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的艺术 梦的飞翔
——重庆市江北区钢锋小学通过少儿剪纸探寻素质教育新蹊径
2014-01-28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重庆404100
鞠 会 (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 重庆 404100)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汉朝,繁荣于清朝中期以后。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对猴”等剪纸作品印证了相关文字对剪纸的文字记载,这也说明中国剪纸艺术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剪纸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母体的民间艺术存在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因而,民间剪纸具有群众性强、地域性明显、功能多样、流传广泛的特点。剪纸貌似对外形刻画不力求深入,但却更注重其主观精神及其本质上的神似。其艺术语言单纯而又质朴,却又是超越自然的表现,它不受价值观念与功利思想的制约,却能体现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和审美观念。
说起剪纸,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巴渝地区流传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当时的民间艺人用剪刀剪出不同画样的吉祥图案,常用于庆贺丰年,欢度新春,取媳嫁女、早生贵子,福禄寿喜等庆典活动。而今,当中国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怎样把这一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学校结合学校素质教育,重庆市江北区钢锋小学做了大胆尝试。他们对儿童在纸工艺学习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上作了大量问卷调查,然后把民间剪纸艺人请进学校进行现场的展示与传承,从儿童的行为中挖掘出潜在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及热情,大胆启发儿童摆弄纸张,把不同的纸张撕成不同形状,染上不同色彩,再拼凑出不同的艺术造型,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里动脑动手,开创了“以纸艺为切入点,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这种艺术教育实践中,孩子们整个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使撕纸——这简单、单纯的“乐趣”逐步演变为剪纸的过程,并最终完成艺术创作,既延伸了今天的江北少儿剪纸艺术,也使这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在校园中得到了传承。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何边玩边学,边玩边长,江北区钢锋小学利用剪纸艺术做了很好的结合。剪纸作为手工的一个类别,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让孩子参加手工制作,既可以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品质,又可以促进孩子思维发展,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多种技能。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说的就是手巧的人心有灵性。少儿剪纸是通过剪刀、刻刀来完成的一种平面艺术。在剪纸的过程中,孩子们心中充满兴奋与好奇,把剪纸作为好玩的过程,用自己那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在这顺其自然的创作过程中,孩子天性与自我得到充分张扬,不少儿童从现代儿童绘画和卡通画的元素里,开辟出一条通向传统的小径,又从传统剪纸手法中寻找出现代艺术语言的表达,传统与现代让孩子知道和懂得,曾经有过的种种朴素而可口的精神营养餐,传过来可以继续给后来人作必要的补餐。
儿童剪纸有别于其它绘画形式,当我们看到这一幅幅粗狂有力,异想天开、风格别致的剪纸作品时,不难发现儿童们的用心良苦,他们自身在创作时感受的那种快乐,还有那些剪纸作品偶尔对他人产生的吸引力,都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些孩子个个都是艺术家,有时甚至会让大人也自惭形秽,孩子们的天性居然是这么的单纯可爱!当然他们的剪纸作品不只是快乐的意外,而是儿童心中的梦想与期盼!
对于江北区钢锋小学来说,作品是孩子的成果,孩子是学校的成果。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学,办学条件远不如周边其它学校,校方能在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对在校的广大下岗职工及农民工子女进行艺术教育,实属不易。学校运用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撕、折、刻、剪、染、粘等不同手法,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结合儿童自身条件,打破常规,鼓励创新,利用废旧纸张,以纸工艺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把校内的剪纸活动搞有声有色,引起不少新闻媒体及教育、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小剪纸,大艺术,守住传统文化,剪出心中梦想。当下在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钢锋小学走到了江北区艺术特色教育的前例,那陈列室中数百幅剪纸作品,无不展现了学校近年来教育的成果。你看那《美丽的磁器口》、《我爱春天》、《森林重庆》、《山城》、《爬坡上坎》、《桥梁之都》、《高楼入云》、《蓝天白云》等作品充满着浓浓的故乡情,充分的体现出孩子们的独特的审美方式与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同时也闪烁着纯真童心的天趣与光彩,不少作品先后在国内美术赛事中获得金、银、铜奖殊荣。
今天,当我们再认识钢锋小学剪纸艺术时,将会感受到素质教育的未来无限生机!感受到素质教育的未来无限希望!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苗红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ISBN:97875087193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3;01.
[2]李贺,中国剪纸艺术语言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