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行的能量
2014-01-27周文翰
周文翰
文学中年现在是散文消费和生产的主力,而且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和县城还有比例不少的参与者,比较少见到青年作者。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近来得空旁观一散文作家的活动,发现挺有意思的是,文学中年现在是散文消费和生产的主力,而且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和县城还有比例不少的参与者,比较少见到青年作者。或者,现在的青年作家都在写更有销路的文类,比如玄幻穿越小说、官场商场战略、青春校园文学吧。
记得19 9 0年代末梢的时候,就常见到人们怀念19 8 0年代那文学的黄金时代,诗人、小说家如何的风云际会,顾城、北岛到大学演讲都是人山人海的,而到1990年代,好像经济学角、成功商人、电视节目主持、影视明星才有这等待遇。还好,后来文学和文化刊物传播出余秋雨这样的散文作家,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这样口才好的学者,才给文化界稍微挽回了一些面子。这时代的作家成名机制已经和1980年代不同了,那时候作家在发行量巨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轰动作品后,很快就会全国知名,再参加各种笔会、座谈,和圈子内的作家、批评家交流几次,就会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现在,文学杂志的销量都不怎么样,作家要成名,就有了另外的机制。一类是韩寒这样搭乘大众传媒,成为青年偶像、时尚车手、社会评论家这样的混合身份,然后通过文学写作变现部分名声。一类是郭敬明这样适应青年文学消费潮流,写出成果的类型小说者,当然,他也是成果的出版人和产业推手。还有一类,就是通过发行量稍大的文学文化报刊以及更大范围的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成名的余秋雨、易中天、陈丹青。
至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也有不同的出路。一路是铁凝、贾平凹等,都是在体制内有工作有待遇的,当然他们算是混得好的。其他的,估计所得工资有限,多数还要兼职搞自己的公司、写写软文拿润笔之类,比如给酒厂写品赏,给商人写传记之类。另外一些则是进入大学,如北岛、格非,类似的,也是大学体制给他们基本保障,然后写作则可非额外收益。当然,在大学的好处是自己的观念、作品有机会传播给青年学子,这在文化圈是重要的利益。第三类就是干企业、个体会等作家们。这里面有一些知名的出版商就是从作家转行来的,19 9 0年代就常常和书商打交道,写过字,受过骗,近水楼台先得月,后来自己也成为书商,赶上出版市场在过去二十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得到不错的回报。其他更多人可能就是或富足、或温饱,都是干着自己的工作,业余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偶然出出书什么的。
考究下来,作家行这块真养不了多少人。一则是1990年代以来,娱乐消费方式极大丰富和多元,分配给文学的时间大量减少,文学消费越来越低靡。其次,也和盗版、高税收等国内特色体制、情况有关,作家的产出利益得不到保障。
再次,现在似乎是名人从马太效应中获益的时代,名人写书有粉丝消费,可以保证销量挣钱,而非名人就算写了不错的作品,找出版商就不容易,出了能否畅销更没谱——毕竟,现在趣味多元化,很难有一篇小说名动天下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