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现状
2014-01-2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00875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0036
姜 壮 吴 涵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00875 ;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0036)
近些年来,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开始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踪影,不断地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眼球。特别是近两年来,虽然广电总局对于内地电视卫星频道的“限娱令”让很多家电视台不经有些头疼,但夹缝中生存着的真人秀节目,却显现出一派生机。
有人说现在的真人秀节目,从头到位就是个秀。2010年,《中国达人秀》第一季开播,选手、评委、主持人都各自做着各自的秀。2012年,有媒体人戏说这一年椅子很忙,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再次让观众们见识到的是选手的才华,导师的纠结和主持人的肺活量。进入2013年,这一趋势则愈演愈烈。根据优酷视频综艺频道的统计,2013年4月综艺节目排行榜1前10名中,真人秀节目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是在众多真人秀节目中,我们却惊讶的发现,这些节目里似乎有一个角色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主持人。以下则是我对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做出的分析。
一、现阶段真人秀主持人的分类
(一)传统主持人
“主持人(Hostess/host)”一词起源于美国,直译为主人、东道主,有掌控、驾驭的引申义。而主持人在节目中则要求其能够贯穿节目始终,掌控全局,使得节目可以顺利进行。《正大综艺之墙来了》《谢天谢地你来了》等真人秀节目就是典型代表。主持人按照节目既定的流程同嘉宾、观众展开互动,完成节目,其唯一的宗旨就是:主持人组建框架,演员、嘉宾、观众、短片等等其他元素来填充节目内容。主持人自始至终的状态,就是节目节奏的掌控者,嘉宾行为的引导者和观众情绪的带动者。
(二)跨界型主持人
这一类的主持人的最大特点是,依然自始至终作为节目的驾驭者,掌控着节目的进行节奏。但在节目当中,他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参与者、表演者,节目制作方不同程度的给主持人固定出一个时间段或板块让其进行表演。在这其中以《郭的秀》《晓说》《壹周立波秀》为代表之一,这类节目又叫做真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即为演员,且为最重要的表演者,或者是唯一的表演者。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为主、肢体语言为辅的表演形式,独自或请嘉宾助演的形式,完成整期节目的制作。另一种则以《百变大咖秀》为典型代表。在节目中,主持人以“百变”为宗旨,在主持节目之余,不遗余力地进行着角色的演绎。每一期节目都在自己的装扮上设定一个主题,例如:谢娜扮演的“白娘子”“甄嬛”“埃及艳后”等人物形象,并且都以这个人物形象为基础设计一个开场的桥段。此外,该节目还专门为主持人开辟了《娜舞时间》板块,让其以当期造型表演民族舞蹈来吸引观众眼球。
(三)伴随性主持人/被弱化的主持人
这类主持人看似存在,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主持人”最原本的定义:驾驭节目。他们在节目当中会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开场和结尾,并不时地穿插在节目内容当中,但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并非主持节目,以《中国达人秀》《中国最强音》2为例,主持人工作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1.节目开场、结尾的介绍以及冗长的口播广告;
2.与选手及亲友只言片语的交流;
3.对选手表现“感叹号式”的夸张表演。
在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就被削弱了不少,直接被人笑谈为“卖凉茶的”。而在2013年大热的《我是歌手》节目中,除了在最后一场总决赛,职业主持人出场之外,其余前12期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直接被选手、导演和短片通过多样的方式完全取代。
二、解析“伴随性主持人/被弱化的主持人”
这类主持人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被弱化”,换言之就是:“可有”“可无”。
(一)可有
表现为在节目中,主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还是会在节目中时常出现,并且发挥着节目赋予主持人的一系列相关作用:
