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惨命运的解读

2014-01-28曹月秋

短篇小说 2014年2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爱玛

曹月秋

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惨命运的解读

曹月秋

一、引 言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公认的在巴尔扎克之后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就是居斯塔夫·福楼拜。享誉盛名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就包括了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不仅如此,《包法利夫人》还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幻灭》一起被评为法国三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包法利夫人》的思想内涵包含了现实意义和批判效果,在艺术风格上也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其中的主人公爱玛 (包法利夫人)更是引发了世界读者一系列的争论与解读。可以说,《包法利夫人》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的赞誉和评价都是无人企及。

二、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一文中出现了两个称谓,一个是爱玛,一个是包法利夫人。可以说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也可以说爱玛不是包法利夫人。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的转变是一个女人从幻想烂漫到现实破灭、思想堕落的过程,也是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情节,小说就是围绕爱玛怎样从一个单纯的少女转变为偷情的女人,以此揭示了19世纪中叶欧洲的残酷现实以及父权、资产阶级对妇女的残害。

(一)当爱玛还是爱玛

《包法利夫人》首先描述了年轻时候的爱玛的生长环境及思想状况。爱玛是出生在卢昂乡下的一个单纯的少女。她从小就熟悉自然中的一切,时常被山羊的叫唤包围,也了解一些工人的工作,比如挤奶和犁地。如果让爱玛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许爱玛就不会有以后的悲惨命运,但是她的父母却把她送到了修道院。这可以说是爱玛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爱玛的浪漫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修道院的浪漫之风的影响。她读到的文章、所听的布道等接触的东西都把她灵魂深处的浪漫细胞引发了出来。她开始幻想自己美好的未来,并对自己的爱情充满了幻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时候的爱玛是幸福的,也是悲哀的,因为她的憧憬和幻想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当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

爱玛从16岁开始走出修道院,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开始了她的悲惨命运,爱玛幻想的现实是美好的、梦幻的。她憧憬着她的爱情,她的另一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她所想象出来的无私高尚、珍视情感的男人。更可悲的是爱玛所嫁的对象——包法利医生是一个从头到脚都不符合她要求的男人。包法利天资愚钝,糊里糊涂,他打碎了爱玛所有的生活幻想,这时爱玛开始变得不再是爱玛,爱玛不想做这样的包法利夫人,可是又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她进而开始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排斥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她挑剔丈夫的生活习惯,她不爱和包法利医生说话;从一开始就排斥女儿白尔特的存在;她把孩子交给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奶妈照顾,并对女儿所受的伤害置之不理;对于情人却无微不至,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要和他们在一起。这些都是包法利夫人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的蜕变,是残酷的现实使包法利夫人不再是爱玛,也预示着包法利夫人悲惨的结局。

三、爱玛·包法利的悲惨命运

从爱玛到包法利夫人身份内涵的转换,我们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的悲惨命运,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她坎坷的一生呢?接下来,笔者将会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剖析。

(一)爱玛·包法利——浪漫情怀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一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它独特的心理条件,或者说是包法利式的心理,一种不满足于现实状况的浪漫主义情怀,人们曾将爱玛称为 “一个属于虚伪的诗和虚伪的感情的女人”,爱玛是一个农夫的女儿,但是她在修道院中接受了大家闺秀式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接触并且阅读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小说,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她坚信自己也能找到这样属于自己的浪漫与惊喜,获得一份不可思议的爱情。在查理·包法利治好了她父亲的病后,爱玛选择嫁给他,成为包法利夫人。她对婚姻充满了期待,甚至别出心裁地想举行“火炬婚礼”,这充分体现了爱玛的浪漫主义情怀。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婚后平淡的生活使爱玛对自己期待的爱情产生了怀疑,自己的丈夫是个笨人,衣着普通,呆板无趣,不容置疑的是查理·包法利对爱玛的爱是真实的,这份爱是确实存在着的,只是缺少了浪漫和激情,而这一份浪漫和激情正是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她认为这就是爱情的全部,所以她不懂得也不珍惜她丈夫那一份普通而又实在的爱情。小说的第一部分就为读者展现出包法利夫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爱玛厌倦平淡无奇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向往中的爱情,她先后有过两个情人:罗多尔夫和莱昂。莱昂是一个年轻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他与爱玛在永镇发生了一段爱情,然而他在当上第一职员后就离开爱玛去了巴黎。爱玛的生活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单调而又无趣,每天面对着索然无趣的丈夫,所以很快爱玛就与罗多尔夫发生了另外一段爱情。罗多尔夫有稳定的收入,穿着昂贵的马丁靴,带着昂贵的手套,可以说他是最接近爱玛要求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爱玛最终还是认为罗多尔夫十分粗俗和平庸。这是贯穿小说的一种模式:爱玛梦想着一种东西但往往得到的却是另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的男人永远不能完全和她心中幻想的完美情人相匹配,她试图把她在浪漫小说中看到的情节强加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于是她经历了希望、失望、希望的循环,仿佛她的梦想注定会破灭。

