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法利夫人》谈诗化现实的方式
2014-01-28王芳
王 芳
从《包法利夫人》谈诗化现实的方式
王 芳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小说文学史上的叙事典范。从现代对该部作品的文学评论来看,研究学者们大多着眼于福楼拜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站在客观角度品鉴人物形象、后现代主义本源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的黑暗和欲望的祸端以及对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追求。本研究着眼于福楼拜诗化现实的叙事策略,论述这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层层剖析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深刻价值。
一、《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
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是一个受过修道院浪漫主义思想浸染的美丽女子,在自己幻想的天国里,渴望温柔、英俊,有才情且浪漫优雅、富有贵族气质的青年。在父亲的命令下,她嫁给朴实、懦弱、平庸的丈夫查理。强烈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偏差,使她在内心和行为上愈加讨厌自己的丈夫,一出婚外情的偷腥行为就悄悄地上演了。在现实需求中,为了达到同想象一样的结果,就此痴心地追求自己的所谓 “爱情”。和丈夫参加贵族的宴请后,不舍与上层名流社会绝缘,而被别有用心的高利贷者利用,在债台高筑四处筹借偿还无果后,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下的女主人公愤而自杀。老实勤快的查理先生尽管深爱着女主人公,但是却不懂妻子的精神需求,最终郁郁而终。这是一出典型的人间悲剧,也是由幻想到现实破灭的过程。在女主人公的遭遇里,只有玩弄感情、逢场作戏的不靠谱青年,他们的博学、素养和绅士风度只是包裹在皮囊之中的伪君子姿态。
一个出身不够显贵也不够寒酸且天资极好的女子,忽略眼下的现实,敢想敢干,拥有简单的天性,浪漫多情,多愁善感,追求的是情感的满足,比起灵魂的召唤,更希图的是在现实层面得到满足,是在现世享受人生的体现。爱玛的两次爱情,两次偷情,一处是做地主罗多尔夫的情妇,这个 “黄金王老五”滥调陈词、肤浅的情话却在爱玛听来如同天籁之音,爱玛体会到一种从丈夫处得不到的快乐。如同许多沉迷于爱情中的小女孩一样,小浪漫、大情调让她乐此不疲,长长的浪漫的情书,愚痴癫狂做作的凄清,在私奔计划宣告破产时,从自家的窗子里看见其情妇的马车呼啸而过奔向新的情人处。
之后,爱玛遇上了书记员莱昂,爱情和激情融会在一起,蛊惑着单纯的少妇走向堕落的深渊。为了维系这段不正当的感情,她为他们的偷情不断配置高档饰品,为自己更是增设了不少高档服饰。最终因为高利贷逼债,她吞吃了砒霜,告别尘世。
福楼拜在叙述故事策略时,以白描手法给人绮丽的幻想。女主人公爱慕虚荣、贪慕富贵,过分追求浪漫,希图摆脱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作者在描述这出悲剧之时指出,爱玛的悲剧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以弦外之音将生活中的真实融会到小说的主题之中。
二、福楼拜诗化现实主义手法的叙述策略
《包法利夫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其内在力量作为支撑,在主题选定上,坚守以客观见之于主观的风格来叙述艺术的纯粹之美。从赏析者的角度评述,这是一部平实简单的小说,实质内容并没有轰轰烈烈之美,但是读后却油然生出一丝敬畏。福楼拜最初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让国民能够普遍读懂通晓,体会到一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来。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宗教和道德方面的观点曾招致当局法庭的审判。作者在主流意识的创作之中坚持面向 “无限多数人”,在小说叙述策略上是一个巨大的超越。这种诗化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一度受到同时代许多名人的赞誉。圣伯夫赞其是 “一种新文学的标志”,左拉赞其是 “新的艺术法典”。他在叙述策略上的更新无疑使他成为 “新小说”时代的先驱。
在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叙述细节、表达细腻、刻画生动之美。在叙述包法利先生和爱玛的第一次会面时,对其衣饰、表情、动作、身体和眼睛,尤其是眼神的描述,比之传统小说家的描绘更加细腻深刻。从第一眼开始,不落俗套的一见钟情,福楼拜却在传统手法中寻求一种更加深刻的客观、科学化的描述,将他们的会面描绘成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模样。在叙述手法上,一种反现实却融入现实的自然之美更极大程度地从传统之中推理出来,寻求小说表现手法的创新和突破。
在现实生活中,包法利夫人同众多怀春少女一样,借由梦中的场景希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在道德的范畴之中,她们能抵住诱惑,能够树立起精神防卫。而在那一时代,女人处于依附地位,就连意志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欲望引诱和礼俗限制之间的矛盾使包法利夫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底线,成了道德范围内 “伤风败俗之人”。文学艺术作品,对于自身经历稀少而又无力构建自己的新人生时,要在故事中寻求暖意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在平实的字眼儿中,现实是一种壮丽之美,这正是福楼拜在这部小说中表现的叙事处理策略。