1.赞助商的需求。任何节目的制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投入。显然,企业的赞助对于节目的运作如今已经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对于节目制作方而言,制作一档节目有钱与没钱都各有各的做法。但为了能够让节目更加好看,更吸引观众,让大量资金的注入势必是他们的不二法则。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可以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用金钱换广告,这对于经营者而言司空见惯,而把广告选择在哪里播出也就和收视率有着直接的关联。相信大多数中国观众都对2008年央视春晚前播出的一条广告记忆犹新:它将12生肖按照恒源祥模式“鼠鼠鼠”“牛牛牛”地从头到尾数个遍,看得观众瞠目结舌。可见,广告也不能太过单一和直白,否则也会让受众心生厌倦。于是乎,在冠名、特约播出、屏幕贴片广告、现场软广告的布景等等方式之外,主持人这个能说会道的角色,自然也得变着花样的与广告来个亲密接触:口播中对赞助商的感谢,高频率地提及选手奖品的提供者。赞助商的广告由主持人多种形式说出来,与节目巧妙地融为一体,比起其他方式来说,观众的接受程度自然是要更容易些。
2.节目效果的需要。在真人秀节目中,这类主持人已经放下掌控节目节奏的权杖,不在参与节目进程管理者的相关工作,继而变为对选手、评委的表现进行“感叹号式”的表演者或者与选手及其亲友的交流者。所谓“感叹号式”的表演,顾名思义就是在摄像机镜头面前,自顾自的表现出惊讶、震撼、激动等等一系列的夸张行为。主持人的这种行为,绝大多数现场参与者是看不见的,那追根究底,就是为了达到带动电视观众的情绪等等不同的节目效果而已。而主持人在现场与选手或其亲友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选手及亲友交流的更加放松、自然,而且当选手、亲友情绪较为激动时,主持人也可以照顾照顾得到他们的情绪,进行安慰。选手、亲友情绪的变化,主持人温暖关怀的这些画片,都是节目制作方非常希望拥有的,既可以感染电视观众的内心情绪,也容让人感觉节目是更加真实的。
3.观众心理的需要。这一类主持人的工作,其实通过多元的方式,完全可以取代他们的工作,可以如同记录片一般全程展示节目始末。但对于部分电视观众,甚至是相当大一部分人则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综艺节目就应该有主持人,至少也得有个人报幕吧”“连个主持大局的人都没有,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吧。”以《我是歌手》为例,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参赛歌手胡海泉以主持人的身份最先站在镜头前的时候,瞬间引起网络大讨论:“湖南台就没有主持人了吗?”;而在最后一期总决赛中,专业主持人何炅、汪涵的出现,则又一次热炒整个互联网,大有要为专业主持人正名之意。这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的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心理诉求。虽然中国有越来越的观众开始喜欢收看没有主持人形象存在的电视纪录片,但对于综艺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当前中国的电视观众还没有做好取消主持人的这一心理建设。
(二)可无
则体现在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的作用,已经不能够对于节目主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甚至节目脱离掉主持人这一角色,依然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完整的表达节目的框架和细节,甚至还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1.由评委取代。部分节目中,评委(或导师等其他称谓,以下统称为评委)在行使点评、裁定等与评委这一称谓相对等的权利之外,还做了与选手交流采访、掌握节目进程、与现场观众互动等原本应该属于主持人该做的事情。更有甚者还学会了著名主持人倪萍、朱军等人的“招牌功夫”。这样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可以使得节目节奏更加顺畅,让观众感觉这是一场真正的秀,而并不是一台由节目相互串联起来的文艺表演,可以显得更加真实,更容易体现出其在“真人秀”中的“真”的一面。而另一方面,评委跳出了单纯的点评和裁定,出镜率的增多,言语、举止、着装甚至性别等各方面都更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以便吸引观众眼球,增加节目的关注度。
2.由参演人员取代。在湖南台2013年播出的《我是歌手》被定义为中国首档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3。节目的主持人分别是:胡海泉(第1、3-12期),陈羽凡(第2期),何炅、汪涵(总决赛),沙宝亮(总决赛返场版块)。不难看出。13场比赛中,场场都有非专业人士充当着这一角色。恰恰关键点就在于他们是节目中的专业歌手(选手),而又捎带着做起了非专业的主持人,节目上只需要他们按照台本简单的报幕,观众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没那么苛刻,而且还会主动与之互动。由于非专业人士频频出错,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秀”的舞台上,“错”也变成了一种炒作的资本,“志哥”“口误俯卧撑”“隐性拉票”则被观众所热议。此外,在除总决赛之外的所有场次中,宣布成绩的环节依然没能有专业主持人现身的机会。为了体现出比赛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成绩发布则由该节目的导演出镜完成。这同样也起到了吸引眼球之目的。