可以说,爱玛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在修道院的教育有关,这对爱玛的一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修道院里面,爱玛所接受到的是消极的浪漫主义思想教育,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爱玛满脑子想的都是诗情画意,向往着自己认为的浪漫爱情和 “风雅”的贵族生活。在与查理结婚之初,她也曾幻想着能够从丈夫身上获得她的追求,然而她失望了。她先后有过的两个情人激起了她的幻想。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之后她又与莱昂在一起,过着奢华的生活,却欠下了越来越多的债务,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她对浪漫爱情的盲目追求。最终,在债务的逼迫下,爱玛再一次看到了丈夫的无能和情人无情的回避,她选择了服毒自杀,死在了自己的丈夫面前,死于残酷的现实。

(二)爱玛·包法利——资产阶级时代的殉葬品

《包法利夫人》描述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叶,这时候的欧洲资产阶级开始发展,但是封建等级制度依然森严。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对妇女的残害也越来越严重,包法利夫人就是这种时代背景的牺牲品。《包法利夫人》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是一个封建等级垂死挣扎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像包法利夫人的父亲那样的农民,也有一系列的旧贵族和乡绅地主,更有许多像包法利夫人的情人那样的资产阶级人物。《包法利夫人》中的描述到处都充斥着资产阶级的理念和原则,金钱是人与人相处中最关心的问题。《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最后自杀的悲惨命运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导致的。包法利夫人的堕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劫难逃的,是命中注定的。在资产阶级与封建社会发生严重冲突时,毫无反抗之力的妇女必然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牺牲品。

(三)爱玛·包法利——父权制的受害者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很大原因是她所处的父权时代导致的。在19世纪的法国,女人是不可能像现今社会的女人那样自由的。妇女自出生就被灌输着没有地位只能成为男人附庸的思想,不管是精神、智力还是物质上,都是要依附于男人的。这样的社会观念与包法利夫人所设想的社会和未来是有巨大冲突的。但是包法利夫人又不得不使她的浪漫主义屈从于世俗的现实,这是导致她之后一系列堕落行为的一大诱因。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一直都是受到男人的主导的。首先是她的父亲,包法利夫人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希望女儿可以接受贵族式的教育,所以把爱玛送到了修道院,那里的生活经历让爱玛的心里有了根深蒂固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得以后的残酷社会与爱玛所幻想的社会的差距越显巨大。其次就是包法利夫人的丈夫包法利医生。包法利医生的一切男人的标准以及他背后的家庭都不符合爱玛的设想,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活会给爱幻想的爱玛造成怎样的打击。最后就是爱玛的情人们,他们只知道索取爱玛的钱财及一切,根本没有顾及爱玛的感受,把她当做玩偶一样,有了需要才会暂时哄骗一下她,这对爱玛的精神造成了十分重大的伤害。纵观全文,爱玛的命运是掌握在男人的手上的,父亲、丈夫、情人这些都是导致爱玛最后自杀的罪魁祸首。但究其根源,还是19世纪的父权时代造成的。

四、结 语

爱玛只是19世纪中叶的残酷社会中的女性的一个代表,她秉性善良,她的爱情幻想以及想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并非罪大恶极。正是她极度的浪漫主义情怀、畸形的资产阶级社会、森严的封建父权制度这三大罪魁祸首导致了爱玛最终的悲惨命运。这正是福楼拜对19世纪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爱玛的结局成全了《包法利夫人》。

[1]张晓芳.弱势的群体还是唾弃的对象?——读《包法利夫人》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2010(15).

[2]杜娟.简析造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2(25).

[3]李艳.爱玛之死[D].兰州:兰州大学,2010.

[4][法]居斯塔夫·福楼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包法利夫人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曹月秋(1968— ),女,辽宁沈阳人,本科,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爱玛
爱玛20周年:是跨越,更是起点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保险起见
再读经典《包法利夫人》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包法利夫人》与拉波那德的插图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