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4-01-26邢韶华
邢韶华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置背景
1987年宋朝枢先生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他认为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一门面向人类破坏自然资源带来的危机,以受干扰和不利影响的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及其如何保护和有效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1]。1992年马建章院士出版了《自然保护区学》,他将自然保护区学定义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2]。2002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学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专门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学,属于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学科[3]。
自然保护区学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自然保护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划分原则和标准;分类和评价;性质和功能;管理体系;信息和监测;种群动态;能量流动;效益分析;多种经营;管理体系;政策和法制以及各种灾害影响和恢复方法等[1]。崔国发教授认为,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理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3]。其中,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保护区体系管理和单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3]。由此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学出现伊始,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便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启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不断增加。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 640处,面积约149.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9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处,面积93.1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28%。尽管自然保护区的个数、面积庞大,但是建设和管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执行抢救性保护的方针,一些自然保护区批建时仅是一纸空文,未开展详细的资源调查,无管理机构、无人员、无土地权属,甚至连边界范围也未划定[4]。如何合理规划这些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不仅是当前该领域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更是国家、社会、民众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进入第5个历史发展阶段,即科学建设管理和集约化经营阶段,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巨额经费的投入,以及众多自然保护区实体的科学经营管理,都急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以及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3]。目前“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是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也是体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院校特色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前人对自然保护区学内涵的阐释和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现状,专业课教师对“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及结构进行了梳理、调整,形成“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大纲。其次,学院教师征询了自然保护区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咨询了自然保护规划方面的优势单位,走访了自然保护区基层管理者,了解其对保护区规划方面的需求之后确定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设计、防火规划设计、科研宣教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设计、生物廊道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标识设计等。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要求自然保护区应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2008年发布了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在这两项技术标准中都提出了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的具体要求。据此认为,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中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意义,功能区类型与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原则、依据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依据和方法,能够对一个已进行功能区划分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分析,做出功能区划分是否合理的判断,进而提出合理的功能区划分方案。
在划定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规划与设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也是工作人员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保护规划对促进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中提到“保护工程的建设,使八仙山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珍稀濒危生物种群不断恢复和壮大,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使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走向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然而,不同类型的保护区,不同保护对象的保护工程设施及保护措施必然不同,如何根据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和保护对象的数量、分布来设置保护工程设施和保护措施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内容,具体应包括保护对象的确定与分析、保护工程中基础设施的布局与设计、保护措施规划等。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保护工程设置的必要性,能够合理地确定保护工程的类型、数量、位置等基本要求,能够对保护工程的结构、样式和风格等提出设计方案。
火灾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讲,尤其是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它的危害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火灾燃烧3要素是:可燃物、氧气、火源,三者缺一不可。火源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火源可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据统计,20年来,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的42起火灾中,41起是人为火源引起的[5]。防火规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可燃物的评价,火源的调查与分析,防火基础设施的选址与设计,防火通讯设施的布置,其他防火措施的规划等。要求学生能够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火源及火险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评价,能够科学合理地提出防火塔、防火道、隔离墙等基础设施设立的位置、防火能力等方面的规划方案。
宣传与教育是自然保护区所发挥的又一个重要作用,是自然保护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6]。宣传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以及对谁进行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进行宣传与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资源状况确定宣传教育项目的类型与开展方式,提出宣教设施,如宣教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设施的布局方案等。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7]。在生态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旅游者获得了学习知识和了解自然的机会,同时也给保护区带来了经济收益,并由此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初期阶段,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尚未形成一揽子体系,特别是在管理上仍在沿用一般旅游景区接待大众旅游的落后方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7]。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原则和方法等。要求学生了解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能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进行再规划,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功能、位置、风格等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能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活动做出承载力评价。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在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同时,合理合法利用保护区的资源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8]。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可以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又可以缓解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如果是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不仅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还导致了保护区周围社区资源的盲目开发或过度利用,甚至导致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蚕食[9]。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教学内容包括非消费性资源的利用规划、消费性资源的利用规划、可持续利用工程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掌握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构成,能够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方案。
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但由于道路、村庄、农田、水渠等人工构筑物的分割,很多自然保护区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核心区,野生动物的迁移受到严重影响[10]。2008年我国发布了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其中明确规定要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迁移或洄游规律以及生境需求,确定生物廊道的空间位置、数量、长度、宽度和高度。2012年我国又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专门提出了针对野生动物的生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因此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应包括生物廊道规划设计的内容,具体应包括生物廊道的类型、路径选择与确定方法、生物廊道的宽度问题与连接方式、廊道的组分等,要求学生了解建立生物廊道的目的和作用,掌握廊道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因地制宜地提出生物廊道的设计方案。
由于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设施标识混乱、中英文语言错误,给管理带来不便,给周边群众造成混乱,给来访者造成歧义。保护设施和旅游设施等建设不当,给自然景观造成破坏。2011年我国发布了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内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设施标识的文字、图案、材质和尺寸等内容。对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来讲,应将其作为知识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能够熟练使用一些设计软件进行自然保护区界碑、界桩、旅游指示牌等各类标识的设计,使标识的规格、材质和样式等不仅适用而且美观。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是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设计。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讲座、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设计48学时,教学实习1周。课程教学包括课堂讲授2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讲座2学时、实验20学时。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应讲清楚概念、原理及其背景。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讲授时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实物模型、计算机电子模型、实地照片,实现课堂教学的“实践化”,把自然保护区“搬到”教室,“搬上”讲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实验教学过程直观、明了、生动,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的目的。实验内容包括对给定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保护规划、防火工程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内容的规划与设计等。实验采用启发式引导,鼓励学生自行规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对于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或不确定的规划问题,如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的类型、自然保护区最小面积的确定等,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形成个人的观点,然后课堂上分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阐述。通过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当前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问题。
讲座则是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就他们的规划工作情况给学生进行汇报展示,讲座内容以他们最近做的自然保护区规划为案例,让学生了解规划设计单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使课程的学习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增加专业知识面,开阔眼界。讲座后增设讨论和提问,以期在讲座—提问—讨论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应用。
实习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的前提下,对现有保护区进行“再规划”“再设计”,然后对个人的成果(自然保护区再规划方案)进行分组交流,以组为单位提出“规划与设计方案”,最后通过组间评价,得出最佳规划设计方案。实习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1]宋朝枢,张清华.自然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学[J].世界林业研究,1993(5):23-29.
[2]马建章.自然保护区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1-3.
[3]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6):102-106.
[4]王智,柏成寿,徐网谷,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及挑战[J].环境保护,2011(4):18-20.
[5]李树学,张啟文.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现状与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1,40(2):24-28.
[6]赵文超,张新兵,贾康胜.浅谈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J].野生动物杂志,2006,27(3):41-43.
[7]张玉钧,石玲,贾亦琦.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潜在风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11.
[8]李景文,袁秀,李俊清.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及其立法相关问题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55-60.
[9]张成基.浅议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1):39.
[10]李玉强,邢韶华,崔国发.生物廊道的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2):49-55.