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戏曲自身魅力 探寻小戏发展方向:就海城喇叭戏谈地方戏曲生存发展的未来走向
2014-01-28李一实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4001
李一实 (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4001)
提起小戏小品就不免会想到鞍山地区的传统戏曲----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这个民间剧种的前世来生与小戏小品有着密切关联,海城喇叭戏脱胎于海城地秧歌,秧歌队拉开场子表演,称为“地拉场”,主奏乐器是唢呐俗名“喇叭”,故定名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是东北地区最早形成的民间剧种之一,以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习俗为内容,贴近生活,自娱为主,对于研究民间审美意识,欣赏情趣及我国民间戏曲孕育形成规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其艺人多是贫苦家民,每逢农闲季节,为了消遣,自发组织、自娱表演,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具有通俗性、娱乐性、流动性特点自,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可见,海城喇叭戏是源于生活、很接地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笔者因工作原因曾专门就海城喇叭戏的传承与普及做过悉心探究,所得结论:一是发掘保护有余,传承普及不够。有剧目断档、传习不畅、恐有寒山坐高阁,春雨闻疏钟,渐被束之高阁之忧:二是地缘意识不强,佳作难觅。演出创新乏力和市场无力争锋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一、海城喇叭戏的演化与演出的简要回顾
回顾海城喇叭戏具备戏曲形态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小戏形式的独有的演化程序,从单人戏《王婆骂鸡》、二人戏《傻柱子接媳妇》、三人戏《神州会》《锔大缸》等代表剧目中的表演原素中均有充分体现,其跷戏结合的表演形式更是独树一帜,为小戏的丰富多彩起到了添光增色的重要作用。2003年,省文化厅举办了辽宁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大型海城喇叭戏《跷中情》在沈阳成功上演。《跷中情》的首次亮相既张扬又火爆,成为海城喇叭戏在繁荣发展中的里程碑性事件。可以说这是海城喇叭戏有史以来的空前之举,也让这个只在中国《剧典》闪烁其名、而其声、其形、其雅、其俗却一直鲜为人知的地方民间小剧种从乡间走上舞台且名躁一时,伴着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步入短暂的亢奋张扬。
本来亢奋的张扬过后应是极尽的辉煌,可我们看到的却是掩旗息鼓的静寂,而且就象回到了从前,几乎连生命体征的气息也没有了。由此,笔者想到了“昙花一现”。究其原由是它的成长出了问题。于是,笔者又想到了“自生自灭”的悲怆。类比其它剧种的最后消亡也有同感。最后,笔者想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贵在传承。我们应怎样努力才能够使这些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多”起来呢?笔者认为任何剧种只有多演出才能多传承,海城喇叭戏要在小戏创作演出中才能找到繁荣与发展的便捷之路。
二、海城喇叭戏的特点与形式适合小戏
关于海城喇叭戏的发展与走向至今也仍然是众说不一。比如,有些人认为海城喇叭戏是民间地方小剧种,因为它是演给田间地头的农人和小男妇女看的;我认为,该剧种既为地方戏,观众群无可非议的具有地方性,但它并不排斥观众,优秀的剧种往往都是老少咸宜的。比如安庆的黄梅戏原来就是小剧种,原始的《天仙配》《槐荫记》也不是现在的演出阵容和规模,它们都有着培植剧目和培养观众以及渐进发展这一过程。据考证:其大部分的演出剧目现今的存在形式还是小戏。实践证明,这些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小戏,不但农民爱看,城里的人们也很喜欢。现在演出急需多样性,现在的观众也呈多样化,因社会节奏加快,欣赏的取向也显纷纭,小品的异军突起说明小戏要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说到底还是对小戏作品的急需,对小戏品种的急需。海城喇叭戏短平快表演风格将在这一急需中满足其需求。多一些反应现实生活,贴近观众的小戏小品,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艺术样式和艺术内容表现生活,给以海城喇叭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或者说给小戏以必要的扶植与引导,当下就显的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地方戏和小戏应当是个宽泛的概念,不要把地方的范围限制得太窄,我认为,地方戏不一定就是地方的,小戏也不一定是仅限于小情小节,小打小闹,小戏在于精致,地方戏在于独特。众多剧种参与其中,重要的是各自的突出表现,这才是小戏小品舞台的百花齐放,小戏只有通过各剧种的共同努力,才能为观众奉献出一个百花争艳,春色满园的美好时节。
我们的小戏从题材上首先应有“顺天时”的运畴,以独到的地方特色在创作中分庭抗礼。其次应有“借地利”的掌控,以特有的风土人情在演出中另起炉灶。三是应有“求人和”的信心,具备观众生活情景和他们所想象的习性品位。只有这样,小戏的未来才能既居勾栏又不弃庙堂,以原有艺术形态为轴,不断划出并放大其演出形式的圆。经筹划和运作的小戏艺术也将会因此而不断地发扬光大。浓郁的东北旋律将让人流连,令人神往。热闹的东北风情将让人陶醉,令人痴迷。惊天的火爆气势将让人振奋,激荡前行。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在人们热衷于大体裁,大手笔,大制作的浮躁时,在人们疾声“呼唤优秀剧本”的喧扰时,在大环境影响下的小戏也深受其影响。作者的创作热情怎样培养?演出团队如何去组织?小戏小品的出路到底在哪?从地方戏的演化过程中,我们能否试图寻找出些许的答案?笔者相信: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戏有着十足的发展空间。因为,让人记得住的文艺作品大多出于小戏的舞台上,成为年度流行语的精致台词也大多出自小品的调侃中。笔者觉得要创作出优秀的小戏作品,还是要继续保持“接地气”的作风。还是养成深入熟悉生活的习惯。还是要把握人际交往中那些熟识人群的言谈举止与风采习性。还是要养成正确认识和理解熟知的地域特征。进而在艺术上加以典型刻化,加以独特表现,这样的小戏应该是大戏,小而有戏才显珍奇,以寓小喻大才堪称弥足,小戏中的寓深刻于浅显、小戏中的寓丰富于单纯、小戏中的寓意外于情理的精细加工称得上是显功力的好戏。真的希望独具地方特色的海城喇叭戏能够凭借自身魅力走向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