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在萧山区发展的思考
2014-01-27董杭杰余水军郑彩凤
董杭杰,余水军,贾 明,钟 辉,郑彩凤,郑 青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浙江杭州 311203)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1-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2个人可以种千亩田,农民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这种在传统农业模式下不敢想象的神话,在智慧农业时代却是常态,并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创造农业出口最主要的手段。当前,萧山农业既要承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的历史重任,又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阶段。因此,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进萧山农业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条件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萧山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合理,蔬菜、茶叶、干果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为打造智慧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萧山所在的杭州地区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区之一,拥有40家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产业、20多家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智慧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有力。
作为第2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萧山区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在2013年召开的萧山区委14届5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就提出了要树立“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必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运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智能化,推动城市智能发展。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使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成为为全体人民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同时萧山区以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完成智慧城市的规划编制。以“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在城市管理、城市体验和城市运营等方面进行智慧规划。近年来,萧山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在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尝试。2011-2013年,全区累计完成省级智能化农业示范园区2个。萧山舒兰农业实现了温室大棚的智能检测和灌溉智能化,浙江传化生物技术公司实现花卉园艺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等。智慧农业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初显端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产信息技术成熟度较低
萧山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科教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近年来都没有突破75%。在智慧农业方面,应用的农业信息采集、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技术种类和功能不全,精确度和灵敏度不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农业设施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对缓慢,信息入户率、计算机普及率还不能满足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
2.2 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改善
萧山区的农业科技人员,一方面缺口大,另一方面结构未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区农业科技人员中,农学、畜牧类传统产业人员比例较高,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人员比例较小。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基本集中于区级层面,镇街相对较少,很难适应市场形势和基层农民技术信息现实需求。
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萧山区目前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1”转移培训和其他培训工程等,对农户的现代经营理念、信息化技术等知识更新和培训力度不够,智慧农业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2.3 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层次偏低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萧山区虽已形成了南美白对虾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但生产方式主体仍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给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造成很大困难。再加上智慧农业投入成本高、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效益,技术设备提供商和农业企业往往望而却步,导致智慧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层次偏低。如农业物联网仅有十多家从事花卉、中药材、蔬菜、畜禽养殖企业在试用。智慧农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
3 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地位
针对当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在前期分散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牵头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主管单位和专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将国家公益性补贴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可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开辟农村市场、降低农村金融信贷门槛、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试行农业数据与服务资源有偿交易等方式,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实现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完善资源数据库
参照国际信息资源描述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完善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网站信息,整合土壤分析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如工和整理,建立、健全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农村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部署区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平台,完善有关农作物、禽畜生长等数字化模型,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决策专业化问题,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携手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提高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扩大农产品网络交易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
建立以科技、农业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协调小组,全面负责萧山区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设施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信息入户等工程,推进3C信息技术应用,扩大综合服务站等各种终端的覆盖面,通过不同渠道 (计算机网、广电网、电信网、卫星网),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路线,确保农户农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强化投入保障,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组织实施智慧农业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科研院校研发符合萧山区农业应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较低、操作较易的技术,研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解决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及功耗等关键问题,并为系统集成和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4 进一步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工作中,萧山区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配套制定了《杭州市萧山区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萧山区责任农技人员考核办法》等文件,区财政专门设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每年250万元。萧山区也一直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20多年来,把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放在各种培训工作的首要位置,依托各种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充分利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对区镇两级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农技队伍建设。要增加人员补充。在镇街编制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全区统一招收农技人员,补充农技队伍力量。积极配合杭州市农业局开展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调查,为今后落实启动基层农技推广试点奠定基础。要提高待遇水平。通过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政策,使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能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借鉴周边区 (县、市)先进做法以待遇留人。要改善结构组成。通过继续教育手段加强镇街农技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到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培训基地学习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进行集中教育。加大对村农技干部的培训力度。2013年换届选举以后村级人员调动频繁,新任分管农业的村干部缺乏农技知识,无法进入角色进行农技指导,要采取封闭式集中轮训手段加强对村农技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农业、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3.5 实施智慧农业重点工程,形成规模效应
智慧农业投入巨大,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其发展需要。要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划农业产区,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质特色产业集中的区域组建同类产业联合发展体,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积极创新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智慧农业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如淳安县进行的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针对萧山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低的特点,可率先在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在围垦等区域的大型农场、龙头企业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可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等环节实施应用示范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1] 张育斌,张倩,王志琴,等.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5):625-628.
[2] 周翠彬.论职业培训教育公平的立法保障[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