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考古阐释学

2014-01-28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谱系考古学人类学

张 希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000)

一般来说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是用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和谱系,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考古阐释学则是研究被复原的考古学遗存背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貌、规律和社会进化法则,是考古学深沉研究的方法,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现在欧美所推崇的考古阐释学方法主要是聚落考古学和新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是以遗址内在遗迹的微观关系和遗址群间的宏观位置关系的综合研究,进而探讨社会文化的内在关系与结构。而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三个同时并进的重要焦点:文化生态学、系统理论和空间分析。”1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戈登.威利在秘鲁的维鲁河谷的聚落形态研究。新考古学则是由宾福德所倡导,通过全新的研究和设计,开展比较考古学研究,了解社会文化进化的通则,被称为“科学”的方法。大致来说,他们有几个特点:“1.注重文化生态学;2.采用“系统理论以了解文化;3.注重方法(以推论或演绎及“假说验证”为主)而不求个别文化深度研究;4.以文化社会变迁程序及法则之寻求为主要目的。”2而同时这些方法刺激了大量自然科学定量分析技术运用到考古学中,提高了考古学的科学性。

欧美考古学能产生聚落考古和新考古学有其自身的学科背景,吴春明曾做过详细的介绍:3考古学是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体系中的一部分。美洲的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支,欧洲的史前考古学也取向于社会人类学。在古典进化论背景下,来源于近代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被应用于考古学中,发展出了近代考古学;而其后美国的“历史学派”和欧洲的“传播论”的影响,赋予了考古学更多实证的内容,树立了考古学注重物质文化外部形态的描述与分类即器物谱系的研究法,注重时空多样性即文化区系的研究法;在20-30年代欧美人类学界兴起的的“功能——结构主义”等社会文化人类学深层理论的影响下,欧美考古学开展了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层面,使得考古学从局限于器物谱系和文化区系上升到古代社会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二战后,随着新进化论的兴起,在聚落考古学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文化进化法则再次成为考古学新阶段特点,“新考古学”应运而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渐进理论的直接制约,而随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国考古学的现状,随着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在全国范围开展,在以苏秉琦先生倡导的“区系类型”方法的指导下,我国的主要地区大致完成了本地区的文化谱系及编年。部分学者也开展了一些深层次的考古学研究,如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的复原,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课题的探讨等,但是,这类研究却较为有限,与欧美考古学相差甚大。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中国地缘广阔,古代文明千年来绵延不绝,因此在考古学区系类型的建构上任务繁重;二是中国考古学的史学传统及杜绝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取向。

在一些学者看来,“考古学家在弄清本地区以物质文化史编年为代表的古文化谱系之后,都试图或正在探索对古文化的创造者所构成的社会状况及其变迁规律,正是近代考古学向现代考古学的转变。这是考古学理论方法、学科角色与地位及目的性的调整,是从人文科学价值转向社会科学的价值。而中国的现状说明中国考古学仍停留在近代考古学的水平,而且传统史学的对中国考古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制约,使得中国考古学只是史学的附庸,用以证经补史,而难以突破发展。”4

难道说,中国考古学必须脱离传统史学的藩篱,投入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体系中才能有所突破发展?还是先让我们看看有着深厚史学传统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关于空足鬶就是文献“鸡彝”的精辟论证再下结论。

邹衡先生在《试论夏文化》5一文中,先通过对夏、商出土礼器的比较得出,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其后,邹先生通过文献资料的记载而知,夏商各有不同的“灌器”,夏为鸡彝,商为斝。那么怎么才能证明夏文化中的封口盉就是鸡彝呢?邹先生发现从器物形态学来分析,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常见的红陶鬶正像一只红色的雄鸡,正合鸡彝之名。而同通过对陶鬶的谱系分析,邹先生理清了陶鬶在各时期的形态变化及分布范围,并证明了夏文化的的封口盉确是来源于大汶口文化的陶鬶,只是夏人尚黑,而做出黑、灰色。由此,从命名而言,证明了夏文化的封口盉即为鸡彝。

其后邹先生又从西周金文的“彝”字,入手,从文字学中分析出“彝”原型为将鸡捆缚,滴血,宰后用双手捧送供神。并列举出古代文献证明宰鸡敬神的风习通行于古代东方,特别是鲁国地区。而红色雄鸡是用于祭祀的牺牲品,而陶鬶是用于祭祀的彝器,两者关系不是再清楚没有了吗?双手捧鸡曰“彝”,双手捧鬶曰“灌”,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由此,从功能上再次证明了陶鬶,封口盉即为鸡彝。

邹衡先生在此论证中,结合了陶质礼器的的文献依据和考古学特征,科学地将实物资料转变为实物史料,极大地推进了文献历史学和考古学两个方面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古文献考据学与古文字学对考古学研究的巨大帮助,将文献资料运用于证明和解释考古学现象,则考古学是主体;而用考古学现象以比附文献资料,则是以史学为主体,又怎么能说中国考古学只是史学的附庸品呢?其次,邹先生通过陶鬶的谱系分析,明晰了夏商文化的源流,证明了当时的礼制,并复原了当时的礼俗,这如何能说邹先生的研究不透物见人?我看邹先生的研究一点也不逊色于欧美的“新考古学”,拥有深厚史学功底的邹先生一样可以做出深层次的考古学研究。

我们还应该看到欧美的考古学置身于人类学或社会学体系之下,很大程度上是无经可证,无史可据,只能利用实物资料独立地复原古代社会历史。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又光辉灿烂,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独立形成而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而且中国4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录,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极深厚的史学传统。欧美考古学由其自身发展的渊源,中国考古学也有自身发展之渊源,又岂能轻易放弃自身优厚的先天资源呢?更何况欧美考古学所用之人类学理论也有其时代背景,都是随时代背景而应运而生,无论是哪一种理论都有其缺陷,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往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一淘汰。或者可以说人类学理论只是应其时代而起,反应其时之思潮,解决其时关注之问题,其研究当代之社会尚不能行之有效,又如何妄论用于史前文明社会?

当然,借用社会人类学理论,使用大量科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定量分析技术,有助于提高考古学的科学性,有助于提取更多的考古信息,使考古学研究更全面、更深入,但是将考古学从人文科学价值转向社会科学价值并不是什么好事,而将探索人类文化进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视为考古学的终极目标更是对考古学的贬低。

首先,文物资料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能用所谓自然科学的“假设——演绎——论证”的程序一一试验。对待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每个考古学者都必须有一份爱惜,一份保护它的责任,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万万不可丢弃。

其次,考古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传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看来考古学最大的作用应该在精神文明上。西方有句谚语:“只有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来,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有了解了人类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人类才能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才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未来。而考古学正是这么一座连接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的一座桥梁。邹衡先生的研究就有这方面的作用,只要看着红陶鬶、封口盉,或者自己在宰鸡敬神,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我们大汶口时期、龙山时期的先祖一脉相承下来的礼俗,就有一种对祖先继承的感觉,并有传承下去的信念。

因此,且不说探索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有没可能,要多长时间,对现世之人有多大用处,它充其量只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考古学应该把过去告诉人们,让人们了解过去,让古代文明得以传承。

注释:

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2.同1

3.吴春明.《说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4.吴春明.《“西学东渐”中的中国考古学》.

5.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猜你喜欢

谱系考古学人类学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神族谱系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聆听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