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经济提质升级“改革年”
2014-01-27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谋求2014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上出现的炼好宏观调控平衡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环境治理等关键词,也成为市场各方热议焦点。
六大关键词折射2014经济风向
关键词一: “稳”“改”结合谋长远
前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6%,略快于2013年的2.9%,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全球贸易总体将处于低迷状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大,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改革创新谋划未来,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已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需要用战略眼光谋划长远。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同时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解析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这是中央连续3年将来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稳中求进”。有别于往年,2013年这次会议同时强调“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将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经过多年高速增长,由于基数大、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改革创新”是对“稳中求进”内涵的拓展,也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稳”与“改”互相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改革才具备宽松的条件;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使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经济质量得到提升。“一静一动”的搭配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和辩证思维,冷静清醒,富有远见。
关键词二: 追求不留“后遗症”的速度
前瞻
2013年入冬以来,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型城市,许多地方学生放假,口罩、空气净化器脱销。专家预计,中国雾霾治理需要10年时间。生态经济学家约翰·格拉夫和戴维·巴特克曾在《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题”:你是想要比尔·盖茨的财富,还是想要大自然的氧气——尽管它没有价值,无法提高GDP。如果你选择比尔·盖茨的财富,那么请你屏住呼吸5分钟,谁都做不到!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有再多的财富,如果连呼吸都不能正常,那也是零。这也给中国以启示。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解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会议提出“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非常有意义。经济增长超过潜在增长率会有哪些“后遗症”?一是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需求就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二是资源过度消耗,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当前大面积雾霾、河流土壤污染都与此相关。三是增长过快,需求过强,也会造成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通货膨胀。这就需要科学确定我们经济的增长水平,太快不可取,太慢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失业压力。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只要不滑出底线、就业不出现大的问题,经济就不会有大问题。
关键词三:把粮食安全放在任务之首
前瞻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长2.1%。这意味着中国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连增”。然而,水土资源约束、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等因素都将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粮食增产的幅度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紧平衡将是中长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常态。未来10—20年,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也将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压力。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2014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
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从国内来看,这是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对低收入群体食品供给能力影响的重要举措;从国际形势看,这是防止流动性过剩冲击粮食市场的必要手段。坚持立足自给保障粮食安全,也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还要不要保障粮食安全”、“在粮食安全上到底是立足国内还是依靠国际市场”等问题作出了回答,向我们传递出中央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政策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并不仅限于粮食自给的问题,会议要求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控,这对未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四:以断腕勇气化解产能过剩
前瞻
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产能利用率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中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发布,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大户,将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作为国内钢铁生产的第一大省,河北省将在未来5年强制削减6000万吨的产能。必须要有新的替代产业的发展,才能解决钢铁产能的转移。化解产能不能停留于“口号”,难题面前,决心和勇气更显重要。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
解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说:如果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带来阵痛,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必须遏制进一步加剧的产能过剩矛盾,引导好投资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强调,“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追求质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
关键词五:“长短结合”化解地方债
前瞻
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指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可见,我国将进入地方债务的集中偿还期。但是,随着地方债务逐渐扩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还债期限的逼近,再加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使得风险不断累积。靠卖地支撑还债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趋紧,加之一些城市对房产市场的“限购”调控,土地出让金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正在下降。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同时明确,要“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解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分析说: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纳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既强调短期措施,又重视长期制度,体现了中央对此的高度重视。当前,地方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关键要避免风险由局部扩散为全局。此次提出将“短期措施”和“长期制度”结合,体现了未雨绸缪,对风险防控设计好预案,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考虑。其次,此次会议在防控风险思路上有所调整。强调发挥预算工具的作用,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这是一种通盘考虑,不仅重眼前,更重长远。第三,此次会议对债务风险的强调给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了一个醒。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通过大量举债搞“大跃进”。一个时期以来,有2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是不可取的。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体现了不同城市分类分层发展的理念,债务风险的控制有利于避免盲目的“大跃进”,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六: “一路一带”助力开放升级
前瞻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秋季)》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回升,跨国投资缓慢回稳。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该报告同时指出,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分析说:面对国际贸易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路一带”战略将为新一轮扩大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新的窗口。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加深经贸合作,有助于中国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网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要落实好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稳定外贸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模式,简化审批程序。对此,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这都将对我们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新的指引。
消费、投资、出口:掌控好“三驾马车”如何着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专家分析指出,中央对“三驾马车”关系的全新表述,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要改革现存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使三大需求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驾马车”调整显成效 ,内需成稳增长“主将”——从已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总体表现稳定,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外贸进出口有所好转,三大需求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为扭转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2013年7月,国家出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刺激铁路和地铁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措施。进入三季度以来,投资增速出现止跌向稳的走势。统计显示,2013年1至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消费增速总体放缓,但仍不乏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亮点,消费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12亿元,同比增长13.7%。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3年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驾马车”的结构和比例更趋合理。
民间投资待“激活”,消费“短板”需补齐——尽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仍存在对投资的依赖过强、消费基础作用发挥不足、外需支撑有待提高等问题,“三驾马车”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统计显示,2013年前11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下,微观主体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专家分析指出,尽管中央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努力坚定不移,尽管许多垄断领域的投资大门已经向民间资本敞开,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民间投资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商务部贸研院研究员赵萍表示,目前我国储蓄率超50%,为全球最高,可见消费仍然是“三驾马车”中的“短板”,消费潜力亟待释放。
另据商务部分析,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2014年稳出口难度很大。
扩消费、稳投资、促出口——专家表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要靠内生动力即消费需求来拉动,这是基础,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关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需对消化产能、稳定就业具有支撑意义,也不能轻言放弃。
赵萍认为,未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还要下更多工夫。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红利的释放,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补齐这个“短板”。扩大消费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改革和政策配套,涉及收入、社会保障、房地产调控等,还包括消费环境改善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建议,减少政府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政府投资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更多用于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
在出口方面,专家建议尽可能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专家预计,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会大幅度增加,但会平稳增长;随着百姓收入增加,2014年消费会逐步回升;出口有望保持2013年的水平。“三驾马车”的运行将更加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