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的文化根源与表现

2014-01-28李沁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510303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花木古典园林

李沁茹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303)

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反映了传统哲学思想。其中,虚实观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影响尤为深刻,反映了“虚实相生”的文化观念。正是这赋于思辩的文化观念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景观之经典。

一、虚与实的关系

“所谓虚,也可以说是空,或清空、空灵,或者说就是无。所谓实,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或者说就是有” 。实是形象的、可感知的形式实体。虚是与实相对的,需要人们通过审美体验在脑海中形成的想象与领悟的画外之象。虚与实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图底的关系。所谓“求空必于其实”“虚实相生”深刻的揭示了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老子的“诞殖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出了空间的内涵,他指出空间营建的真正目的是“托其所有,用其所无”。有与无,即实与虚,相反相成。“实”是“虚”的载体,“虚”是“实”的升华。中国古典园林处处体现了虚实观,形成了诗画般的园林空间。与西方重视形式实体的审美价值观不同,中国古人往往通过“虚”空间来体现意境的表达,在文学、绘画中无不表现出留有虚空以囊括万物的气魄。古代艺术家们通过虚与实的转化,以实衬虚,以有限的实体反映无限的精神内涵与意蕴,从而创造出独特、深邃的中国园林美学。

二、虚实观的文化根源

虚实对比的经典造园手法源于中国人虚实相生的哲学观念。虚实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儒、道、释的思想体系。

1.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非常强调“敬德”“明德”,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教化陶冶作用,尤其主张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 。孔子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质比拟道德、品行和精神。儒家以自然界中的物质实体作为道德精神比拟、象征,主张将情志溶入山水之间。古人寄情于山水,将客观存在的景物作为道德精神的载体,以此来抒发情感。情感物质化与物质情感化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紧密关系。在这一自然与情志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的“实”与意念的“虚”的交融。所描述或营造的景物便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实”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作者想表达的精神情感。这种画外之意,便是“虚”。虚实相应,形成了写意化的中国古典园林,它将园林之美从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实”展现的是客观景物的“象”,“虚”则传达的是景物的“象外之象”,即其蕴涵的精神内核与意境。儒家运用《诗经》中比兴手法,以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例如,植物被人为地赋予了个性,成为人格的象征。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莲比喻君子。植物还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榉树象征中举;紫薇象征高官;紫荆象征和睦;萱草象征忘忧;石榴象征多子;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栽,意喻玉堂富贵。虚与实反映着自然景观与人内心的交融,从实到虚的相互转化过程(山水景物人格化和人格品质物质化),达到心灵的感悟,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注重的以“游于艺”来净化心灵,以修身养性的思想。

2.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庄子的“道法自然”被尊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所谓道,就是事物在宇宙中的运行法则。《周易》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庄哲学受周易影响颇大,认为世间万物是阴与阳、有与无、虚与实的共同体。一切运动都在虚实的相互渗透转化之中,这便是道的规律。“道法自然”表现出对自然的无尚崇敬。老庄哲学对中国文人士大夫影响非常深刻,他们向往自然,寄情山水。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景观作为无上粉本,创造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艺术景观。无论从植物的种植,三五成群,仿自然形式布局,还是从道路布置,曲径通幽,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

3.禅宗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理论核心是讲“解脱”,是所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不欲不求、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精神向往。禅宗这一高度思辩化的佛教派别,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宋代以后独步释门,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在禅宗看来,简约到极至的空间更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最大限度的思考,追求的是一种“空寂”“空灵”的艺术意境。禅宗文化包含了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哲学。这有限与无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便表现为实与虚的关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都是以无映衬有,以虚来反映实,达到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受禅宗文化影响,文人士大夫向往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生活,追求自我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退隐于“城市山林”的文人雅士运用虚与实的造园手法营造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景观。禅宗文化中提倡以少胜多,以不答为答,以“空”“虚”的留白让人驰骋想象。所谓物有尽,而意无穷,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文人士大夫通过虚与实的对比相生,在弹丸之地表达无限的情怀和精神思想,感受“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他们把园林作为心灵寄托之所,把禅宗空灵超旷的境界溶入园林创作,建造自己内心精神家园。