3.由视频片段取代。短片基于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将比赛中选手除了在舞台之外,比赛前、后不同时空、不同状态全方位进行了展示。这种方式一方面交代了相关背景,让电视观众更加了解比赛场外选手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其次,通过剪辑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鲜明地贯穿导演的意图,牵引观众思维。例如:在同一话题上,将各选手的表现同时展现,可以将话题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放大,刺激受众对其更加关注。
以上三点,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一定程度架空了传统意义上主持人的存在感,并且都更加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节目制作方的中心意图:吸引眼球,制造卖点。这些自然比几个专业主持人在舞台上主持要更有现实意义得多。
三、从现有真人秀节目来看主持人的发展
在当下,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吸引着电视观众的眼球,占据着国内娱乐节目的大量份额。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大量综艺娱乐节目,自然也包括真人秀节目,以模仿外国知名节目或者直接购买版权居多,如:《超级女声》《星跳水立方》《我是歌手》等诸多知名节目无一例外。倘若依旧这样下去,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而言,他们本身就被国外部分先进理念带走了思维方式,也将慢慢在审美兴趣上与国际接轨。但是这对于主持人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无主持人真人秀节目的出现
一个节目,最核心的存在价值就是传递信息给受众。所以,只要节目能够把既定的信息传递出来,那么主持人存在与否,本质上讲并不重要。如果说广播节目必须需要以主持人发声,利用声音这唯一的载体来传递信息的话,那么电视节目,就真的未必需要主持人了,因为电视可以传递给观众的有声音、影像、文字等种元素。以网络上被热追的《Running Man》为例,这是韩国一档明星真人秀的周播节目。节目中设置几个单元,以字幕的形式告知观众节目流程,明星们只需要按制作方的要求完成游戏,并在自由交谈、调侃即可。整档节目完全不需要主持人和裁判的出现,通过后期剪辑和即时字幕的搭配就将节目完成了。这种无主持人的节目类型,也反映出了一种弱化主持人存在的趋势。
(二)国内制作团队缺乏创新能力
对于观众而言,必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来看。由于互联网络的发达,中国的观众同样可以收看到境外诸多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相比较而言,国内观众对于境外的部分节目会有较高的认可度。而在国内电视领域,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如何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更高的收视率,继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则是国内节目制作团队所面临的压力。而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得国内团队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像国外优秀节目学习和借鉴。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模仿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美国偶像》开始,中国的电视节目开始刮起了模仿境外节目的飓风。在国内制作方不断抄袭、借鉴境外节目的同时,自身的节目创新能力则被慢慢忽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整个团队包括主持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容易退化。当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长期存在,对于主持人以及其他节目制作工种而言都必然受到较大的消极影响。
对于主持人而言,增强业务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增加个人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受众认知的明星主持人。并且,还应该培养主持人对于节目的参与度,使主持人能够深层次的与节目融为一体。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以主持好一档节目,使之成为精品;但一档精品节目未必需要一个主持人的存在,所以居安思危、创新进取才能使主持人不断地成长。
注释:
1.引自优酷网综艺频道2013年4月综艺节目排行榜:排名前十位的节目分别是:1.《我是歌手》;2.《快乐大本营》;3.《星跳水立方》;4.《天天向上》;5.《晓说》;6.《百变大咖秀》(第三季);7.《中国星跳跃》;8《中国最强音》;9.《非常静距离》;10.《我们约会吧+》.
2.该节目以第1-5期为参考.
3.引自百度网百度百科“我是歌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