福楼拜诗化现实主义手法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展开,以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知到旁人无法涉及的敏感区域。主人公爱玛的堕落过程正是福楼拜想要探究的悲剧的社会根源。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爱玛从纯真到堕落再到毁灭,除了揭示制度的黑暗外,还从现实生活经历将村镇中外省资产阶级的形象挖掘出来。由于作品刊发在社会层面引起的轩然大波,他受到法国当局的审判,他尖刻的现实讽刺手法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他的实事求是在深刻挖掘社会现实层面的真实影响之后产生出来的。在表现手法上不是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将思想、语言、形象做统一化处理。以美好的思想、铿锵的笔触、凝练的语言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小说如同科学一样,散发出熠熠光辉。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差距,如何平衡差距,就不能将其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遭遇挫折或者意外时,现实的残酷性就会完全暴露出其真实性。福楼拜的这部小说将包法利夫人这一形象以简介细腻的文笔丝毫不避讳地显示出来,是对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再现,也是揭露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在他的笔下,爱玛的美是一种外表的美,她的心在现实面并不具备美的土壤。福楼拜在平铺直叙中白描出包法利夫人这样一颗躁动的、幻想的、愚蠢的心,其丈夫包法利先生没有俊朗的外表,却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将其最终不能收获爱情的结果视为命运的安排,这个时代何其现实,想活出自我、真我,都需要与命运合理抗争。
三、福楼拜诗化现实主义手法的现实思考
在19世纪,能够 “胆大妄为”的以现实诗化叙述手法将有可能一生都本分地做乡下蹩脚医生的主妇、安分守己地过小日子的女人白描出另一番现实的场景。在窥见上流社会的繁华奢侈之后,将想象中的完美爱情当做操作面加以完善。为了维持在上流社会的开销、超支、利滚利期票,她最终葬送了年轻的生命。
作者在叙述上描写展会上的一个情节愈发显得现实性效果明显。一面是会议上慷慨激昂的演说词,一面是对面楼上罗多尔夫煽情的鬼话。尽管两者毫不相干,不过依然让人体味到现实戏剧化的场景。爱玛充满激情的人生经历,以艺术的美宣泄出年轻貌美的她,在法国现实层面甚至已经成为欲望和虚妄的代名词。在梦想的回归途中,她遭遇了困境,受到了现实的嘲弄。诗化的叙事手法是以层层递进式的姿态显示出其内在的价值的。福楼拜虽写出了一个可爱、和气、为梦想痴狂的女性的美,但在现实层面,她却逐渐被社会的现实腐蚀侵害,最后活生生地以告别尘世做终。从爱玛灵魂的苦闷到她狂热、怪诞、奢侈的浪漫追求,随着她的死亡渐趋沉寂。她的情人们渐趋讨厌起她对爱情的狂热姿态来,她不断给情人写信,不断寻求婚外刺激,自掘坟墓的虚幻少妇最终毁于现实的浪漫现实。
同包法利夫人一样的年轻女性都曾经在自己幻想的摇篮里埋藏着爱情的美梦,幻想富有浪漫气息的白马王子永远都不会在记忆中淡去。但是爱玛的美丽和才情,她的欲望和幻想,在福楼拜 “狠心”的笔触下,丝毫没有因同情和怜悯而打上自己主观思维的烙印。现实化旁白的描绘、轻描淡写的流逝性叙述手法以及行云流水式的诗歌式表现手法,都将一个勇敢追求不正当之 “爱”的成熟熟女、欲女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爱和欲望毁灭了她的生命,她生活的环境和她的期待都使她看不到丈夫的倾心爱恋。她浪漫的人生憧憬荒废在两个欺骗感情的骗子手里。她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优越的生活和奢华浓烈的爱情,但是无视道德、人伦、纲常的追求在现实面前却是可耻的。从小说艺术本身的完美化境来看,从这部小说可以窥探到某种现实。
四、结 语
福楼拜作为法国文坛泰斗,其思想境界高度和现实层面的融合是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成功应用的典范。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命运和遭遇是不幸的,不幸的根源是现实教育制度的罪恶,是上流社会的腐化和玩弄女性的体现。素有绅士风度的所谓 “伴侣”,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激情的把戏。福楼拜在叙述策略上以现实诗化的手法,将一个时代和女性的悲哀以包法利夫人为缩影,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其定位到客观、科学化的描墓之中,使得这一作品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1]卢辉,陈海霞.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现实主义特点[J].企业家天地,2009(11).
[2]刘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思想[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3(17).
[3]杨锏.《包法利夫人》的多维叙事艺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4]曹静.《包法利夫人》与《项链》女主人公命运异同的分析[J].大家,2010(09).
王芳(1971— ),女,山东昌乐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化与语言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