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宝钗的内心世界
——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宝钗所作诗词为例
2014-01-28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探究宝钗的内心世界
——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宝钗所作诗词为例
⊙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无疑是十分高超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重要角色,也是作者刻画得较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本文以宝钗在前八十回中所作的诗词为例,分析宝钗的矛盾心理,深入探究宝钗的内心世界,深刻了解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进而理解曹雪芹赋予这个人物的深刻内涵。
宝钗诗词内心世界矛盾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抒发心灵和情志的载体。《诗·大序》有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①《礼记·乐记》也有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②可见,诗歌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反之,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诗歌中看出其作者的内心世界。纵观《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宝钗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标准的封建淑女的印象。她恪守封建道德规范,“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以当时的价值观来说,宝钗可以算得上闺中女子的典范了。然而,如果宝钗的形象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就要大大降低了。因此,曹雪芹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展现宝钗的人物复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诗词来表达人物心理。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宝钗所作诗词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宝钗的内心是十分矛盾而复杂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既自谦又自负
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宝钗的诗词创作数量并不多,只有七首诗和一首词,并且都是在集体活动中所作。将宝钗的诗歌创作数量与其他人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几次诗社活动中要比宝钗积极得多。这是因为宝钗的诗才不高、技不如人吗?显然不是。宝钗的诗才远远高于贾家三春,可以与林黛玉、史湘云一较高下。如在第三十七回作海棠诗时,李纨在评价黛玉之作时曾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从这里可以看出,黛玉与宝钗二人的诗才不相上下,只是风格有所不同。
那么宝钗为什么不热衷于诗歌创作呢?除了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外,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宝钗“守拙”的性格决定了她自谦的处世态度。宝钗创作诗歌只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并没有炫耀其才华的意味,更没有与他人一较高低的心理,可见宝钗自谦的处世原则。这种自谦的态度在元妃省亲奉旨作诗时可以得到明确的体现。在这一回中,宝钗诗作是一首七律,《凝辉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在这首诗中,宝钗通过一系列比喻,含蓄地赞颂了元妃。在这首诗的最后,宝钗写了“自惭何敢再为辞”一句。迎春的“羞题”是自知水平不高,而宝钗的“自惭”却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诗才不高,不敢为辞,而是自谦,其“守拙”的性格可见一斑。
但宝钗也绝不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世外高人,作为一个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她对自己的才华和美丽也是十分清楚的,并且十分自信,甚至达到了自负的地步。从第三十七回她所作的海棠诗里就可以看出端倪。其诗如下:“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尝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宝钗一直以封建道德严格地要求自己,几乎不曾做过有失闺训之事,也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而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则是通过胭脂的香艳来衬托海棠的洁白,又用冰雪来比喻其精魂,更与下句的“淡极始知花更艳”相互映衬。宝钗从来朴素,不尚奢华,“他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认为,真正的美丽是不需要任何装饰来补充的,素雅到极致才是真美,这不仅仅是宝钗自身审美观的表达,更是她对自己人格品质自负的表现。宝钗咏赞的不仅仅是白海棠,而是把白海棠当成了自己意志品格的化身,她自觉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并且为自己的“清洁”而自豪,甚至达到了自负的程度。
二、既“安分随时”又积极进取
在《红楼梦》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云轩》中,作者就用十六个字概括了宝钗的性格——“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的“安分随时”是她豁达的性格使然,也是由于她在贾府的客人身份。然而宝钗毕竟是一名花季少女,她是理性的,但这并不代表宝钗对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一点欲求的。宝钗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有着很大的期盼的,这一点从填柳絮词的一回中就可以看出:“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有人认为这是宝钗“野心勃勃”的证据,也有人认为其纯属宝钗的咏赞之作,与其情志无关。笔者认为,宝钗的这首《临江仙》,并非“野心勃勃”,而是自叙其人生追求之作。那么,她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夫君飞黄腾达,而自己则能够妻凭夫贵,也就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多次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是希望宝玉将来有所成就。也许又会有人认为,这就是宝钗的“野心”,其实不然。笔者之所以认为其非“野心勃勃”而是积极进取,是因为宝钗对前途的追求,更侧重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宝钗选择的道路是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所做的最好的选择。宝钗的人生追求是当时大多数女子的共同心声,试问,就是在21世纪的现在,又有多少女性不希望拥有这些呢?宝钗的追求是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固然可以说她封建意识浓厚,却不能给她戴上“野心勃勃”的帽子。
《临江仙》一词,除了表达宝钗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之外,还表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宝钗并不是黛玉似的悲观主义者,她虽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并不哀怨,也总是会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就如同她在填词之前所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宝钗的这首柳絮词突破了柳絮这个意象在诗歌传统中所代表的情感倾向,一扫哀怨颓败之气,在柳絮身上赋予了乐观豁达的情感,也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气度和胸襟。宝钗人生追求的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作者却将两者融合于一人的性格之中,正凸显了宝钗的复杂之处。
三、既藏愚守拙又针砭时弊
不同于黛玉的恃才好强,宝钗的处事原则是藏愚守拙,正如王熙凤对宝钗的评价:“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装愚守拙的涵养并不代表她是迎春似的滥好人;相反,宝钗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她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都有着明澈的洞察力,能够看清世间的丑恶并对其加以嘲讽。这一点从《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回中就可以明确看出。在这一回中,宝黛钗三人各做了一首螃蟹诗,宝钗之作如下:“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阳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的这首螃蟹诗为三人之冠,“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黛玉、宝玉二人的诗作都是抒发食蟹饮酒的欢乐之情,显然没有宝钗的诗意蕴深刻。宝钗的这首螃蟹诗,是对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钻营小人所进行的痛快淋漓的斥责与嘲讽。
诗中首联“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宝钗用“涎口”二字表达了小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贪婪,而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阳秋空黑黄”,则是宝钗对这些钻营小人丑态的具体刻画,他们腹中空空,毫无才干,却自高自大,横行霸道。诗中颈联“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说要对付这类的小人,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也就是对症下药的意思。而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螃蟹挣扎许久,但最终也不能抵抗被做成食物的命运,是对钻营小人们命运的深刻嘲讽。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宝钗自身不也通过“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来表达对未来的渴望吗?但宝钗所向往的,是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她所嘲讽的是那些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其实毫无才干的人,二者的人生追求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
从宝钗的螃蟹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她藏愚守拙的背后隐藏着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她清楚地了解在生活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怎样的波澜,也善于以小喻大,通过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来针砭时弊,清醒地看到世间的丑恶并加以鞭挞。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宝钗的性格就已经十分丰满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而这些通过她在前八十回中所做的诗词可以一见端倪。宝钗的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她有世俗的一面,也有着超凡的一面;有着单纯的一面,也有着成熟的一面。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心理糅合在一起,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薛宝钗。
真实的人物必定复杂,复杂的人物才是最真。曹雪芹正是通过这高超的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真实而美丽的宝钗。因此,当这些真实和美丽被无可挽回地毁灭时,我们才会为这消逝的一切掩卷叹息。
①陈子展撰述:《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②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页。
[1](清)曹雪芹.红楼梦[M].梁归智校评.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2][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