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绿色特禽产业 实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2014-01-27霍建忠

世纪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林地农民养殖

霍建忠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北部,地处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地带,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辖3镇3乡,在册人口1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5万人。自 “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从2013年开始,化德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以绿色特禽产业为主导的林下经济,用创新的方法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林下经济,就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县有林地面积达280多万亩,我们按照习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把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也是金银山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化德县经济方式的转变上。我们按照自治区“建成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要求,开辟经营了6万多亩的林下特禽养殖基地,把生态理念和行为准则体现在化德社会生产生活中,在近一年的实践运行中,体现出了多方面的成效。

首先是解决了一个矛盾,即解决了国家“绿被子”与农民“钱袋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提出了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因此,建设美丽化德,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我们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12万亩。同时,为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我们实施了严格的禁牧舍饲政策,但是山封了,化德大地绿了,农民却富不起来。那么如何能让农民依托绿水青山富起来,成为他们的金山银山呢?我们经过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特禽养殖,能够解决了这一矛盾课题,这也使林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就拿化德的黄羊滩来讲,1994年开始实施生态建设项目,累计总治理面积达15万亩,种植各类牧草十多种,体现出了极大的生态效益,但十几年来,一直只是防风固沙的屏障,经济效益最多也就是收储一些饲草。今年,通过发展林下特禽养殖,仅半年时间就实现销售收入140万元,盈利80多万元;再就是通过林下养鸡,鸡粪反哺林地,改变土壤结构,提高林地地力,促进林草生长,实现了林草资源的良性利用、循环发展。同时,通过对林草地实施围封,使得牛、羊等大畜无法进入,草场单位承载量大幅减少,从而有效保护了生态,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其次是抓住了一个核心,即抓住了农民持续增收这一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核心在农民。化德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兰察布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按照自治区新的贫困标准,全县4.89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到全县农村常住人口的80%。在多年的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三制”扶贫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是增收的基础,产业是脱贫的支撑,只有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的根本脱贫。发展林下特禽养殖,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对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推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革命性转变。发展绿色特禽业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产业扶贫的最佳选择。据初步测算,按目前的市场行情,出售10只特禽就相当于出售一只羊的价格,而特禽的养殖成本比一只羊少30%。按照每亩林地投放60~100只特禽计算,每户按最小饲养量1000只,每只净利润40元(每只特禽均价100元,禽蛋每公斤40元),人均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是从事传统种植业收入的6倍以上。

我们发展林下经济也是搭建了一个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平台。绿色特禽产业在经营模式上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首先由几家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特禽养殖基地,龙头企业联合周边农户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贫困农户无偿提供禽苗、防疫及技术指导,按成本提供饲料配置,长成后按市场价收购禽、蛋,实行统一销售,合作社的养殖户养得起、卖得出,不承担任何风险,稳步实现持续增收。为推动绿色特禽产业快速发展,我们成立了林下特禽养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林下特禽养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在土地租赁、林地流转、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目前,已有3家企业,总投资6000万元规划并建设了6万平方米的特禽养殖基地,并带动了周边50多家农户发展特禽养殖。

通过大力发展特禽产业,我们实现了一个统筹,即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的统筹,也就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发展绿色特禽产业最终目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生态产品的产业链条,让现有林地资源不再只是防风固沙的屏障,更重要的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集约利用资源,还能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禁牧不禁养”,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林草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放大生态效应,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加快绿色特禽产业发展,把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到2017年,我们将通过政府扶持和黄羊滩林下特禽养殖基地的示范引领,在全县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的绿色屏障区域内,规划建设11处饲养量均达到10万只以上的绿色特禽产业园区,特禽养殖量将达到170多万只,带动周边1000多家贫困农户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在全县形成绿色特禽产业的经济带。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化德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孙镇镇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地农民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小型无人飞行器用于林地监视的尝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