,创新融入实践的良性循环,并促进专利的大量孵化。

3.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实习基地

通过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实习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较早走向社会的桥头堡,实现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多种资源的互通互流,对学校的艺术学科、设计学科建设起到了直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为在校生实习提供平台,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将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他们快速地树立自己职业理想,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练就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4.构建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

(1)实施“展览工程”

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作为重要的实践创意空间,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通过作品展览,增加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打造“设计沙龙”

每个专业根据学生兴趣,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作为“头脑风暴”式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以设计主题的形式互动交流,以企业冠名的各类专题设计大赛,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

(3)培育“学术讲坛”

积极举办由大师、企业和自由设计名师、名家的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设计视野,了解前沿设计思潮。

(4)建立“多导师制”

利用产学研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实习基地的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并评价给分。

(5)组织“学科竞赛”

坚持与行业联合多样专题专业比赛为先导,继而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分段竞技模式,通过参赛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对市场流行的把握,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6)实施“工作室学习方式”

以各个专业方向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专业设计工作室”,学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教师工作室,结合工作室科研内容进行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人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平台建设,使学生将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实现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工学交替,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实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