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事件”的启示
2014-01-27本刊评论员
○ 文/本刊评论员
检索“PX事件”,网上可以找到几千条上万条的报道、评论、博文。这个相当专业的名词,如今已成了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之一。
最早的“PX事件”,始自2007年厦门市民“散步”反对上马PX项目。该事件平静数年之后,我国多地自发的反PX项目事件层出不穷:2011年大连、2012年宁波、2013年昆明和成都,2014年轮到了茂名。一时间,PX项目如同“过街老鼠”,几乎成为了有毒、有害、污染的代名词。
到底PX项目该不该成为众矢之的?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说简单,是指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上,PX项目的安全性较之其他许多化工项目更有保证,毒、害、污相对较低。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活追求的高质化,原来可以容忍的现在无法容忍了,原来可以糊弄的现在糊弄不过去了。
以往,“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现在,搞经济发展特别是布局有一定污染的工业项目必须要面对民意,取得项目所在地民众的赞成。这个工作令事情变得相对复杂。民意是多元化的,民众的意愿与国家大局、行业发展、企业利益并非处处合拍,“道理”更不容易说明白。
麻烦的是,现在国内一些地方决策者并不熟悉与民众的沟通。提起经济发展,往往重视要项目、跑“部”进“京”和招商引资,至于民众是否愿意却很少考虑;习惯暗箱操作,不公开不透明。而一旦谣言四起,民意波动,他们又惊慌失措,应对失当,酿成“事件”。
作为企业,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对行业发展的急需,面对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和民间环保意识的提升,左右为难。以PX为例,全球市场已处于产能过剩,而国内又因近几年多地反对上马PX项目,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唯有扼腕兴叹。
从历史角度看,民众对工业布局、发展项目的质疑,是一件好事。因为更多的人关心发展的质量,会使我们国家的进步更有意义。但由于忽视民意,这几十年里,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扩张迅猛,却走了不少弯路,为今天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埋伏了诸多难题。
征询民意、顺应民意、尊重民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它会使项目的筹备、论证、讨论过程更长,进而使成本提升、进展缓慢甚至坐失时机。但综合起来看,有时候这种成本的提升也是值得的。因为欲速则不达。
茂名“PX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复杂,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时代变了—今天已不是20世纪50年代大会战的时代,也不是80年代1亿吨大包干的年代。今天,我们早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时代在发展,人类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