4.美学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可谓诗画艺术的载体。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营造之事多由善诗、文、书、画的文人艺术家参与。中国山水园林可从传统的文学和绘画中找到母体,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中国古代艺术强调“虚、白”的意蕴,为了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蕴,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面积空白,如国画的留白,便是无画成妙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有与无、虚与实的对比相生产生的无尽意蕴正是中国美学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如同中国山水画的物化,粉墙即如绘画之“留虚”“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是将山水化物化的形象描绘。

三、虚实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

山水、石、建筑、花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虚实的对比与结合无形地反映在各要素之中。

1.山水

叠山理水是造园艺术的精华,最能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虚。通常所说的山环水抱,就意味着虚实两要素的萦绕与结合。“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水仿佛其中”正是通过扬州个园以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景色。这种借物传情的手法正是以实寓虚的造园艺术。单就山石来说,堆山叠石“实”则形成峰峦峭壁,“虚”则构成沟涧洞壑,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山林野趣的意境。加之山石间的水流声,意境则更为生动,在咫尺山林间达到虚实相生、回味无穷的境界。又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占地面积极小,竟然有曲折不尽、变幻莫测之感,叠石参差错落、高低起伏,流水叮咚、蹊径盘洄。行走其间,一虚一实,一静一动,如走进了深山峻岭一般。这一虚实处理,使空间以小见大。古时文人雅士多隐于闹市而怡然自得,正是借助虚实手法构筑了他们理想的“城市山林”。

2.石

石之于园林,有如雕塑之于城市。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石有传情达意的作用,亦有画龙点精的效益,常成为园林的主题。因此,造园家对于石的体态特征有着特殊的要求。瘦、漏、透、皱被作为评价山石形态优劣的标准。瘦与皱,属石之“实”;漏与透则指石避免拥堵死板,其中必有“空”,以达到玲珑剔透,轻盈飞舞之态,属石之“虚”。如留园的冠云峰,置于庭院之中以其虚实结合的优美造型“似有飞舞之势”,犹如一座抽象的雕塑。

3.园林建筑

在园林建筑中,也包含了虚、实两方面。实的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或墙垣,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及透空的廊子。隔扇、漏窗则属于半虚半实,介于两者之间,起过度与调和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给人回环曲折、步移景异的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筑与透空廊子、门窗之间的虚实变幻。中国的单体建筑主要是矩形平面,形式较单一,正是通过廊子连接各建筑,虚实结合,使空间曲折、富于变化。加之墙垣上的漏窗、空洞,不仅丰富了空间界面,形成虚实对比,营造含蓄之美,而且增加空间景深,使空间更为深邃。

4.花木

花木在园林中的地位从现存的园林遗迹中不言自明。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都与花木有联系,有的是直接观赏花木,有的是借花木抒情写意。花木配置十分讲究虚实结合。陈从周先生在《说园》指出:“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 ”。这里实际上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小园内通过疏植可以弥补空间的拥塞之感,疏植即“虚”,小园的拥塞即“实”,以此虚实结合以达到理想的空间感受;在开阔的大园里,常绿树即“实”,空间即“虚”。与西方园林讲究几何形的规整种植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花木种植追求自然式布局,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点植以求树形的独特,密植以求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形成虚实对比,以获得山林野趣的效果。花木是软质景观要素,建筑是硬质景观要素。软质与硬质在园林当中同样构成了虚实对比。这种虚与实的结合达成完整界面的限定,同时形成层次丰富的界面组合。如拙政园中部景区有几幢建筑彼此相隔较远,因此用茂密的花木穿插于其间以形成的有虚有实的界面形式,同时起到有效限定空间的作用。

四、结语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也”。中国园林的丰富精神内涵在虚实相生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我们体味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领略她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民族的象征,却征服于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精髓应被传承,引导中国当代设计。在国际趋同日益明显的今天,找到自己文化根源的精髓,将文化融于设计,才能给设计以灵魂,使其光彩夺目。

[1]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曹林娣许金生著.《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计成(明)著.《园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陈从周著.《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刘安著.《淮南子·原道训卷一》[M].燕山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花木古典园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花木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唠叨的妈妈
怎样读古典诗词?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