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徐悲鸿创作思想的转变

2014-01-28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450044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徐悲鸿创作精神

田 丽 (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450044)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本是古代文人明哲保身的一种智慧。反映在绘画当中,中国画所包含的思想因素,都是比较隐晦曲折的,尤其是对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所受的局限性更大。但徐悲鸿却反其道而行之,徐悲鸿的创作思想总体上历经了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的转变,他的作品以人物为主体,倡导创作要用悲天悯人的激情来表现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的艺术大家,其创作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变化。当前对于徐悲鸿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笔墨技法、艺术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主义精神和中国绘画的融合上,以及他对中国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上等方面,而对于其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的艺术创作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悲天悯人就是要倾诉人类的不幸和痛苦,谴责丧天害理的强暴行为,揭示人物的复杂心里,以激发人类心灵的正义感情。徐悲鸿悲天悯人的创作精神,实际上是他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这也更集中的表现在徐悲鸿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气节”上。

徐悲鸿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中说:“吾人努力之目的第一以人为主体,尽量以人的活动为题材,而不分新旧。”这里所谓“新旧”是指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在历史题材方面,他曾列举我国史书所记载的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负荆请罪等等,说这些都是极好的题材,鲜为人所发掘,他之所以推崇这类题材还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崇高的思想情操,足以激发人们的良知,震撼人们的灵魂,在创作上能够表现出悲天悯人的创作激情。

悲天悯人正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是人性真善美精神的体现。法国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人道主义,一方面它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表示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也就是说有人民性。在《希阿岛的屠杀》中,对画面右前方的那个已被杀伤、奄奄一息的妇女的形象刻画,创造性的发挥了绘画语言的魅力。那妇人的眼睛虚合着,脸部朦胧,但一点也不感到松散;肤色惨淡,但是精微而多变。最使人动容的是一个婴儿正趴在她的胸前,爬着寻找乳头。这幅画的局限性是,他没有表现出希腊人民抗击土耳其苏丹的英勇斗争,个别人物的愤怒也是微弱的,成为消极的浪漫主义。但作品竭力表现了希腊民族所遭受的凌辱,反映了沁人胸怀的人道主义,发出了强烈的悲天悯人的呼声,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外泄。徐悲鸿感叹此画,“看了动人心弦的戏剧而流泪的是常有的事,但看了一幅画而使人流泪是少有的”。1徐悲鸿欣赏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尤其是《希阿岛的屠杀》,那悲惨的形象,压抑的调子,所表达的对侵略者的抨击和对自由的呼唤,这些都激起了徐悲鸿的共鸣,使他感同身受。徐悲鸿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处于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他对《希阿岛的屠杀》感受特别深是必然的,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人民的痛苦和灾难。人民叫苦连天,呼天不应,产生悲天悯人的创作思想是自然的。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具有正义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画家,有为民族的危亡深深忧患的匹夫意识,渴望振兴中华的焦虑、迫切愿望,关怀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而这也正是“悲天悯人”精神的表现。

作于1928至1930年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反映了“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节”,也是针对当时有些人对国民党趋炎附势,从正面加以贬斥。他的女儿徐静雯回忆道:“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2徐悲鸿使历史题材呈现了新意,他着重描绘的是田横与五百壮士相诀别的场面,用戏剧性的手法突出这个特定的瞬间,众将士对他此去洛阳表示沉默、疑虑、忧伤、愤怒或反对,田横却双目炯炯,没有悲伤,而是透漏出坚毅和不屈,一身傲骨……此时,无声胜有声,画面笼罩在强烈的悲壮气氛中。作品成功的歌颂了“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和无畏的斗争精神。同类题材还有《霸王别姬》《秦琼卖马》《輈我后》也都表现出了作者 “悲天悯人”的创作思想。

杜甫的诗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进而直接指责统治阶级的腐败,书写了人民的疾苦。“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的生活,他的诗篇绝大多数是爱国爱民的悲愤吟咏,使他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徐悲鸿直言就是悲天悯人的激情,受杜诗影响,徐悲鸿的人物画创作,具有“悲天悯人”的创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点一滴的笔墨形象,无不包含着画家大悲悯,大关怀的“悲天悯人”精神和热血情怀。然而徐悲鸿则以他独具的“悲天悯人”伤时感世、忧国忧民,从而极大的消解了中国传统绘画清高静逸。

徐悲鸿的“人定胜天”的创作精神实际上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也更集中的表现在徐悲鸿的高尚的爱国主义“信念”上。在抗日战争求得民族独立的历史背景之下,悲天悯人已是无力回天,而只能通过浴血战斗才能实现,也就是徐悲鸿在创作中所主张的“人定胜天”的创作精神,这也是徐悲鸿爱国主义的升华。

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放下你的鞭子》取材于同名话剧,这个短剧倾诉了广大人民的痛苦,反映了要求人民独立、人民民主,团结一致抗御侵略,誓死保卫祖国的愿望,当时的爱国艺人,无论是话剧界还是电影界,纷纷奔赴街道、广场。他们从东北演到华北,从东南演到西南,虽然是一个街头小剧,却激起了全国团结一心奋起抗敌的热情。徐悲鸿的油画创作,一向取材于经史,而这幅油画却是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群众的斗争生活中激发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放下你的鞭子》是和现实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直接联系起来了。

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其构思,和“七大”闭幕词中毛主席说的“要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相信全国人民坚忍不拔,坚持抗战,敌人是一定会被打败的……”是一致的,也表现出了人定胜天的精神。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正在南洋各地举办画展,筹款赈济战灾,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为抗战出一臂之力。而《愚公移山》的创作,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用文艺的方式发挥它的功能。这幅画作同时也表现了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对抗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已经不属于“悲天悯人”的思想范畴,他已经跨出了一大步。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说:“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所以,徐悲鸿的创作思想虽然是从悲天悯人出发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异,他的思想在前进,创作观念也在发展,从一种被动的“悲天悯人”同情、感慨,转化为主动的“人定胜天”的坚定和奋起,是人性真善美精神的体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是创作精神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的大量《奔马》创作,更是作为新时期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振奋,鼓舞斗志。同时也作为自己的“托兴”,针对现实,有感而发,这更集中表现出了徐悲鸿“人定胜天”的创作精神。“人定胜天”是“悲天悯人”的发展,徐悲鸿从曲折隐晦的表达到直抒胸臆的呼喊,思想意识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爱国之情更加浓郁和强烈。纵观徐悲鸿的绘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诚于人民的现实主义者,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跟随着革命的车轮迈出雄健的步伐,从人性出发,踏上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大道。

注释:

1.董三军.徐悲鸿从欧洲艺术中找到了共鸣 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

而作[J].收藏家,2005(12):26.

2.刘金库.八十年后再看徐悲鸿、徐志摩的“二徐之辩”[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04).

[1]王雪峰. 论“现实主义”成为当代中国主流艺术的根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2006(03).

[2]张曼华. 徐悲鸿倡真求实的艺术观[J].美术,2003(06).

[3]何荣福.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论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J].美术大观, 2006(09).

[4]刘金库. 八十年后再看徐悲鸿、徐志摩的“二徐之辩”[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9(04).

[5]王承昊. 放归历史 还原时代——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再研究[J].艺术评论, 2009(11).

[6]董三军. 徐悲鸿从欧洲艺术中找到了共鸣 为纪念徐悲鸿诞辰一一○周年而作[J].收藏家,2005(12).

[7]宋华飞. 二十一世纪徐悲鸿的现实价值与意义[J].书画艺术,2003(01).

猜你喜欢

徐悲鸿创作精神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拿出精神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